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志,我永远的良师益友
(外二篇)
陈宝林
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回首与刘长志相识的近 30 年岁月,那些与他共同度过的时光,如同璀璨星辰,在记忆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他宛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矗立在岁月的海岸线上,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人生,同时也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刘长志,这位白城日报的副总编,在新闻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那是一串串闪耀着光芒的勋章。他四次荣获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2000 年,他获得“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这是对他能力的初步认可;2002 年,他实至名归地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同年还荣获“全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的称号。此外,他四次荣记三等功,一次荣记二等功,其作品 60 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新闻评比中获奖。2014 年,他又被授予白城市劳动模范称号。每一个荣誉,都是他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见证,是他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绚丽花朵。
“我承受着新闻工作的夜以继日和忙碌辛劳,我更享受着这份事业带给我的责任与快乐。”刘长志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持久,成为他多年来坚守岗位、努力工作的强大原动力。在生活中,他却朴实得如同邻家大哥,衣着朴素,没有丝毫的奢华与张扬。加班时,他从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吃着普通的泡面,累了就随意趴在桌上眯一会儿。他用最平凡的举动,诠释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践行着与团队同甘共苦的信念,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温暖。
对待工作,刘长志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痴迷的敬业态度。新闻工作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时效性就是那根至关重要的接力棒。加夜班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每当重大报道任务来临,他就像一位战士,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时,为了一篇重要稿件,他会工作到深夜乃至凌晨,办公室的灯光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他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象征。然而,无论加班到多晚,第二天清晨,他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刘长志从事新闻工作 30 多年,其中有 15 年扎根在《白城日报》一版要闻编辑部。要闻版,那可是报纸的“门面”,是吸引读者目光的关键所在。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就像一位守护珍宝的卫士,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出击,超前策划。他有着敏锐如鹰的新闻嗅觉,总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精准地抓住重要题材。一旦锁定目标,他便开始精心布局,有规模、有数量、有深度地进行报道。在他的努力下,党报要闻版真正发挥了“要闻”的作用,成为了市民了解政府动态、社会大事的重要窗口。每一篇报道,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版面,都展现着他对新闻事业的专业与专注。
然而,命运却给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病魔如同晴天霹雳,毫无征兆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胃切除手术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为了防止食物反流,他每晚只能半靠着睡,那原本舒适的床铺,此刻却成了他痛苦的“战场”,睡眠质量大打折扣。但即使休息不好,他也从未耽搁过第二天的工作。术后医生建议他少吃多餐,可他为了不与工作时间冲突,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天吃三顿饭的习惯。输液式化疗需要到医院进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毅然选择带着口服化疗药上班。在办公室里,同事们常常能看到他一边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一边专注地修改稿件、策划选题。他苍白的脸上偶尔会露出痛苦的神情,但很快又会被坚定的目光所取代。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顽强意志,就像一面旗帜,让每一个了解他的人都为之动容,为之敬佩。
在这近 30 年的相识岁月里,刘长志不仅是我工作上的榜样,更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他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每当我在采访中遇到难题,比如难以获取关键信息,或者在写作上遇到瓶颈,不知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情感时,他总会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耐心地为我分析问题。他会用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帮我拨开迷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教会了我如何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如何深入地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如何用生动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在他的指导下,我在新闻工作中不断成长,逐渐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新闻工作者。
在生活中,他又化身为一位温暖的兄长,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和进步。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比如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陷入迷茫和痛苦时,他总会在我身边,用他那宽厚的肩膀给我依靠,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安慰我、鼓励我。他会跟我分享他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话语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刘长志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什么是对责任的勇敢担当,什么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就像一股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他的存在,让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愿意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总有人能够在困境中坚守,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如今,岁月的痕迹已经悄然爬上了他的脸庞,那一道道皱纹,仿佛是时光刻下的勋章,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但他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依然充满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前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刘长志会继续用他的壮志和热血,书写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而我,也会以他为标杆,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刘长志,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良师益友,你的精神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鹤乡星辰照我心
——与启蒙恩师刘殿芳的岁月长歌
在鹤舞翩跹的白城大地,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永恒闪耀,刘殿芳老师便是其中最璀璨的那一颗。他以笔为剑纵横新闻江湖,以梦为马驰骋教育天地,用一生的热忱与智慧,在官场、新闻界、学术艺术领域书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而我何其有幸,能在八十年代的时光转角与他相遇,从此人生画卷被注入最绚丽的色彩,前行之路洒满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初遇刘老师时,我还是包拉温都文化站的一名普通青年,怀揣着对摄影的懵懂热爱,用一台老旧的120海鸥相机,偶然定格下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与乡歌舞队的珍贵瞬间。然而,文化站拮据的经费却让这些承载着民族风情的画面面临“沉睡”的困境。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县城求助,命运的丝线悄然将我与刘老师相连。县文化馆远宝尺老师的一通电话,仿佛为我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指引我前往新华书店旁的照相馆寻找那位素未谋面的“救星”。
推开照相馆的门,迎接我的是刘老师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他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反而像久别重逢的兄长,热情地将我领进工作室。在弥漫着显影药水独特气息的空间里,我第一次见证了光影的神奇魔法。刘老师熟练地操作着显影、定影、扩片等工序,动作行云流水,宛如一位掌控光影的魔术师。当照片上的影像逐渐清晰,我的内心被震撼与惊喜填满,求知的渴望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在那一刻疯狂生长。刘老师边操作边耐心讲解,从曝光原理到补救技巧,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那些专业知识不仅让我掌握了冲洗黑白照片的技能,更点燃了我对新闻摄影的无限热情,为我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刘老师不仅是传授技艺的引路人,更是引领我在新闻道路上坚定前行的灯塔。回到家乡后,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始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变迁,用影像传递基层的声音。从那时起,我正式踏上新闻摄影之路,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饱含着对刘老师的感恩,每一张照片的诞生,都凝聚着他悉心教导的心血。近四十年光阴流转,当年在照相馆学到的技术,始终如明亮的灯塔,照亮我在摄影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的道路。
命运的眷顾让我与刘老师的缘分不断延续。后来,他调任白城日报社,而我也在新闻道路上奋力前行,他又成为我新闻写作的恩师。我的每一篇稿件,都承载着他的殷切期望与精心指导。从标题的推敲到内容的架构,从遣词造句到润色修改,他总是不厌其烦,用细腻的笔触和专业的眼光,为我的作品注入灵魂。在他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精髓,一篇篇稿件从青涩走向成熟,飞向广阔的天地,传递着时代的声音,讲述着基层的故事。
随着刘老师在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从白城日报社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再到党校常务副校长,他的身份在变,但对我的关怀却始终如一。近四十年时光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会抽出时间关心我的成长,为我答疑解惑,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他的教诲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他的鼓励如璀璨星光,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在他的影响下,我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进步,更在生活中收获了幸福,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引。
记得那次作为通榆宣传部工作人员,带领同事参加全市新闻通讯员培训班,培训结束时,刘老师特意为我们举办招待会。那个夜晚,他的笑容里满是对家乡子弟的关爱,言语间流淌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他与我们畅谈家乡的发展变化,回忆儿时趣事,浓浓的乡情在欢声笑语中弥漫。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刘老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更是一位心怀故土的赤子。他对家乡的热爱,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点燃了我们心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激情,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家乡的信念。
退休后的刘老师,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怀。他与同窗好友携手投身家乡文化建设,将对故土的眷恋化作实际行动,精心编纂兴隆山等乡镇的乡志。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他不辞辛劳地走访调研,查阅资料,用文字记录下家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这些凝聚着他心血的乡志,不仅是珍贵的地方文献,更是传承家乡文化的精神纽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殿芳老师,这位鹤乡的传奇人物,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奉献与担当的赞歌。他是我新闻道路上的启蒙恩师,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明灯,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精神坐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远铭记他的教诲,以他为榜样,继续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讲述基层的故事,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份跨越四十年的师生情谊,在鹤乡大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跨越二十载的墨香之缘:我与侯总编的新闻岁月
在时光的流转中,总有一些相遇,像不期而遇的星光,在生命的夜空熠熠生辉。我与吉林日报副总编候增文的缘分,便是这样一段跨越二十余载、充满奇妙与温暖的故事,它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人生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初次与侯总编相遇,是在多年前吉林日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那时的侯总编,正值风华正茂,浑身散发着意气风发的魅力。他站在讲台上,那标志性的眼镜背后,藏着如浩瀚海洋般的知识宝藏,镜片折射出的光芒,仿佛都带着文化的深邃与智慧的灵动。他的笑容和蔼可亲,让人倍感亲切,瞬间拉近了与学员们的距离。
侯总编的课堂,堪称一场知识的盛宴。他总能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枯燥的新闻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当讲到“怎样发现新闻”时,他仿佛化身成一位敏锐的侦探,目光如炬,带着我们穿梭在平凡生活的大街小巷,教会我们如何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新闻线索,如何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嗅出不同寻常的气息。而在讲解“怎样写好新闻”时,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精心雕琢每一个文字,将新闻写作的技巧与精髓,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精彩绝伦的案例,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扣人心弦,每一个都仿佛是一扇通往鲜活新闻现场的大门,让我们这些学员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闻知识的养分。
本以为,随着侯总编的退休,这段因新闻培训而结下的缘分将画上句点。然而,命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邀请侯总编来到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校报通讯员们授课。没想到,他二话不说,欣然应允。当他站在白城医高专的讲台上,面对一群充满朝气与活力、刚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那光芒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这一次,他围绕“如何写好校园新闻”“怎样发现校园新闻”展开讲解,着重强调要带着真情实感去讲述校园里的故事。他的讲解深入细致,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心中新闻世界的大门。课堂上,学生们的眼睛亮晶晶的,那是求知的渴望,更是被新闻魅力所吸引的光芒。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时而认真做笔记,时而积极提问,整个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侯总编对办好校报的谆谆教导,如同温柔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田,那些话语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回荡,时刻提醒着我新闻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侯总编对校报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校报上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记得有一次,我满怀信心地拿着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稿子去请教他。他先是给予了我几句夸赞,让我心里乐开了花,满心欢喜。可紧接着,他就开始“挑刺”了。从标题的吸引力,到内容的逻辑性,再到文字的准确性,他都一一指出问题。他的眼神专注而犀利,仿佛有着火眼金睛,任何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不仅指出问题,还耐心地给我讲解修改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何让文章更加出彩。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校报的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一期校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办报人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把校报办得更好。
这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却给学校的师生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在我们心中,侯总编早已超越了德高望重的老记者、吉林省知名新闻人的身份,他更像是一位贴心的良师益友。他无私地帮助着我,为白城医高专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学校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这份恩情,我从心底里深深感激,对他的敬佩之情也与日俱增。在立德树人的宣传道路上,他始终与我并肩前行,用他崇高的境界和丰富的经验,为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退休后的侯总编,依然活跃在新闻的“江湖”里,热情丝毫不减。每次我到长春,他总会热情地把吉林日报的那些良师益友们召集到一起。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开怀畅饮,欢声笑语不断。席间,自然少不了分享那些精彩的新闻故事。侯总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他将青春和热血化作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新闻报道,用文字传递力量,用真情感染读者。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如同明亮的灯塔,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心系通讯员,愿意与基层通讯员交朋友,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助无数人走上了新闻之路。我常常感慨,如果没有侯总编,我可能至今还在新闻的大门外徘徊,是他为我推开了这扇充满魅力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新闻世界的绚丽多彩。
如今,我也已经退休两年了,但我依然在新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和侯总编成了微信好友,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系,让我们的缘分得以延续。每次我把文章发布在朋友圈,他都会像过去一样,仔细认真地阅读。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会把一些优秀的文章转发到其他媒体发表。在他的鞭策和鼓励下,退休后的我依然保持着对新闻写作的热情,至今已有 600 多篇新闻稿件发表在国家和省市媒体上。不仅如此,我还开启了新的写作领域——散文创作。我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人生中最美好的瞬间,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如今,已经有 100 多篇散文发表在作家网和东北作家网站上。
每当我翻开那些泛黄的旧报纸,看到曾经发表的新闻作品,侯总编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起他讲课时神采飞扬的模样,想起他对我们悉心教导的耐心,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难忘时光。这份跨越二十余载的缘分,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香浓厚。它让我明白,人生中能遇见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是何等的幸运。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珍贵的缘分,带着侯总编的教诲和期望,继续在新闻与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更多精彩的故事,为新闻事业和文学创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份墨香之缘,永远在岁月中绽放光彩。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