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月亮湾听水

王国成2025-04-26 13:46:20

月亮湾听水

 

王国成

 

夏日的清晨,我们一行4人,从南京出发。晨光透过车窗流淌进来,把高速公路的护栏染成流动的金线。车载空调的凉意与窗外蒸腾的暑气在玻璃上碰撞出水雾,我望着后视镜里渐渐模糊的南京城际线,忽然想起《陶庵梦忆》里那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皖南的山水正在前方等待,像一卷未展开的宣纸,墨香已隐隐透出。

车轮碾过青弋江大桥时,山势骤然收拢。黛色山峦在云霭中若隐若现,恍若米芾笔下的雨山图。溪流从竹海深处蜿蜒而出,水色清可见底。阳光穿过水面时,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落一河的碎玉。李总摇下车窗,湿润的山风裹挟着青苔的气息涌入车厢,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巅:“看那山形,像不像张大千《黄山图》里的笔意?”

民宿藏在月亮湾的臂弯里,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被凌霄花染成绯红。门前溪水潺潺,石阶上苔痕斑驳,竹帘半卷处,可见堂前悬着的旧灯笼。老板娘端来青瓷茶盏,六安瓜片的清香,混着水汽袅袅上升,在木格窗棂间织成薄纱。我们坐在美人靠上,看蜻蜓点破水面,涟漪荡碎了倒映的云影。

“来尝尝我们徽州人的特色菜。”老板娘端上来1尾臭鳜鱼,奇异的气息在空气里发酵,像是经年累月的木甑蒸腾出的岁月之味。老板娘说,这制法源自明清盐商,用淡盐水腌渍七日,待蛋白质分解出独特鲜香。鱼肉入口的瞬间,咸鲜与微臭在舌尖碰撞,竟生出奇妙的回甘。当泥鳅钻豆腐端上时,李总的眼角泛起细纹:“小时候举着网兜在溪涧里追泥鳅,裤脚一直湿漉漉的。”他家以做豆腐起家。儿时,母亲做这道菜时,总会把豆腐和活泥鳅同置冷锅,文火慢煨间,泥鳅自会钻入豆腐避热。此刻,齿间嫩滑的触感,与40年前柴灶铁锅里升腾的蒸汽,在记忆深处悄然重叠。

餐毕。稍息。徒步去漂流上游。橡皮艇入水的刹那,盛夏在浪尖上绽放。船桨搅动翡翠般的水波,岩壁上垂落的藤蔓扫过发梢,惊起一串水鸟。转过山隘时,水流陡然湍急,白浪如碎玉迸溅,2人一只小皮艇,在漩涡边缘惊险漂移。后生们的水枪大战早已开始。远处,晶莹的水珠,在空中划出弧线,在阳光与水汽作用下,奇迹般浮起一道彩虹。孩童的欢叫与泼水声,在山谷间碰撞出清亮的回声。

李总突然指着左岸:“看那片野杨梅!”紫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倒影在流水中摇曳成迷离的色块。我们弃舟登岸,酸甜的汁水染红了指尖。蝉鸣声里,时光仿佛倒流回赤脚蹚水的童年。回程时夕阳正斜,水面浮光跃金,有人轻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尾音散落在渐起的暮色里。

竹影在粉墙上作画时,老板娘搬来杨梅酒。李总抿着酒盏,目光投向溪畔的捣衣石:“这月亮湾原叫断肠涧。”他讲述的故事里,采药郎与浣纱女的爱情随山洪湮灭,女子夜夜临水梳头,青丝化作满涧月华。此刻银河垂落山涧,粼粼波光中似有素衣女子凌波而立,流水将传说酿成绵长的叹息。

我们枕着水声入眠。子夜忽醒,见月光如银鲤游进窗棂,在青砖地上写下潦草的诗行。远处的溪声忽远忽近,时而似琵琶滚拂,时而如洞箫幽咽,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水奏月光,还是月光在弹拨水弦。

回程时,特意绕道桃花潭。晨雾中的青弋江,宛如李白未干的墨迹,渡口老柳系着斑驳的乌篷船。木子抚摸着凉亭石柱上的刻痕,轻声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山岚渐散时,我们的车掠过成片的荷塘,初绽的粉荷,在风中轻颤,像是山水长卷末尾的朱砂落款。我掏出手机,将皖南山水的灵秀之气,录下来,做成抖音,分享给亲朋好友,静静地留在时光深处的美好记忆中。(文:原创;图:自拍。)

12 

作者简介:王国成,宁波人,现居南京。1974年至1991年服役在海军东海舰队。1977年在《前线报》发表散文处女作《橄榄岛上的金丝燕》。以后在《解放军报》, 《人民海军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福建日报》,《文学青年》,《青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数百篇。长篇报告文学《海上猛虎》,1988年由上海百家文艺社出版,20年后,中国文化出版社再版。作品先后获得过特等奖,一等奖 ,二三等奖多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