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增头村历代羌人事略

陈希平2025-05-06 08:09:06

增头村历代羌人事略

 

作者:陈希平

 

增头寨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一个羌族聚居的高山远寨。据《理县志·历代建置》载:今桃坪镇之增头寨秦以前为古蜀国范围,秦统一后在今阿坝州置湔氏县,增头寨属冉駹部落,西汉为益州蜀郡广柔县,为建县之始,历东汉、三国、两晋,在东晋时废。北周属汶川县石门镇,隋朝属金川县,治所均在今卡子村。唐高祖武德七年(581年),史载白苟羌内附,应包括增头羌寨,属维州范围,治所在今杂谷脑。贞观元年(627年),“羌叛”,州县俱废,2年(628年),维州为羁縻州,属茂州,州治在今茂县县城,以后“生羌相继或降或叛,(州县)屡有废置”。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维州没于吐蕃,唐文宗太和4年(83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建筹边楼,第二年,吐蕃无忧城守将悉怛谋以威州(今杂谷脑)内附而受之,上奏朝廷,宰相牛僧孺以诏命李德裕送还悉怛谋,悉怛谋被害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50年)维州(今杂谷脑)复内附,西川节度使杜悰镇之,自是“边防以宁”。

唐时维州包括增头各寨羌人已归从朝廷。今存朴头山碑文:朝散大夫检校维州刺史上柱国焦淑,为吐蕃贼侵境并董敦义投蕃,聚集逆徒数千骑,淑领羌汉兵及健儿三千余人等讨除其贼,应时败散。开元15年9月19日记,典施恩书。还有杜甫《西山三首》有诗句: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均说明羌人加入唐朝军队作战。

五代时期增头寨属保宁县,宋属通化县,治所在今通化村,均属会州管辖。宋乾德3年(965年),在今古城村置安信县,政和4年(1115年)又在古城村置嘉会县,隶属威州,州治在今汶川县威州镇。元代大体亦然。这一时期,增头桃坪星上牛罗二山等寨羌人进入相对安定和平时期,汉羌文化相互交融,离增头桃坪不远的谢溪出现了南宋宰相谢方叔。

水田、星上、曾头、桃坪(赤溪)等寨靠近威州,到明朝时属打喇土司管辖。后来,水田等寨摆脱打喇土司的控制,处于半独立状况。明末,水田星上增头等寨居民“倚险为势,桀悍异常”。鉴于川西地方民族势力的逐渐强大,明代为加强统治而在薛城设置保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羌患”其县治寻迁霸州(今汶川县龙溪乡东门口)、又迁凤坪里(今汶川威州郭竹铺)、再迁岷江东岸故城坪(今威州镇),最后迁至汶川县寒水驿(今汶川绵虒镇),都因羌人暴动。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以唐代无忧城守将悉怛谋后裔为世袭土司,领维州各寨。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北路羌人反抗州官压榨,包围茂州达半年之久,茂州城外,“番垒相望,成都军不能入(《理番厅志卷四》)”。南路“威、茂诸羌,反复无常”,派遣“御史大夫丁玉为征羌大将军”率大军镇压,陆续在茂县境内,设四关二十一堡,在理县东部,即今桃坪、龙溪(霸州)、克枯一线设墩二十余,大关堡四个,以后均被羌人攻破焚毁。由此可知,明代一反宋代文人绥靖治邦策,增头及九枯各寨羌人时有不服官府压榨的斗争,故而有牛罗二山增头羌民攻打霸州传说。

清初沿袭旧制,仍置保县,杂谷土司势力日盛,良尔吉以武力袭取九子、龙窝、上孟董、下孟董等寨,尔后,又攻打水田寨打赖土司,强占胆扎木八棱碉土司属地。卓克基、松岗、党坝畏其兵锋,亦以众附。良尔吉辖地为之扩大,东至通化,西至党坝,绵延千里,号称“大酋长”,引起清廷重视。康熙元年(1662年),杂谷土司内讧,阿朋、阿姜济等人率领部分杂谷土司土民“逐土官桑吉朋于别思蛮地方”,并拥立桑吉朋的侄子为土官,煽惑水田、星上、增头三寨叛乱(参见《羌族简史》)。为控制局势,威茂兵备道陈子达遣中军张士龙等人带领清军从茂州出发,企图帮助桑吉朋复位。桑吉朋由别思蛮逃至成都,被清军带到汶川以“示番部有所归”,要求阿朋等人“迎故土司”至官寨,阿朋等人并不理睬清军的“劝谕”,为防止清军进攻,阿朋等人还“断绳桥阻哨道”,联合水田、星上、曾头等寨羌民与清军对抗,清《四川通志》卷九十《武备·边防》载:“水田、星上,曾头三寨贼番作乱,威保声息不通,威茂兵备道陈子达、松潘副总兵何德成奉令调剿、四路夹击,平其寨、斩其渠魁,当阵斩杀阿朋等人,并“则抚130余寨”。“各番始纳款输赋,听瓦寺、打喇土司约束”。《理番厅志》卷四《武功》:“星上、水田、增头三寨乃界连威州生番。当明季时倚险为势,黠悍异常,从来未归王化。及至杂谷土司番目阿朋驱逐本官桑吉朋聚众称兵,该番辄敢附比作逆。是役能受令认纳杂粮以明归诚之据,复岁有赏需银两亦可云恩威并至矣”。为笼络人心,朝廷宣示“恩威并至”,清政府又给各村寨“岁有赏需银两,以示安抚”。水田、星上、曾头等寨居民这次反清斗争实际上以双方各让一步,相互妥协结束。

《保县志·民居》记:今汶川龙溪以下18寨于康熙年间投诚。九子、龙窝、孟董九寨于康熙九年先后入杂谷;牛上、罗上、曾头三寨、星上、水田、赤溪各寨于康熙二年(1662年)间归诚,《保县志》有“剿除星上、水田、曾头等寨疏”云:“曾头、星上、水田等寨逆番,比附阿朋,聚众称兵,谋袭内地,法不容贷。威茂兵备道陈子达、松潘副总兵何德成奉令调剿”。“番寨如鳞,逆番如蚁,兵来剿洗逃奔兽散,兵去而蜂屯,祸根不绝,终非长策。遂定招抚。传唤牛罗二寨番目,给以白旗,令往招增头寨,活捉首领郭之太,亲解其缚谕以国法,示以兵威,亦给与白旗,令招抚星上、水田并赤溪各番,遂于二十六、七等日各寨头目俱赴本道,恩威并施”,“查番头之最狡黠者,给以扎付,提调诸番,催纳麦粮。……各寨归顺番目,大张鼓乐犒赏,颁铁刻粮牌,内书粮石数目,并各官衔,一分番寨为凭,一份威州存案。”

此次举事统领杂谷土司阿朋被清军斩杀,遂安置桑吉朋于维州(今杂谷脑),并每年给予赏赐,以示羁縻。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保县城(今薛城镇沙金村)被孟董水毁,县治迁移威州,称新保县。乾隆二年(1737 年),四川总督以“边防宜重”,奏请建城增兵,重建保县城于今薛城乡较场村,威州更名新保关。乾隆十四年(1749 年)杂谷土司桑吉朋后裔苍旺从征金川有功,升为宣慰司。十七年(1752年),苍旺土司为继续扩占土地,攻杀梭磨、卓克基土司部众,并“利制枪炮,谋为不法”,引起清廷注意。四川总督策楞派提督岳钟琪率兵进击杂谷脑,苍旺败逃被俘杀死,遂废杂谷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建杂谷厅,以旧保县城为厅治。将原杂谷土司辖地设立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五屯”,“择其倾心投诚之头人”担任。二十五年(1760)年,升杂谷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1802 年)省保县入杂谷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 年)改为理番直隶厅,治所薛城。同治五年(1866年),理番直隶厅所辖包括“五屯”、“四土”、“三番”、“六里”、“九枯”、“十寨”。《理番厅志·疆域》:厅治万山丛杂,汉民之居……今所谓六里也,其余九枯、十寨、三番、四土、五屯……皆羌夷。

从参加“乾隆打金川”开始至清末,清廷驻军、藏羌屯兵,远征到金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参加清廷指派平乱和镇压农民起义。乾隆56年(1791年),藏羌屯兵随保县人袁国璜(薛城)、木泰尔(下孟)参加西藏反击廓尔喀入侵取得胜利。道光21年(1841年),随首领阿木穰(金川)、哈克里(瓦寺)抵御外敌入侵,分两批次出征,经3个月长途跋涉至浙江广东前线与英军作战,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九子屯辖至今通化乡卡子村,与星上各寨相连,有九子屯5百余名羌族屯兵正额外,有无来自“九枯”各寨包括增头等寨的骁勇之士参加,史籍均未予正记,此为存疑,因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九子寨人朱伯珍与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率兵平息台湾“三藩”叛乱,增头周德攀进京殿试等均无所记,封建社会之地方史料充满对少数民族歧视,并且不愿作真实的描述,这从清代县吏陈克绳、吴羹梅分别所著《保县志》和《理番厅志》里即有突出体现。

增头寨康熙二年(1662年)投诚,此并不等于增头等寨羌人在此以前没有归顺中央王朝,只是朝代更迭频繁战争等等原因而有许多变化。金川战役(1749年)结束,乾隆十七年(1752年),理番实行改土归流,杂谷脑藏、羌民长期与保县汉民杂处,能通汉语,加之苍旺残虐,所辖106藏寨羌民“呼请改属内地”,故“以土归流,人皆乐从”(《理县志·专题记述》)。理番增头及藏羌各寨羌人开始进入清代历史上相对稳定期,《理番厅志载》:同治四年(1865),查核,总计厅治民二万零四百户,六万一千六百三十三丁口”,到民国28年(1939),人口锐减,全县4398户,19738人。乾隆以后,清廷允准番民参加科举考试。《保县志·学校·生徒》(1746)一章附《苗童宜准应试疏》载:四川学政隋人鹏奏称:“川省苗童宜准应试,以示鼓励,查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内臣部议,川属茂州羌民,久列版图,载粮人册,与齐民无异。应照湖南、贵州之例,有志向上,报名应试者,各知就学,准其与汉民生童一体应试,卷面不必分汉、羌,取额不必加增,一起凭文去取,其进学名数即人于各该学定额内,臣等谨尊旨,分条祥议具题,俟命下之日,分别通行各省督、抚、学政并行,钦遵可也,奉旨依议。”“国家之养士至矣。董以师儒,资以廪饩,贡以成均,选以科目,而羌民之有志者,亦许之列庠序,观礼乐,鼓舞如是,而士有不兴起者乎!如谓迫于贫不能力学也,范希文曰食糁粥,而以天下爲已任,又何心焉”。

增头寨后来涌现许多读书秀才概由兹始,如周德攀者。只是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凌,割地赔款,苛捐日重,烟毒逐渐泛滥,国势衰微,民不聊生,增头寨概莫能外。

 

(此文为增头村志所编写)

 

2024.6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