啭人(外七则)
作者:郭松
啭,本来是鸟儿宛转的鸣叫,四川话中的啭人,是一种艺术的、幽默的骂人,一种特殊的讽刺,与另一个词“踏谑”差不多,有轻蔑、嘲弄之意,不乏用典故,纯粹为娱乐。
而今啭人,一般不带骂人、侮辱人的意思,多含幽默、娱乐的意味。比如有的摆龙门阵,常相互啭,即使把人“啭得稀巴烂”,不过博得一笑而已。其中加上“展言子”(歇后语)啭人,更有娱乐意味。
如在公园喝茶,谈论评奖。甲:观众投票?那是坟山上拉胡琴——鬼扯!还不是牛吃竹子窝背兜——肚皮里编的! 乙:你娃,屁眼儿上夹扫把——伟(尾)大;说白(穿)了,还不是五根脚杆的马,日白(吹牛、撒谎)匠一个! 甲:你是虾子过河——谦虚(牵须)? 乙:我不谦虚,是哑巴吃汤圆——心头有数。
杀
四川话幽默,也不乏生猛。一个“杀”字,让外省人毛骨悚然。然而“杀”字,四川人说得很自然,很顺口。比如“杀拖鞋”就是“穿拖鞋”。有人描述汶川地震的情形:当时我在睡觉,一下被整醒,知道地震来了,打起个光胴胴,穿条窑裤儿,杀起拖鞋就往外跑……把不正规穿鞋叫“杀鞋”,把鞋后跟踩下当拖鞋穿,这里“杀”和“趿”差不多,穿鞋只套上脚的前半部。
四川话中的“杀”,多是走、去的意思。比如去馆子,叫“杀馆子”。一人说:“走,到哪个馆子杀一顿!” 一个“杀”字,把饕鬄快活宣泄殆尽。有个段子说:外省人初到成都,到吃饭时间了,成都人拉着他的手说:“兄弟伙,走,杀馆子!”外省人纳闷:“你们怎么动不动就操家伙啊!”成都人笑着说,“ ‘杀馆子’就是下馆子,去餐馆吃饭的意思。” “吙,你们把吃饭说得像打仗一样!”成都人说:“商量进行路线,也用杀字——“先杀到九眼桥,再拐弯杀过去,就到望江楼了”。
“杀割”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郭勋的一首散曲《粉蝶儿·健林》:“从今以后休来害我,似这般一时间受到,到勾俺十日消磨。今番痛犹闲可,庆官酒怎的杀割。”这里的“杀割”,是结束、了结的意思。人或动物被杀、被割,了却一生,杀割由此而来。
烂
“烂”不是什么好词,多是贬义,如“下烂药”“打烂仗”“烂眼儿”等;也有褒义,如“烂肚皮”“烂脑壳”等。 “下烂药”意思是说人坏话,给人使坏。 “打烂仗”意思是没有正当职业,游手好闲。“烂眼儿”意思是混混,二流子。“烂肚皮”意思是点子多,或主意多。比如:“要说烂肚皮,谁比得过诸葛亮!”。 “烂脑壳”与烂肚皮相近,比如:“要说脑壳烂,谁也比不过诸葛亮!”
雨飞飞儿
雨飞飞儿,是毛毛雨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名篇《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五代后蜀词人毛文锡的《醉花间》里有这么一句:“昨天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形容小雨绵绵的样子。后来经过演变,“雨霏霏”变成了名词,并且加上了儿化音,成了“雨飞飞儿”。
恍兮惚兮
听到“恍兮惚兮”这个词,或许会想起不小心做错了事,被家长和老师责备或训斥。这个词是娃儿因粗心而挨训时经常听到的。可能你以为是土话,然而人家出自《老子》(《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不是觉得家长和老师责个、训个娃儿都是引经据典的?
心欠欠
“心欠欠”是没有得到,或得到了但不满足,有些遗憾的意思。比如“昨天专门去吃那家菜,没吃成/没吃够,今天还心欠欠的。”“心欠欠”的写法应该是“心慊慊”,这个“慊”字出自《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郑玄注:“慊,恨不满之貌也。”和“心欠欠”表达的意思一致。
归一
“归一”是事情办理妥当或完结的意思,比如:“终于把这件事整归一了”。“归一”出自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老子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意思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现象,都有一致的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四川话借用了这个词的原义,引申为“把事情办妥当、弄完善、整清爽”的意思。
宝器
宝器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在该书的《排调》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刘孝标注:“以戏周之无能。”在这个时候,“宝器”就有“傻且不自知”的意思了,和今天“宝器”的意思基本一致。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