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在生活中感知诗意

王国成2025-04-12 13:53:35

在生活中感知诗意

——诗人郭勤亮印象

 

王国成

 

1986年春天,我调到海军福建基地政治部工作。春风拂面,飞鸾这座小镇,3面环山,1面环海,丫字型大溪,在军民友谊桥下相拥,渗渗流入大海。傍晚,桥上逛马路的,多半是军人,打消1天工作后的严肃和紧张。我和郭勤亮,来自一个团,从基层调到机关工作,偶尔也来逛逛,慢慢适应新的生活。

我们住在2楼的单身宿舍,我和他对门。到了夏天,门窗都敞着,随着微风对流,淡淡的玉兰花香飘进来,摇头电风扇就将香气送到他的房间。

周末的深夜,单身宿舍依然亮着几盏孤灯,我写东西久了,就会到操场散散步。“屁股又给人撅起来了吧?”这是幽默的蒋安民他们还在打40分,底牌被另一方扣了,是要翻倍的。我发现,郭勤亮在灯光下,伏笔写东西。周日早晨我问他:“你喜欢写东西?”他点点头,从口袋里摸出几张折叠的纸。我一看,是几首诗,像是找到了知音,倍感亲切。他是打字员,时常要找他打印文件,时间一长,就很熟悉了。后来,还请他给我干过私活,打印个几次稿子。

30多年后,我得知他已是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汕头市语言艺术协会会长,汕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个人诗集《大海情缘》和《午后的风雨》。这次给我寄来新诗集《诗与远方》。当我读到郭勤亮的诗行时,总让我想起妈妈的厨房:青花瓷罐里藏着陈年梅子酒,粗陶碗盛着新摘的覆盆子。他写“月亮碎在井底”,不是现代派诗人惯用的暴力美学,倒像顽童打碎了盛满银辉的琉璃盏,碎银般的月光在井水里游成一群活泼的银鱼。这种充满烟火气的魔幻,让人想起儿时把云朵想象成棉花糖的旧时光。

他笔下的意象,如同会变形的精灵。风是“会翻跟斗的邮差”,把银杏叶投递到每家每户的窗台;另一首诗中,蝉鸣化作“液态的黄金”,顺着老槐树的枝干缓缓流淌。这些情景,在我们单身宿舍前面的山坡上都能见到。他却把日常事物作重新编码,像给世界安装上童话滤镜,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晨露里,藏着整个银河系的微缩景观。

在《旧时光》里,郭勤亮用三行诗完成了一场时空穿越:“竹椅上摇晃的蒲扇/把暑气扇成祖母绿/蝉鸣在玻璃罐里慢慢结晶”。诗人用文字对抗着数字时代的快进键,把现代人按在文字的摇椅里,强迫我们重新学习发呆的艺术。

 他诗中那些锈迹斑斑的意象,像他工作过的老式打字机跳动的字模,在虚拟现实横行的年代里,敲打出不合时宜却动听的节奏。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治愈系”香薰蜡烛时,郭勤亮早已在诗里种下整片松林,松针落地的声音,比任何ASMR都更催眠。

生活中,他言语不多。但,对生活却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幽默。《堵车》里写道:“刹车灯连成糖葫芦串/咬一口 酸甜的焦灼”。这种将现代焦虑转化为童年零食的智慧,堪比把办公室政治写成相声段子。他在《失眠》中调侃:“数羊数到羊毛衫都织好了/星星还在天花板上钉银钉”,让人在笑出眼泪的瞬间,突然与深夜的自己和解。

这种幽默,不是段子手的抖机灵,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就像他写中年危机:“皮带扣每年向外迁徙一厘米/像候鸟追逐温暖的脂肪带”,既精准戳中痛点,又用生物学的浪漫,消解了年龄焦虑。读他的诗,像是在参加文字版的脱口秀,笑着笑着就品出了生活的禅意。

他的诗歌中,更多的还是写给大海。他的《致大海》、《我是海》、《大海的呼唤》、《大海的宣言》……更多表现出大海的情缘。一直到现在:海是我的牵挂/海是我的思念/海是我的回忆。凡是当过海军的人,都能找到同感和共鸣。

合上《诗与远方》诗集时,思绪又回到我们在一起的那个年代:春天,飞鸾镇满满的茉莉花,飘香在每一个角落;夏天,周围三角枚紫红绚丽,倒映在露天泳池里;秋天,金黄的稻穗,摇曳在微微的风中;冬天,与通讯站的女兵,青春飞扬在溜冰场上。

人,走起来就有路,跑起来就有风,多么难能可贵的与他相遇呀!(文:原创首发;照片:诗人提供,合照为诗人与作者。)

1.JPG2 

作者简介:王国成,宁波人,现居南京。1974年至1991年服役在海军东海舰队。1977年在《前线报》发表散文处女作《橄榄岛上的金丝燕》。以后在《解放军报》, 《人民海军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福建日报》,《文学青年》,《青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数百篇。长篇报告文学《海上猛虎》,1988年由上海百家文艺社出版,20年后,中国文化出版社再版。作品先后获得过特等奖,一等奖 ,二三等奖多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