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是一种缘分
作者:郭松
有一种缘分,是在上学时期,同属一个学校一个级一个班,成为要好的同学。过去同窗好友,如今仍有交往,成为要好的朋友。
同学是一种除亲人外让人亲近,又让人挂念,上了年纪还让人上心的感情。当年的同学步入社会后,为适应而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也有人称之为“装”,“装”成了一种处世的掩饰,若把社会比作江湖,就有人沾上江湖习气。
同学这种在校园里浸润出的感情,率直坦诚而纯真,彼此挂念而珍贵,历久弥新而升华。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饱含深情的同学,是其他朋友无法替代的。无论身处何方,或关注,或关心,或关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不止青春的旋律和故事,更有相对简单纯真的情谊。
经历过半个多世纪岁月风霜的淘洗,体悟过无数炎凉世态的磨砺,一封同学聚会的邀请,会唤醒有几分疲倦又有几分麻木和苍老的心,重新回味“同学”二字时,竟然会其妙莫名、返老还童地泛起缕缕温馨的涟漪。
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一应读书下来,泛泛而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院系,都可称之为同学。然而,通常指的“同学”是狭义的,大致是:那些有过同级同班的同窗之谊、或者有过较深交往且经常联系、长期保持在记忆中的。这曾经相伴走过某个学习阶段的同窗,带着鲜明的历史印痕,可能成为一生中较为牢靠的朋友和至交。
小学时期的记忆,可能已经有些模糊。开蒙之初,无忧无虑懵懂未开的童年,同学或许只是课间休息或体育课上一起玩乐的伙伴。或曾经为学习落后而沮丧,或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或为考试满分赢得同学欣羡的目光;或会羡慕别人的漂亮书包、彩色铅笔、异样橡皮擦,或羡慕人家整洁的衣裳和诱人零食;或可能为课桌上那道分界线公平与否举手让老师来裁决,或为课本的优劣或抄借作业之类的事去找老师……所有的这一切,或许都慢慢淡忘了,不变的永远是那单纯快乐的时光、天真无邪的稚趣和少小无猜的童年记忆。
中学时期,你渐渐懂得了用头脑去判断周围的事物,开始了你最初的人生设计,有了自己初步的隐私;渐增的自尊心让你琢磨与班级的学习尖子较劲;为写好作文,会偷偷读课外书、抄写名人名言;为显示聪明,会暗自对疑难作业的答案保密……你开始关注周边人的变化,有了远近亲疏的友情选择。生理的发育带来心理的变化,微妙的焦虑让你在肢体上离异性越来越远,但眼睛中的余光追踪的目标却越来越清晰,你会心甘情愿地对他(她)的需要做他喜欢的事情。为应对逆反心理的中学生,学校有了更严格的纪律约束,班主任往往成为又恨又爱的角色。由于课程安排的紧张,升学、就业和前途的茫然,尚未成熟且承受过多压力的情感尚无暇分配给更多的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除了同桌、同组之外,就是班级学习的尖子和好看的校花。
大学时代,似乎少了些青葱岁月固有的浪漫,多了些时代特有的激愤与成熟。对于“伤痕文学”的如醉如痴,似乎让人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喷发口;关注变革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此倾注激情,总有某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尽管如此,经历过十年的蹉跎岁月,基础的薄弱和知识的荒芜,让人比任何时候都明白读书的重要和珍贵。我们憋足了劲头把全部积累释放出来,以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与之呼应。回想起来,四年过得很快。借书卡几乎每学期换一次,古今中外各种名著及思潮囫囵吞枣地兼收并蓄,无非是想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四年的恶补,的确让我们贫瘠的头脑得到了空前充实。可以说,这四年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成熟的心智、独立的个性、松散的管理和知识的宽泛涉猎,几乎是我们大学校园生活的全部。那时候,没有电脑、网络之类,在普遍的群体意识中除了学习,其他的一切几乎都有不务正业之嫌。那时候,学校最出名的人物除了知识广博且授课生动的教授,经常活跃在各种公共场合的学生会干部,就是那些得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成绩突出的同学。除了见解上有时会有或缓或急、甚至激烈的争论之外,同学间的关系是轻松和谐、相互包容的。尽管也有某些与志趣、专业相投的朋友圈子,大部分同学间普遍保持着一种纯洁的清淡似水的交情。
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经历过职场的竞争、情场的恩怨和人生的沉浮之后……几十年的事业打拼,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人世间的苦辣酸甜大都品尝过。站在这个不短的时间节点上,蓦然回首过往的人生,世事的艰辛、江湖的凶险和旅程的疲惫,愈益加剧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与怀念。事实上,苍老的面容、麻木的神经和日渐迟缓的行动,早已没什么兴趣能牺牲节假日去参加各种聚会,惟有同学的召唤和相聚才会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捡拾并重温心中曾经的梦想,抚慰疲惫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祭奠逝去的青春,激活沉睡的童心,唤醒心中美好而又温暖的记忆。
或许,当年你对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并没什么欣喜,甚至还有过几分无聊的感觉。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在比照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承载不堪重负的生存压力之后,你才会突然发现,没有利害冲突和功利需求的同窗之谊,是多么令人向往。没有心浮气躁、利欲熏心,更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处在一个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喧嚣尘世间的一切都在变,惟有同学间那种简单、干净、清纯的关系,一直定格在那特有的历史瞬间。曾经不期而遇的一群人,携手走过一段青涩岁月,保留某种天然的不染世俗戾气和市侩气的纯洁友情。这种情谊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淡,而且还会愈演愈烈。
无论多少年没联系,当你出差或旅游,路过某个城市时,同学,就是你发自内心想打个电话、绕弯会面的那个人;尽管多少年不曾见面,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且是你敢于把心底秘密直言相告的那个人。
无论你混得好还是不好,无论面对你的上级还是下级,同学,就是那个毫不迟疑当面对你直呼其名的人;是无论在多么庄重的场合,见面就直接给人一拳,或给人一个拥抱的那个人。
同学抛开了人情世故,脱离了世俗套路;同学是陈年老酒,散发着醇厚芳香,且品且珍惜。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