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为我们注入精神养分
作者:罗里宁
一
在我认识的人里,最值得尊重的,是读过一点书并且自身还有一点涵养的人,最直接的表现,是礼貌谦虚,有自知之明。读书不是为了作样子,也不是为了向谁去显摆,读书是应该的,是很个人的事,读书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但交流学习,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在偶尔参加的一些读书活动中,除了听到一些夸夸其谈的概念性的东西之外,还能听到一些诸如读书可以充饥解渴、治病疗伤之类的激励人心的话,例如就听到有人说过,读书能读到忘记吃饭甚至忘记睡觉,连感冒都能治好了。因为这是听到自称读书多的人说的,不好判断他们是不是在吹牛,在自我夸耀,或许,那是读书多的人读书的一种意境也说不定。我不是读书人,还体验不到那种意境,饥了渴了,就去找吃找喝,病了痛了,就去找医找药。体验不到那样一种意境,对我来说是个遗憾,这个遗憾,今后还能不能慢慢补过,只有天知道。
体验不到那样一种意境,只能买回几本书,假冒一下斯文。第一次买书,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跟大人去“逛”书店,花自己几个零花钱买了一本关于鲁迅的书,因为是第一次,回去以后还很认真地为它裹上一个包皮,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购买的日期。受这本书的影响,以后陆陆续续地,买了一些鲁迅的著作,从鲁迅先生那儿,我欣赏到文字的优美,体会到文学的力量,提高了对读书的兴趣,以后在浩瀚的书海里,“认识”一些有益的朋友。
现当代中国作家,鲁迅先生之外,我喜欢孙犁的散文。感觉孙犁的文风和鲁迅先生的文风比较接近;杨绛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自然明净,规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洁,文字典雅,用心讲述美妙的故事。老一辈作家,茅盾、巴金、冰心、曹聚仁、钱锺书等,是我喜欢的。当代许多优秀的作家,有不少是我感兴趣的。古代的和外国的,也有我感兴趣的一些东西。
二
现在小孩,上幼儿园,甚至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背诵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我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在跟大人去过一次新华书店以后,开始读一点课外书,就这样,与同时代一些人相比,也不算很晚了,因此也知道早点读书,比晚点读要好。至于早点这个早,早到什么时候,不一定非划出一个准确的年龄段不可,至少也要从年少开始。年少读书的最大的一个优势,是记忆力强,对读过的书,不说过目不忘,也比较容易记得住。我读书不多,能记住一点的,还是年少时读的那些东西,以后读的,大多忘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对读书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上学那会儿,因为碰到一个特殊的读书环境,读书风气并不浓厚,幸运的是,街边还有些小人书摊(现在已经很难见得到),走到小人书摊那儿,只要花上五分钱,就可以蹲上大半天,翻看小人书,古今许多英雄人物在名家笔下,栩栩如生,让人着迷。更幸运的是,读小人书,还能养成对读书的兴趣。
读得最多的,是一本从《毛泽东选集》选编出来的、封面以中国红为底色的、烫金字的《毛主席语录》,这本书也被称为“红宝书”,“红宝书”的意义,在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我们也不只读“红宝书”,还读鲁迅、茅盾、巴金、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作家的书和他们的散文,这些老作家,现在的青少年,可能读得比较少。当时有位著名的作家浩然,他的书很畅销,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也已经不多。除此之外,外国文学里的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萨克雷,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现在读的人,不知道还多不多。
浩然好像只上过小学,他作品里的语法修辞、行文造句都比较规范,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以前有不少老作家,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作品里的行文造句和语法修辞都很规范,是我们现在某些获得过这样那样文学奖的作家所不能及的。——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写热火朝天的劳动生产和那个时代的农民生活,插入一些阶级斗争事件,印上一些时代烙印,但是读这两本书,对于了解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还是有帮助的。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对英雄人物就崇拜得不得了,诸葛亮的《诫子书》,更是修身养性的好教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因为忙于蜀国国事,无暇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能写下那样一篇书信,告诫自己八岁的儿子诸葛瞻。这篇书信,也和他的《出师表》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他的小说代表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几部,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善的一面,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恶的一面。同样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英国作家狄更斯,他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小说,除了让人看到了善与恶的斗争,还让人经受了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高尚的灵魂的洗礼,这个经历,比起我们许多励志的玩意儿和许多心灵的鸡汤要深刻得多。
读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许多平时我们看不到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不仅帮助我们思考,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