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蒙泽敏2025-05-07 12:27:39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实散文)

——我与《黑血南天》

 

作者:蒙泽敏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当年4月,日军集结重兵发动了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豫湘桂战役。日寇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直取长沙、衡阳,随着衡阳、桂林、柳州失守,日寇铁蹄践踏鄂、湘、粤、桂、黔数省,直逼重庆。日寇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空前浩劫,数百万受难同胞流离于数千公里的死亡线上,直至1944年12月发生于贵州独山的“黔南事变”结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俗称的民国三十三年大逃亡、大疏散。日寇制造的这场惨烈的特大历史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年间,中国军民死亡人数在150万至180万之间,大多数为饿死、病死、冻死、战死,少数死于匪患、车祸,其中直接惨遭日军残酷杀害达40万左右。 然而,用文学或影视作品形式重现、探寻和审视这段惨痛历史,教育后人,在当下中国却还是一片空白!                           

自1996年起,我开始研究民国三十三年大逃亡、大疏散这段历史。沿着当年难民逃难路线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独山,沿着当年戴安澜将军率领200师从桂林出发、远征缅甸抗日行军路线直至缅甸密支那,多次进行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经过二十年的采访、创作、内容跨越72年的《黑血南天》,以桂林保卫战为切入点,至黔南事变结束,以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战和惨烈的大疏散、大逃亡两大互相交织的事件为具体描述主线,以桂林、柳州、南丹、独山为中轴,以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等高级将领及罗明立、林淑英等众多国军将士奋勇抗战和大量难胞悲惨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运用倒叙、插叙以及现代文学创作上的意识流、蒙太奇手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时空转换、穿插,全景再现当年桂林保卫战、大山塘阻击战、盟机六寨大误炸、黔桂边界少数民族抗击日寇、黑石关阻击战、独山焦土抗战的历史。

2017年11月7日上午11时32分,我正在黔桂边界的麻尾镇一个叫等寨的布依山村调研国家濒危植物滇桐,接到团结出版社编辑方莉老师电话及微信,告知《黑血南天》作为国家重大题材,顺利通过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团结出版社专家组评审,认定:“《黑血南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描述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外敌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将为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提供有益的补充。”那一刻,我激动得喜极而泣,当年我采访的很多亲历者等不到本书出版就已离开人世!

可以说,2015年我是在玩命创作《黑血南天》,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熬更守夜,每天写到凌晨三四点钟。到三稿69万字出来,由于用脑过度,我大脑受伤,严重神经衰弱,寝食难安,一直靠吃药维持,那种想睡却睡不着,想吃却吃不下的痛苦,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难受。

《黑血南天》面世已近十年,现在翻阅此书,我仍然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已经被岁月尘埃深埋并且被遗忘的战场,经年累月轻手轻脚地一点点剥离,惨烈的战斗、牺牲的将士、残暴的日军、长蛇阵的逃难人流、泥泞不堪的道路、冰天雪地的气候……渐次呈现在我的脑海。

看看视死如归的桂林保卫战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将军:

8月,阚维雍奉命率部从驻地钦州、防城徒步开赴桂林。途经柳州,他顺路回家看望,这时他的双脚已经红肿,并开始溃烂,亲属劝其休息一两日再走,但他以国事为重,仅停留不到一小时便挥师继续北上。他在给其妻罗咏裳的信中说:“此次保卫桂林,大会战不日即可开幕,此战关系重大,我得率部参加,正感幸运!不成功便成仁,总要与日寇大厮杀一场也。”他勉励妻子:“家无积余,用度极力节省,如何寒苦,亦当忍受,抗战胜利在望,生活总有解决办法也。”其忠诚报国之壮志和廉洁奉公之衷情,溢于言表。

日寇在炮兵掩护下分别向我阵地进行猛攻。猛烈的炮火压得中国军队无法还击,敌人乘机蜂拥而上,直冲上中正桥(今日解放桥)。阚维雍对此早有准备,立刻撤入市区,利用墙壁房屋为掩体,和敌人展开肉搏。交战双方是一条一条街道,一栋一栋房屋,甚至一堵一堵墙的反复冲杀争夺,直到死伤殆尽。

往下读到七星岩牺牲的八百壮士:

日军趁夜接近洞口,施放毒气并喷射火焰,七星岩内守军大量中毒,奄奄一息,失去抵抗能力。冲锋队突出重围,被埋伏在各出口的日军猛烈伏击,损失惨重,仅有数十人侥幸生还。日军冲入洞中,中国士兵用剩下的一点点力气向日军射击,并同日军展开肉搏,有的干脆拉响身上的炸药包和手榴弹,与敌人皆亡。由于中国士兵皆死战到底,绝不投降,日军将七星岩出口全部封死,并向洞内投掷毒气弹,我军832名官兵伤员全部壮烈牺牲。

桂林保卫战从1944年10月28日日军发动主攻至11月11日桂林沦陷而告终,仅战斗旬日,但就战斗本身而言,守城将士在外无援兵、内无补充的情况下,面对数倍于我的强敌,孤军奋战,英勇抗击。在日本人的战史中,认为桂林保卫战是侵华战争中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被称为“最令日军胆寒的战役”,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五师团被中央军第五军击败。

战争中,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和二十九军九十一师师长王铁麟将军等高级将领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质,为了挽狂澜于既倒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折射出来的那个战争时代军人所遭遇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深深敬佩和深深惋惜:

11月23日下半夜时候,长官部紧急集合所剩一百余名官兵,向大山塘开拨。由于路陡面窄弯多,大山塘黑压压不见边的难民人流拥挤不堪,难民与溃兵相互争路,乱成一团,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空隙。这时,奉命行事的工兵营已把炸桥准备工作做完,正在摇旗呼喊人们迅速离开大桥,反复喝止着。洪水般的人流无法中断,即使不想过桥也无法脱身。只听呼儿唤女,喊爹叫娘之声一阵紧似一阵,秩序更为混乱。张发奎紧皱眉头由部下前面开道,左右搀扶,勉强挤着过桥。快过完桥时,他穿的鞋子被踩掉,根本无法弯腰拾取,只得以袜替鞋继续行走。过完桥回头看去,后续的难民流依然无边无际,不断汇拢来。工兵们无论怎么摇旗呼喊,依然不能制止人流的奔涌,张发奎虽然领兵打仗多年,怕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在桥侧守军阵地换上一双鞋后,望着身后一眼望不见尾的难胞,站着发愣了好长一阵时间。工兵营长挤过来向他报告:“前方军情紧急,敌寇已到金城江一线,上面命令立即炸桥,刻不容缓!”“再等等,再等等!再让百姓过过吧!”张发奎站在桥北,望着无尽的人流,一遍遍重复这句话!

……

拥塞于黑石关国军与日军狭窄的交战空间的,是无数的难民,他们进退不能,任凭敌我双方没长眼睛的子弹、炮弹,在身边、在头上“嗖、嗖”地飞来飞去,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原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夜里视线不清,多少无辜难胞不断中弹殒命,王铁麟师长难过至极。眼看以难民为人墙掩护的敌人越来越逼近我军阵地,甚至有敌人开始攀爬关隘,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辜难胞死于战火,王铁麟师长停止机枪扫射,身先士卒,高声喊杀,率领守军冲下关去和鬼子拼刺刀。

逃难的人们,有农民、学生、商人、公务员、铁路工人、伤兵、溃兵,以湖南、广东、安徽、江浙、广西、湖北等地为主。大多数人自长沙撤守后就开始过着流浪般的生活了,自夏至冬,艰险备尝。11月11日,柳州沦陷,黔桂铁路、公路上填满了难民,更加混乱,不计死活。大人小孩饿死在路上,肚子膨胀得像一面鼓,横在公路上。父不能照管子,夫无法照管妻,我走我的,你死你的,虽然亲骨肉,不能料理一下后事。每到傍晚时刻,公路、铁路两旁难民就地而卧。天亮目睹四周,由于饥寒交迫死去的尸体,被大人无奈狠心抛弃的小孩,带不动的行李炊具,随处都是。一遍遍呼爹唤娘的惨叫,回荡在早晨的旷野。战争中多少难胞生不如死的逃难历程凄心惨目,不寒而栗:

难民们沿着黔桂公路刚进入六寨地界,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鬼子耀武扬威地从后面朝前方急驰而来,韦水领头带着大家往后山刺蓬头躲避,感到很不安全,又接着往山里逃。山风却吹得很响。韦水母亲步履不稳,接二连三地跌倒在坎坷不平的路上。

逃命中,韦六二的女人背上背个包,手上拉扯着五岁大的孩子,行动迟缓落在后头被鬼子捉住,鬼子叫她脱衣服侍皇军,她反而死死抱紧孩子不松手,孩子也紧紧抱住母亲不放。鬼子恼羞成怒,抬起枪几梭子将母子俩打成马蜂窝。

广东姑娘秋芳年约十七八岁,因为母亲病重,不得不冒险去街上抓药,途经苦竹寨时与鬼子遭遇。鬼子放出一只大狼狗,窜上去扑住她,把她全身衣裤撕成条条。秋芳姑娘当即昏迷过去,鬼子几个轮番强奸,兽欲发泄后刺刀把她杀死。那重病的母亲左等右盼,就是等不到女儿抓药归来,几天后听说女儿已经惨死,她也就在哭泣、绝望声中断了气。

一队鬼子抓住本地刘家五十多岁的母亲和她三十岁的傻瓜儿子,当着儿子的面轮奸母亲,然后逼着儿子强奸母亲。儿子无论如何不从,鬼子当着他母亲的面,用刺刀活活将他戳死。母亲像狮子似的发疯般大吼着,哪里能挣脱鬼子凶残的手,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狠狠捅死。

九岁的孩子狗儿因为饥饿难熬,常常乱捡地上东西填肚子,到南丹时,骨瘦如柴的狗子患上痢疾,病歪歪地躺在地上,狗儿母亲没法给他医治,大伙也没钱给他买点好吃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狗儿可怜地挣扎啼哭,看着孩子半睁着眼断气在他母亲怀中。一家八人从安徽出发,辗转数千公里来到南丹,就只剩下孩子母亲月娥了,月娥衣衫褴褛,头发乱若枯草,眼光呆滞,她跪在铁路碎石上,抱着孩子的遗体哭得死去活来,大伙强忍悲痛,就近捡得一帽稻草,把狗儿包住,又用稻草搓了一根草绳捆紧,扛到铁路边上的小荒坡埋了。次日林淑英、月娥上山找野菜野果充饥,特意路过狗儿安息处,但见坟堆已被刨过,稻草被抓得乱七八糟,孩子遗体却不见了。当时野狗很多,看来是被野狗拖去吃掉了。月娥抓住现场留下的狗儿半截衣衫,跪在坟地里又哭得死去活来。几天过去,在上司,在黑石关,同时从临桂结队逃难的张小毛、李三也相继被惊恐、饥饿、疾病折磨身亡,暴尸荒野,只留下一对孤儿寡女随着潮水般的难民沿着黔桂公路向独山缓缓挪去。

无论是林淑英、刘红花、罗玉,无论是那些流离失所的难胞,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百姓,非亲身经历者根本无法想象日寇铁蹄下惨绝人寰的国恨家仇,日寇灭绝人性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

黔桂边界的少数民族同胞,纯朴厚道,乐知天命,但当自己的家园受到外敌入侵,亲人惨遭敌人蹂躏,其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的意识迅速觉醒,血脉贲张,自发组织自卫队,用他们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迎击敌人,令一度横冲直撞的日寇心惊胆战。蒙五公、杨三公堪称少数民族抗日英雄的典型:

蒙五公艺高人胆大,黑石关激战中,哪里敌人多,他就钻向哪里,刀光剑影中,敌人纷纷倒地。突然,五公一眼发现了两丈开外被鬼子围在中央保护的一○四联队长海福三千雄,脑海立马闪现家乡一片火海的情景,五公血液贲张,双眼冒火,咬牙切齿。他抡起六尺长的大刀飞一样奔袭海福三千雄。见五公来势凶猛,直取海福三千雄性命,几个鬼子呈半圆状组成人墙保护其安全,步枪刺刀从不同方向刺向五公,河森野夫等另外几名鬼子则掩护海福三千雄往后撤退。五公抡着五十斤重六尺长的大刀上下翻飞,左右横扫,往来冲突,鬼子不断被五公砍死。

而杨三公利镰刎敌和中弹牺牲的过程荡气回肠,英雄气概,慷慨悲壮:

三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左手飞快抓住抬脚移步的鬼子的领子,右手同时以一个千钧之力的霹雳掌准确狠击鬼子脑门。鬼子还来不及哼一声瞬间被击昏,一头栽进泥浆里。

三公就势踩住脑袋栽倒在泥浆里的鬼子后背作垫子,身子呈九十度转体,一个箭步上前,左手一个海底捞月,从颈子那地方将犬尾三郎的头往前一挽,迅速勒在左腋下,狠力撸扯到面前,右手同时从怀中抽出镰刀。犬尾三郎的头被勒住,一边双腿蹬地含糊不清地呼喊救命,一边双手本能地向三公脸上身上抓扯反抗。三公左手死劲箍紧犬尾三郎颈子,右手握紧镰刀像杀鸡一样迅速倾力割向他的颈部。只听一声闷响,太阳光下,犬尾三郎的一股鲜血顿时自镰刀口喷射而出,呈扇状飞向空中,喷得三公全身都是。

站立在田埂上的鬼子像看惊险电影似的这才反应过来,“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所有鬼子的枪都响了,子弹雨点般一齐射向三公。

三公,水牯牛,以及那两名鬼子,纷纷中弹。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又是一阵雨点式的子弹,三公瞬间被疯狂的鬼子扫射得像蜂子窝似的。

三公右脚蹬在一名鬼子身上,左手箍紧犬尾三郎,镰刀固定于犬尾三郎的脖子深处,眼睛一直怒视田埂上向他开枪的鬼子……

水牯牛还没被打死,它回头转向主人,青铜色的眼睛注视着三公。它突然狂叫着站起冲向鬼子,鬼子一阵子弹扫过来,它挣扎几下跪倒在主人旁边。

三公身上弹孔无数。

三公挺立着没有倒下!

一阵冷风吹来,三公身上被子弹打成条条布巾的藏青色衣衫随风飘起,惨淡的阳光照射着他,与跪倒在他旁边的牯牛,定格在那个令鬼子胆寒的冬日里……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也历来不畏强暴、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黑血南天》于2018年2月首印,同年8月再次印刷;2023年抗战胜利78周年之际第三次印刷出版,获得海内外华人高度赞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先生在序言中评价:《黑血南天》是国内首部从宏观到微观具体记述1944年桂林保卫战至黔南事变结束,这段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战和惨烈的大疏散大逃亡两大相互交织的历史事件的文学著作,极具权威性、可读性,具有教育后人、填补同类题材空白的重要意义。《团结报》署名评论文章《民族苦难与反抗的史诗》如是写道:“《黑血南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它描绘了那段悲壮的历史;《黑血南天》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它的主角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黑血南天》是属于未来的,它必将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

 

2025年5月6日

 

作者简介:蒙泽敏,中国作协会员、国内知名实力作家,黔南州文联主席。已发表作品260余万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