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基因刻录生命年轮
——魏积良先生《古文观止读记》《雨仁浅诫》《雨仁随笔》出版感言
刘万庆
以我的体验和认知,人老了、退休了,总是希冀生命的年轮绵延久远。可在当下的浮世喧嚣中,讨论生命的价值、意义,反而显得不合时宜、有些矫情了。然80高龄的魏积良先生则概莫如是,他以笔为犁,在津沽文化的沃野耕耘出令人惊叹的精神版图。
2023年春,先生送我由他主编的《天穆村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庄》;2024年夏,再赠我刚出版的《历史的记忆——天穆村村落变迁图说》签名本,另委我将十余读本分赠给关注他文踪的文友;今年4月2日,先生又在自己的书斋将《古文观止读记》《雨仁浅诫》《雨仁随笔》3本样书给我先读为快。不计早年出版的多部著作,仅此5部叠加,该是一座百万字的人文高峰了吧。
诚然,我是滤掉了大多刷手机的时间,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关于生命年轮的命题的。发现之于热衷著书立说的魏老先生,绝非出于曾经北辰区政协主席领导职务的附庸风雅,也不仅仅出于中国作协会员身份的自期自许,还不全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担当,犹是缘自一种“天生我才”的文化基因,从而使先生的生命年轮,一如耐寒沐雪的云杉树,有了青藏高原般的精神海拔。
初次仰望先生,肯定是参加全区机关干部大会,他端坐高高的主席台上。稍近距离聆听,是我担任区房管局信息员时,参加他做总结讲话的区委信息舆情工作会。面对面受教,则是1999年初,我借调区志办参与编修首部《北辰区志》的期末,他作为主管区领导前来指导付梓前的最后打磨。犹记他用成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告诫我们,绝不能存“见好就收”的心理。因为我有“遇七则吉”的玄念,乃脱口插话“七尺为一仞”。魏主席问“篑呢”?我茫然。他说“一土筐也”。原闻魏主席凡事认真不苟言笑,那日一经谈古论今便气氛活跃了,话题又跑到“晋文公退避三舍”。魏主席问“舍”是多少?我和几位修志同仁皆摇头。他说,古时三十里为一舍——这是我初次领教先生的学养。与魏主席单独讨教受益,是那次会后我提议《北辰菁华》编设《名门望族》专章被领导采纳,乃潜心研究天穆穆氏、宜兴埠温氏、双口赵氏等望族族谱。得知我除写出了入志的初稿,还计划写专题论文,便将我约到他的办公室,嘱我在研究穆氏族谱的同时,兼多留意天穆村的其它史料。为魏主席写文评,是2000年他的《世说漫议》《域外刍议》先后出版,读后深悟了治学一如琢玉的道理。及至滑富强老师组织区文联、作协开作品研讨会,我便写了《练字者字字珠玑》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篇小文——我写这么多离题的过往,不完全是跟一位老领导套近乎、蹭流量,而是想再番证明,魏老先生的文言气韵、笔耕情节和文化坚守,并不在于他曾居庙堂之高,而是融入血脉、契入骨髓的文化自觉与禀性。
书归正传。我由《雨仁随笔》开卷,确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考量。大体浏览了《读书小札》《浅议略论》等篇目后,在《自说自话》说“目”中,他由眼目的识物之明盲说开去,继而论说识事之真伪、识势之远近、识人之得失、识心之善恶,从而得出结论是:“眼目识辨之贵贱,悉缘其心志”;而“无目胜有目”如晋国乐师师况者,则古今可胜数——这等意料之外的小说笔法,这等情理之中的哲学思辨,读来着实让人拍案。
我读《读书何为》篇,是结合《雨仁浅诫》中的《读书》篇对照捧读的。前者写读书的目的、方法、风习,仿佛金石掷地;后者写读书的益处、书德、心得,宛若暮鼓晨钟。我虽难比先生的读书境界,却也曾有过手不释卷的经历,因而阅读的过程便有许多的体验共振,情感共鸣和精神的丰盈。我喜欢前者的开篇:“古代一些人,所以品德高尚都是读书的结果。时下许多人的品德所以不及前贤,是因为他们未曾读书,即令读书,亦未用于固志养德”;我喜欢后者的结语:“如果真是雪案荧灯写出的书,记住,只能送给认真读书的人。”读到此,我倏然明了,为何去岁分赠文友新作的名单,先生曾一一审定;而今番先生授赠3部新作,又嘱我先征求受赠者是否有阅读需求,实则是出于“赠书必赠同道”的深意,恰似伯牙择子期,非知音不奏高山流水焉。
愚以为,《雨仁浅诫》的特色或曰“高明”在于角度。因为,当下充斥网络教人“应该如何如何”的心灵鸡汤沧海横流,而以“诫”为纲,示人“不该如何如何”的浊世清言却有些大音稀声了,一如“批评与自我批评”被“表扬与自我表扬”所涵盖。先生的“诫”者,凡76条,大到人生、道德、气节、荣辱,小到酒、色、财、气。譬如“养生”,先生小议道:“在个人生活上,简朴还是奢侈,是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但对人的品格而言,却似检验酸碱的试剂……君不知,奢侈之费甚于天灾!”那么读书呢?先生浅议道:“昔者,读书人多有酌酒之雅好;今下,嗜酒者绝无读书之兴味,此之谓时移世易……即读亦心神未定,一目十行,如是哪得精思。”
我读《古文观止读记》可谓是正襟危坐的,而非睡前的躺卧。因为需要一边读、一边做摘抄或笔记,现摘录三则谨供分享:
介子推不言禄——视“邀功请赏者犹冰炭不同炉。”不仅“不言禄”,且与娘亲一同“终隐而死”。魏老感言:“介子推淡泊名利廉以自律,古之贤名者,后世之鲜者也。”介子推为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五贤之一,曾为重耳割肉煮汤充饥。重耳回国成就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子推功莫大焉,却死不受禄,至今举国以“寒食节”为之隆重纪念。而魏老先生的“其能如是,亦赖其母之贤明也”的评语,委实是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新观察。
叔向贺贫——韩宣子官至晋国上卿,因贫困而生忧虑。大夫叔向却贺道,君下虽贫正为修德之契,倘只忧贫而假货居贿,但恐哀悼不及。韩宣子闻言,致谢不迭。魏老先生感言“人交诤友可得忠告,其幸益甚!”窃想,无论平民百姓,还是为官为尊者,既或难能安于清贫,也须听得诤友的忠告,方能避祸求福啊。
圬者王承福传——唐时王承福有军功,但解甲未能“归田”,因田已尽失。为生计,乃重操泥瓦匠旧业。在修百家屋舍的经年劳作中,见多了因德不配位、能不配事、绩不配誉、财不配身而致广厦倾颓或易主的世相,乃安于泥水手艺30余载谋生、立世。韩愈的结论是:“所谓贤者,自食其力而独善其身,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魏老先生感慨道:“以是观之,作者乃为人生之路上极欲进取之人,然时时不忘自警其身。不惟其能,尤显其贤,终成大方之家,标炳史册。”委实,“独善其身”的中华美德在当代,也该属于最令人钦佩者。
我在十六、七岁刚参加工作时即学徒瓦工,因之读此文倍感亲切也感想良多:描写古代劳工苦力的作品,唐有《卖炭翁》《捕蛇者说》,宋有《陶者》《蚕妇》,因总体数量不多尤显珍贵。此为我等泥水匠立传的经典,尤不取对卑贱者同情的角度代言,而取其对人格强健推崇的角度自省自鉴,便在精神操守的长河中,在人生价值取向的心湖中,激荡出深沉的历史回响。
更进一步说,我是怀着崇敬之心“拜读”《古文观止读记》的:一方面,因我从未下过决心通读一遍《古文观止》,此次读魏老先生的“读记”有一举两得之奥妙;另一方面,因先生书稿著述的过程,每篇皆由楷书抄写起始,乃颇有心得曰:“虽为秃笔、淡墨、废纸,但书过一遍胜读数遍。”呜呼,录取222篇经典的《古文观止》,眼观口诵于我尚且想不敢想,魏老先生竟令数管狼毫抄成秃笔书写岁月——这种孜孜治学久久为功的精神境界,这般跨越千年的体系构建,既令我赧颜,也照见了我枉为读书人的精神浅薄与荒芜。
最后我想说,在数字浪潮冲刷纸墨芬芳的AI时代,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沉浸着,也快活着。难能还有魏老以生命为砚,以楷书抄写的生命姿态,恰似文明长河中击楫而歌的摆渡人——他伏案著书大作迭出的使命形象,让生命的年轮穿越时空,倾情抵达中华文脉的理想彼岸。
2025年世界读书日于沽北集贤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以及《光明日报》《天津日报》《东方艺术》等报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