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以文会友启示录

池征遥2025-04-12 13:49:53

以文会友启示录

 

作者/池征遥

 

三年前,友人从远方发来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沦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看着这些字符感到很熟,但一时却想不起来诗名了,后经回访方知。

原来这是一首词,出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书中男主角丁元英所作的《卜算子·自嘲》。在小说中描述欧阳雪、芮小丹宴请丁元英的情节时,丁元英说了这首词。2007年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天道》,该情节也在剧中呈现。

丁元英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卜算子·自嘲》是他在酒宴上这个特殊场景下所作,对自我的一个诠释。

我欣赏这样的诗,颇为感叹,还记得在那一周后写了首《感怀》诗:

 

本居僻壤后山身,

偶入华堂作上宾。

半卷残书迷意乱,

浅知世事论乾坤。

曾怀壮志轻勋业,

亦以宽心度祸恩。

却叹囊空羞涩处,

方觉往昔太天真 。

 

事隔多年了,友人再次发来那首词及我的愚作,思绪又在我的脑中翻腾,遂又附和一首诗《自守心光》:

 

本为凡尘客,心怀逸志长。

静品诗书寻雅意,笑看风云忙。

淡意抛功利,安然对雪霜。

纵使身贫心亦富,乐守此微光。

 

友人亦是诗人,对此作出评论。他说:此诗以简朴语言构筑精神高地。颔联“静品诗书”与“笑看风云”形成动静相生的生命姿态,既有传统文人的雅趣,又暗含现代人疏离喧嚣的智性选择。颈联“抛功利”直指物质桎梏,“对雪霜”化用自然意象却不着痕迹,将处世哲学凝练于虚实之间。尾联“身贫心富”的辩证思考突破传统贫富观,末句“微光”意象尤妙,既呼应首句“凡尘客”的谦卑,又以星火之喻将抽象心志转化为可感知的永恒守望,在自守心光的框架中完成了个体精神宇宙的诗意建模,值得深入解析和探讨。

是的,古人云“诗言志”。正如所有读书人一样,见寒梅映雪、孤灯照夜,必然会有共鸣,如在字句间生发一股清冽而坚韧的力量。我虽不能与高人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但拥有的这颗普遍人的“心”始终在发光发热。落笔之处乃是人生嘛。

 

本为凡尘客——众生皆在红尘中翻滚,有人迷失于喧嚣,而我们应清明度日,以“逸志长”立骨,如竹节拔地,在混沌中辟出一方精神净土。

静品诗书与笑看风云——一静一动应有修行,如棋豁达。读诗书是向内求索,笑风云是向外超脱,两者交织方能获得心境平衡。

淡意抛功利——但以此见锋芒。身在凡尘,我们要抛弃的不是名利本身,而是对名利的执念,如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要比常人多一分与世俗和解的从容。

身贫心富——肉身可困于斗室,心光却可漫游宇宙。此为悖论:物质的“贫”是精神的“富”燃料。“鹪鹩巢林,不过一枝”,此等哲学况味,庄子很久之前就已说过了。

乐守此微光——这是我心声。“微光”既是自守的底线,亦是燎原的火种,让人想起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孤勇。诚望此如星子坠湖,余波也在友人心中荡漾。

友人称:此诗若谱成琴曲,当有金石之音;若泼墨成画,当见风雪中人抱卷独行。他给我注入了存在主义的思考,真的让“自守”不再是被动的避世,成为一场向内的征伐。

 

执笔意者得于笔,是心光的具象化,也是我作此文的意向所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