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吉林农村报》的传奇之缘
陈宝林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缘分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我与《吉林农村报》的这份情缘,便是我生命中最耀眼的星。40 余载的时光悠悠,它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诉说着我成长的点滴,见证着我从懵懂少年到沉稳笔耕者的蜕变。
那还要追溯到 1981 年,怀揣着对未知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渴望,我踏入了工作的大门。彼时,《吉林农村报》尚未更名,它有个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名字——“红色社员报”。而我的第一篇稿件,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天地间生根发芽,它承载着我对文字的热爱与对工作的执着,悄悄地发在了《吉林农村报》上,那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文字成果啊,怎能不让我激动万分!
当时的我,身处那个偏远落后的包拉温蒙古族乡,这里仿佛被时代的浪潮遗忘在了角落。满眼望去,广袤的田野上,人们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对优良品种与化肥的认知近乎空白。县里分发的种子与化肥,就如同无人问津的宝贝,静静躺在仓库里,没有农户愿意尝试去改变。乡里为了推动科学种田,组织干部们深入各村屯宣传,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便跟随乡领导到东风、白音两个屯,踏上了这趟意义非凡的征程。
我们如同播撒希望的使者,挨家挨户地敲门,耐心地讲解新品种的优势、化肥的增产效果。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眼神里透着迷茫和不信任。但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凭借着对新事物的渴望,凭借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我们终于打动了他们。在宣传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看到了改变的希望,那些曾经枯燥的日子,也被这股劲头儿给填得满满当当。任务完成了,没有一个人被罚款,这个结果让我们兴奋不已。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满心欢喜地写下了满满两页新闻稿,那字里行间,尽是对于成效的自豪与对未来的憧憬。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份心血之作留给了当时的《红色社员报》,心里满是期待。而这份期待,很快便得到了回应。
老编辑于庆云先生,他是我生命中出现的一束光。他从众多来稿中看到了我的真诚,看到了我的努力,他不仅回复了我,还给予了深入细致的指导。他的来信中,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没有丝毫的敷衍,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耐心地教导晚辈。他告诉我,领导重视、召开会议这些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要聚焦于我们是如何实实在在地推广的,是如何让老百姓真正接受并使用新事物的。他的话语,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通往真挚写作的大门。
我如饥似渴地跟随于老师的指导,在书信往来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文字。一篇篇稿件就像一次次的修行,而于老师就是我修行路上的明灯。经过前前后后三次书信往来,我的那篇稿子终于脱胎换骨,在《红色社员报》一版以百字新闻的形式发出,虽然简短,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是我与《吉林农村报》缘分的见证,是我文字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收到报纸的那一刻,我满心喜悦,更满心感激。于老师,这位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人,让我感受到了新闻人的温度。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我的恩师张树森先生一起,怀揣着对前辈的敬意,前往长春拜访。一见到于老师,我心中的所有不安瞬间烟消云散。尽管于老师年纪不算大,但那满头白发却见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他满脸笑容,热情接待我们,那笑容里,有着对晚辈的鼓励,有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中午时分,于老师还自己花钱为我们俩订了两盒报社的盒饭,平时笫一次吃机关食堂盒饭的我们,十分感动,于老师这简单的举动,却让我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
在饭桌前,于老师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写稿的技巧,讲述如何挖掘新闻。他用生动的案例,用自己多年的经验,为我们铺开了一条通往新闻写作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颗颗种子,种在了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他对待通讯员的热情、真挚,更是让我刻骨铭心。那种无私的付出,那种对新闻事业后继有人的殷切期望,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新闻人的精神。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正式迈入了新闻通讯队伍,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40 多年的风雨兼程,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的艰辛、努力与成就,都化作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在《吉林农村报》上每年都发表上百篇文章和图片,这背后,离不开于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离不开他手把手教会我新闻写作的那份耐心与关爱。
岁月流转,报纸也经历了从《红色社员报》到《吉林农村报》的蜕变,但我与这份报纸的情缘却愈发深厚。40 多年来,我有 6000 余幅图片新闻和文字报道发表在各个媒体上,这份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当年于庆云老师的启蒙,离不开那些像于老师一样热心、负责的新闻人。
后来,我又结识了吉林日报的李文彪、王学文等主任,吉林农村报的李洪军、孟凡杰社长等,还有吉林日报社副总编侯增文等领导,以及摄影部的潘永顺、付平等几任主任和张安能等记者们,他们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就如同于老师一样,用他们的言行影响着我,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成为了我新闻写作路上的恩师。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对稿件的精雕细琢,每一次审稿、每一个建议,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他们深入基层,与我们这些通讯员交朋友,用真情实感去感受土地的温度,去聆听百姓的声音。他们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佩,也成为了我一生的追求。
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照片儿,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都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回忆。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我与《吉林农村报》的传奇之缘。这份缘分,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我的灵魂,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这份缘分,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让我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这份缘分,更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奏响了我生命中最为动人的旋律。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报纸,看到自己曾经发表的那些文字和图片,回忆起与那些恩师们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我知道,这份情缘,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宝贵财富。《吉林农村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份执着,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永远的牵挂。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我的笔触,继续书写与《吉林农村报》的传奇,让这份深情,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