散文

荣光与信念

王广东2025-05-14 15:47:27

荣光与信念

 

文/王广东

 

2025年5月6日凌晨,英国谢菲尔德的克鲁斯堡剧院。这斯诺克的圣殿里,空气都绷得紧紧的。2025年世锦赛决赛就在这儿开场,28岁的赵心童,对上50岁的威尔士老将马克·威廉姆斯。谁能想到,一个拿着外卡、没正式名分的年轻小子,竟站在了这世界级的赛场上?

 

剧院里坐满了人,大家眼睛都不眨,盯着那颗白球转。赵心童弯着腰,握杆的手稳稳当当,眼神里透着股狠劲儿。球杆撞在球上,“啪”一声脆响,听得人心里一震。他走位、击球,准得很,现场的球迷们忍不住喊好。直播镜头前,全世界的斯诺克爱好者也跟着激动——推特上“#ZhaoXintong”的话题,半小时就有几千万人看,抖音里点赞数蹭蹭往上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都守在屏幕前,屏住了呼吸。

 

要说这赵心童,能站在这儿,可不容易。他拿着外卡,以业余选手的身份踏上赛场。比赛刚开始,他打得又快又狠,一下就拉开了比分。威廉姆斯到底是老将,哪肯轻易认输?后半场发起狠来,比分咬得紧紧的。关键时刻,赵心童倒沉得住气,出杆不慌不忙,走位还特别巧。到了决胜局,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他深吸一口气,慢慢俯下身,瞄准、出杆,只听“咚”一声,母球把目标球稳稳送进袋,接着又轻巧地一停,给下一杆留出好位置。现场静悄悄的,只听得见球杆碰球的声音。最后,他硬是凭着一手好技术,还有那份沉着劲儿,把比分定在了18比12。

 

赢了!剧院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叫好声、鼓掌声像潮水似的。赵心童站起身,眼睛红红的,快步走到场边,展开一面五星红旗披在肩上。红旗在灯光下飘着,比什么奖杯都亮眼。谁能想到,这个背着争议的年轻人,竟从夹缝里闯出了一条路。

 

把日子往回拨,2023年那会儿,赵心童可掉进了低谷。2022年,中国斯诺克界出了大篓子,好多选手都卷了进去。他在2019年到2022年,通过别人的账户下注比赛,还帮队友投注。虽说没赚到钱,可犯了规就是犯了规。世界台联先罚他禁赛两年半,罚了7500英镑,后来看他认错态度好,改成了禁赛20个月。中国台球协会却铁了心,追加禁赛到2025年7月,国内的比赛,他一场都不能打。两边一个想给人机会,一个要守规矩,判法差了十万八千里。

 

没了职业身份,赵心童心里头苦闷。好在世界台联惜才,给了他个机会,让他参加业余比赛,还能拿世锦赛的外卡。这事儿一出来,争议声不断。有的选手直说,这不合规矩。可世界台联咬定,规则里有说法,这不算破例。

 

夺冠的消息传回国内,热闹得很。央视专门做了五分钟的报道,说这是“中国体育的里程碑”;《人民日报》发了条微博,“热血逆袭”四个字,点赞的人超过两百万。可再看中国台球协会的账号,还停在5月2日转发的青少年培训消息上,像块捂不热的石头。

 

球迷们翻出旧账,直叹气。2021年英锦赛,赵心童拿了冠军,协会发贺电,把他夸成“中国台球的希望”。如今世锦赛登顶,反倒没了动静。听说协会里为了发不发贺电,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该认这个成绩,有人怕认了打脸。

 

网上也炸开了锅。有人在评论区质问:“装死到什么时候?”还有人翻出赵心童接受BBC采访的视频,发现他谢了英国的教练团队,独独没提协会。有个评论点赞特别多:“想谢也没处谢,连根赞助的球杆都没有!”这话难听,却是实话。这些年,中国的斯诺克选手在英国训练,大多靠商业赞助和家里支持。赵心童三百万的赞助费,再看看协会给的那点补贴,寒了多少人的心。

 

再说到处罚,两边说法差得远。世界台联说他是“轻微违规”,协会却把他归到“违背职业道德”里。翻开协会的《纪律准则》,最低禁赛五年写得清清楚楚,虽说留了“特殊情况”的口子,球迷们还是不服:“人家国际上都从轻发落了,咋到咱们这儿就这么严?”再看看别的案子,罚多罚少,标准也不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协会的账号就那么静静地停在那儿,像把时间都冻住了。有网友说了句:“零容忍?倒是出来走两步啊!”这话像根针,轻轻一扎,就把藏着的疙瘩挑开了。赵心童披着国旗的模样,在赛场上看着是荣耀,落在行业里,倒像面镜子,照见了那些解不开的难题,也照见了规则和人情之间,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作者王广东,江苏兴化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