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庐山掠影

王国成2025-05-01 09:25:36

庐山掠影

 

作者:王国成

 

清晨的牯岭镇,被薄雾浸润着。这座海拔1167米的云中山城,是庐山的心脏,也是所有旅人叩响庐山的第一声门环。汽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396道弯如丝带缠绕,车窗外是翻涌的云海,远处黛青的山影若隐若现,恍若苏轼笔下“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意境。及至山顶,雾气倏然散开,牯岭镇露出真容:红瓦灰墙的别墅群,错落于绿荫之间,街道如琴弦,行人步履轻缓,仿佛时间在此凝固。镇中一尊牯牛状巨石,沉默地诉说着百年前英国传教士的往事。站在街心公园远眺,群山如屏,云雾在谷底升腾,时而漫过屋顶,时而缠绕树梢,将这座山城渲染成虚实交织的幻境。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循着古人的箴言,我踏上探访庐山第一奇观的险途。石阶湿漉漉的,两侧峭壁如削,涧水轰鸣声渐近,似大地的心跳。忽见一瀑自云端倾泻,分三级跌宕:第一叠如素练垂天,第二叠似碎玉崩冰,第三叠若白龙入潭。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在此化为具象。水雾扑面,日光斜照,虹霓悬于瀑间,恍若仙桥。立于瀑底仰观,水声震耳欲聋,衣袂尽湿,却觉身心俱净。古书记载,三叠泉隐匿深山千年,直至南宋方被樵夫偶见,其隐秘与壮美,恰似天地私藏的瑰宝。这一刻,自然之力以最原始的形态叩击灵魂,让人顿悟:真正的伟大,无需喧嚣,只需存在本身便足以撼动乾坤。

五老峰的晨光,是一场关于视角的哲学课。五座山峰并肩而立,形如五位老者对弈,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喻在此具象化。攀至二峰,云雾忽如潮涌,群峰化作海上孤岛。及至四峰,天光乍破,云海退散,鄱阳湖如银镜镶嵌于东南,长江如丝带飘向北方。山风掠过耳际,带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琅琅书声,亦捎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长吟。立于绝顶,忽觉自身渺小如芥子,却又因与这亘古山川同呼吸而宏大如须弥。五老峰的启示,恰似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山形变幻无定,人心亦当如云水,不拘一格,方见真谛。

破晓前的含鄱口,是光与影的角力场。立于含鄱亭,东方天际渐染金红,鄱阳湖仍沉睡在靛蓝的雾霭中。倏然,一轮红日跃出云海,万道金光撕开夜幕,湖水瞬间镀上琥珀之色,群峰次第苏醒,如巨兽舒展脊背。此情此景,令人想起1937年蒋介石在此发表“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抗战宣言,亦遥见毛泽东于美庐别墅运筹帷幄的身影。自然之壮美与历史之厚重在此交织:朝阳每日新生,山河亘古如斯,而人类的故事,不过是其间瞬息明灭的星火。

下山时,山雨忽至。雨丝斜织,云雾漫卷,来时清晰可辨的路径隐入混沌。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慨叹蓦然浮现——三日跋涉,自以为窥得庐山全貌,此刻方知所见不过浮光掠影。然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庐山的智慧:它以云雾为幔,以峰岭为谜,教人懂得敬畏未知,亦在求索中照见自身的局限。行至山脚回望,群峰已隐入苍茫,唯余心间烙印的飞瀑轰鸣、云海翻涌与历史跫音。庐山之美,不在占有风景,而在与天地对话时,灵魂的震颤与觉醒。(文:原创;图:自拍。)

 IMG_4857

作者简介

王国成,宁波人,现居南京。1974年至1991年服役在海军东海舰队。1977年在《前线报》发表散文处女作《橄榄岛上的金丝燕》。以后在《解放军报》, 《人民海军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福建日报》,《文学青年》,《青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数百篇。长篇报告文学《海上猛虎》,1988年由上海百家文艺社出版,20年后,中国文化出版社再版。作品先后获得过特等奖,一等奖 ,二三等奖多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