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赛龙舟”
帅娟
在我的家乡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酉港镇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在汉寿,“划龙舟”称之为:“爬龙船”,为龙舟鼓劲,不说“加油”,叫“爬起”。镇上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龙舟,光听名字,就饶有趣味:“满江红”“神舟龙”“金龙白”等。不仅我们是这样,附近的乡镇也都是如此。
那些年,每年端午节去镇上看赛龙舟,可是全镇人的一件大事,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到赛龙舟的那一天,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可谓是万人空巷,赶赴这一年一度的乡村约会。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交通不便,条件好的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更多家庭仍然依靠步行。那时,交通规则不及现在规范。骑自行车的家庭,往往是一辆自行车上爸爸骑车,前面杆子上簇拥着坐两个小孩,后座坐着妈妈;骑摩托车的,除了司机,后面挤挤挨挨坐着三、四个人……有的村子偏远,很多村民天蒙蒙亮,就带上粽子,扶老携幼,浩浩荡荡往镇上赶。常常是边走边天亮,越走沿途人越多,越热闹。大家边走边聊,聊天内容多与龙舟、收成有关。每个人都想早点到达观看地点,以便抢占观赛的有利位置。在外漂泊的游子那几天也不远千里赶回来,观看这场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
到达比赛的河岸时,早已人山人海,有的自备板凳,有的席地而坐,连河边的树杈上也挤满了观众。一切准备就绪,只听“嘭”一声枪响,数条龙舟好像离弦的箭,迅速朝前冲去。选手们都是各村遴选的青壮年劳力,干劲十足。他们在喧天锣鼓声和嘹亮号子的鼓舞下,身子一附一仰,奋力划浆。一时间,浆桡齐飞,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岸上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自己村的船队,一个个鼓足了腮帮,大声呼喊着“爬起!爬起!”。激动的人们,口里喊“爬起”,还不算过瘾,还一定要高扬两只手臂或者右臂,前后挥舞呐喊助威,仿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声势浩大的盛会”。更有投入者,随着龙舟前行,一边手舞足蹈呼喊,一边沿着河岸奔跑……一旦看到自己村的龙舟稍有落后,便加大音量,不惜扯破嗓子加油鼓劲,手臂挥舞的频率也更高了,只恨自己不能跳上龙舟助其一臂之力……
赛事结束了,取胜船队的浆手和村民欢呼雀跃,河两岸竞相传来“噼啪噼啪”的鞭炮声;失败了的村民或捶胸顿足或摇头叹息,当然,最后也不忘你一言我一语总结总结经验,以备来年再战……
赛龙舟中,也发生过不少趣事。譬如,外嫁的女儿为赛龙舟的事和自己娘家的父兄争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光顾着自己看龙舟,比赛结束才想起,拐哒!手边的伢儿,不见哒!于是乎,大腿一拍,慌忙之下又火急火燎地去寻找孩子……
小时候,每逢老家的龙舟“爬”到屋后的大河里训练,爸爸就要一路小跑出门买上几挂鞭炮、几条香烟,坐在河边上观看。等到龙船一靠近就开始“噼里啪啦”放鞭炮,龙舟上的老乡们听到声音,干劲更足了,赶紧加快速度,奋力向前冲去……等龙头掉转过来,桨手再接过爸爸手里递过的香烟,连声道谢!每一次,爸爸都要在河岸伫立良久目送,直至龙舟消失在视野中,才恋恋不舍地回来……年少的我,不谙世事,如今,人到中年,才明白爸爸当年观看的何止是龙舟,更是一份乡情,一份儿时的美好回忆……
前些年,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家乡已经很多年没有举行“爬龙船”比赛了。听说这两年,随着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家乡的龙舟又要“开赛”了,规模还不小呢!真希望,有机会带着爱人和孩子再次回到儿时赛龙舟的河岸,寻找渐行渐远的童年,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该稿件于2024年6月发表在《常德日报》和《学习强国》
《常德日报》http://cdrb.cdyee.com/pad/content/202406/09/content_198128.html
《学习强国》
作者简介:帅娟,女,85年出生,汉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会员,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宣教局。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湖南日报》《科教新报》《家庭教育》《湖南教育》《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年轻人》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