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花开安乡

李孝俊2025-05-06 06:17:20

花开安乡

 

作者:李孝俊

 

茂县南新镇九鼎山下的安乡村,坐落于海拔两千多米的羌寨,背倚青山,面朝岷江。龙王山与笔架山左右相抱,形如太师椅,太师椅上宛如一位慈祥的老妇端坐着,千百年来,就这样悠闲自得地护卫着这方土地。山泉从半山腰缓缓而下,有如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九鼎山的峰顶,安乡村便从薄雾中苏醒。羌寨的木架结构砖混房屋错落有致,这些房屋,是改革开放后人畜分离的见证。

2008年那场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过大灾后三年重建,如今的安乡,家家户户都是独立的钢筋混凝土别墅小院,家家户户门前,几乎都停着小汽车,或院里摆着三轮摩托车,耕地机等,为村民随时奔向果园或景区做好准备。

太师椅上的老妇,似乎格外眷顾这里的子民。山泉滋养的土地上,冰糖心红富士苹果与羌族特色水果青脆李、脆红李长势格外喜人。三十多公里的标准旅游路蜿蜒其间,将果园与九鼎山太子岭滑雪场连成一线。冬季里,滑雪场成为安乡村发展冰雪经济的朝阳产业,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每年隆冬季节,村里的民宿与农家乐应接不暇,地暖、羌寨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

更令人称奇的是安乡人对教育的执着与高度重视。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这个小山村走出了数百名大学生。他们有的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有的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还有的奔赴四川大学。这些学子中,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英勇牺牲的抗震救灾特级英雄邱光华机长;有北师大教授蔡明智;有留校中央民族大学后又主动申请回阿坝州支援家乡建设的陈思伟;还有在《四川日报》《星星》诗刊发表作品,出版发行3部专著的作家李孝俊。

邱光华的兄弟邱光德,自茂县中学毕业后就回到安乡务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任村民小组长,到安乡经济合作社社长,再到1992年的村支书,直到如今,几十年来,他带领安乡村人不断探索致富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安乡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种植特色水果,经营乡村旅游是安乡村发展的正确之路。

全村近三十年来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乡亲们都在本村种植水果,经营民宿与农家乐,早已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年人均收入早突破20000元。

太师椅上的老妇微笑着看着这一切。她看到外地青年男女自愿与安乡青年结为连理,共同发家致富;看到村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又回来的学子,用知识反哺家乡。最让她欣慰的是,所有大中专毕业生,无论是国家分配到各地工作的,还是考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一个腐败犯罪分子。

夕阳西下,九鼎山披上金色的外衣。山泉依旧潺潺流淌,羊角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安乡村的夜晚是宁静的,但在这宁静中蕴含着勃勃生机。太师椅上的老妇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片土地上的花朵会开得更加绚烂,因为这里的人们懂得,真正的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精神的充实与传承。

在这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半山羌寨,花开不止在枝头,更在人们的心田。安乡的故事,就像那山间的泉水,源远流长,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希望。

 

作者简介:已在《阿坝日报》《草地》《四川散文》《四川日报》等发表作品。有作品选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羌族卷》、《阿坝州文库》等。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