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昆明花潮

郭松2025-04-17 06:01:56

昆明花潮

 

作者:郭松

 

在昆明生活三十多年,已经融入此地生活。云南日报文艺副刊叫“花潮”,这个刊名取得真好,是对名人名篇的借景抒情,是对自然人文的传神写照。

各地都有为花举办的节日,但要论花需成潮,自顶际接地连天,如海潮涌来,四时相继,花如月令牌,恐怕只有昆明。因为花潮有实景印证,也有追慕升华。

李广田先生在散文名篇《花潮》中写道:“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般地动……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

起初,那些枯涩的枝条上毫无春讯,元宵时隐隐有些细蕾,只米粒大,看依着无凭,如惺忪梦游。有人说,不开就不开了,为难春心成苦心。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夜间,红粉围城,云霞周天。环转是煌煌烈氛,那花仿佛是爆出来的,焦灼而急迫。但花荫下,春风袭袭,落英漫舞。在苏轼那里,大约经历过此种情形,赖海棠先花,故燃烛,依我解,不如说传烛于事主,看似睡未醒的海棠,其实是舍身趋于无望的英雄。海棠也“恐”,是积郁之“恐”,是恐百花疏懒,或者厌倦、懈怠、无望……但终于一醒而大彻,焚身以照耀春。一个轻漫漫、丰盈盈春天,先就是英雄的主题?怎生得如此壮烈!与苏轼有同感的是李弥逊,存句“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简直忧思如焚!以血泪祈雨或以红泪催花。历代咏梅、兰、桃、梨、李、茶的多了去,宁赐章句予海棠却不多。最著名的当数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杨慎这句诗是对昆明最生动的注脚。街头、公园、湖边、小区……处处绿意盎然、繁花似锦。昆明被大自然偏爱,日照时间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6.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让昆明全年有花可赏:1月至2月,山茶花芬芳馥郁;2月至3月,樱花烂漫、桃花灼灼;4月至5月,月季花“炸街”、蓝花楹“霸屏”;6月至8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9月至10月,丹桂飘香,杜鹃盛开;11月至12月,梅花凌霜傲雪。 

康熙《云南通志》《云南府志》记载了安宁曹溪寺的优昙花,嵩明弥雄山的五色花,昆明的衣钵莲、千叶茶花、桃瓣梅花,富民的香兰,宜良的栀子花、五色扶桑花,晋宁的锦边莲,呈贡的竹叶桃花,昆阳的黄木香,嵩明的桂金灯。在姹紫嫣红的众花中,昆明独选山茶花作为市花,描摹着春城的花样底色,更酝酿着城市文化的新韵。每年春末夏初,盛放的蓝花楹是昆明城中的主角,风中摇曳的蓝花楹,尽显春城魅力。

每年春季,昆明的海棠花,如海如潮。李广田先生在《花潮》中写道:“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昆明不但百花繁盛,而且,种花、售花、戴花、供花、赏花、吃花,是昆明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昆明花多花盛,赏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事。《滇海虞衡志》载:“故城东之山,称盛游者,龙泉院之唐梅以腊月。”康熙《云南通志·艺文志》载:“滇迤东西,事之胜甲于中原,而春山茶尤胜,其在昆明者,城中……论外则称太华兰若焉。”因爱赏花,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赏花的文艺作品,如杨慎、徐霞客、林则徐等名人的诗词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名声不显的人物的赏花之作,传诵不多,但也有趣。比如,景泰《云南图经·艺文志》收录的毛铉作的一首《神坪赏花》诗:“未折海棠花,先观海棠树。树高三丈余,花开锦无数。春风二月初,游者争先睹……纷纷车马尘,日夕忘旧路。”

过去,家庭条件优渥者,每见辟有栽培种植花卉的花园。条件稍次者,家内天井中建有花坛,坛内植梅植桃或其他木本植物,坛边摆满各式各样的盆花。城内城郊,各寺庙、公园同样植花木,近郊的昙华寺成为昆明著名的“花寺”;圆通山的“垂丝海棠”,初春盛开时艳若朝霞。更多的百姓,也在特定季节出户赏花。

由于私人园林或庭园的广泛出现,昆明就有了被唤为“花匠”的园艺工作者,代客换土移盆,修枝嫁接,论次论日,接受酬劳。史料记载,昆明百姓喜爱花木,因而出现一些私人花圃,或为个人兴趣而培植花木,或为供应市场而栽花养花。比如,龙头村刘姓专育牡丹、土桥李氏花圃栽培百花,后来还建立官办苗圃。在某些街区出现花市,也有挑花四处走动寻觅买主的花农。

从清末到民国,威远街藩台衙门(“藩署”)菜市是昆明经常性的花市。到了端阳节前后,三牌坊(坊在威远、光华两街间, 三牌坊泛指今正义路中段)上下店铺檐前,甚至街心当中,形成城区季节性的主要花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昆明的鲜花产业开始迅速崛起。特别是斗南花卉市场,作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个小规模的花卉种植地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卉交易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省的鲜花产业发展。

在中国,每10枝鲜切花中,就有7枝来自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交易、运输、销售和社会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形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市场,是亚洲鲜切花行情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IMG_20240719_17214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