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美是情话
——散文集《情话》编后感怀
文/王蕙子
林万华老师的散文集《情话》确定出版后,审改完稿件,感觉他质朴无华又字字扎实用心、透着真情实意的文章,确实打动了我。前年他刚在我社出了本小说《柳河之子》,内容和立意独特,主人公透着一股子倔强劲儿,书出版后反响不错。10月份林老师被推举为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带头人”,去内蒙古卓资县参加了“朝卓共读一本书”共建活动暨《柳河之子》读书分享交流会;该书也获得2023“文荟北京”北京市群众文艺创作奖。但作为责编我认为,这本散文集笔力更成熟,好多篇章和段落文句更顺畅生动,文笔练达,情意质朴,细节感人,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魂。如下文字:
“从那一刻起,我心头多了一份忧伤与失落。岁月流逝,愈加凝重。失去小院、老屋,似乎失去了故乡!
故乡,每年还是要回的,清明节或年三十。故乡的黄土地,有我祖辈、父辈的土坟。为祭奠、为再看一眼小院和老屋。” (《没有家的故乡》)
“有一次,我扭头下意识地看了她一眼,发现那一刻她正盯着我,目光碰撞的瞬间,我在她眼里发现一束光在喷射,温馨而又热烈,那束光仿佛穿透了我的心,我心头顿时一颤、一热、一惊!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许多年过后,回味起来,才意识到那或许就是隐约的朦胧的异性间青涩而又纯真的春心激荡吧,是青春之爱。 朦胧的爱往往有始无终,随着岁月的流逝,便成为往事,但它会藏于你的记忆深处,伴随你一生……” (《第一个结业证书》)
还有诸多怀念母亲的文字,情深意挚,直抵人心:
“雪夜寒风,母亲坐在土炕上,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为我缝制花书包,她瘦弱的身影,朦胧地投在老屋的墙壁上,凝固在我的心中…… 母亲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物品,但母亲留给我的花书包,世上唯一,无价之宝,弥足珍贵,我心足矣!” (《花书包》)“灯光亮起的夜晚,是我和母亲忙碌的时刻。母亲烧一锅热水,洗刷完碗筷,拿出头一天未缝补完的衣服,坐在土炕上,埋头、眯起双眼,穿针走线。而我则取出书和本,坐在木桌旁,或看书或写字。当我收起书本,爬上土炕躺下后,母亲便拽一下灯绳,随着电源盒内“咔嚓” 一声脆响,老屋重新回归黑暗。” (《母亲的葫芦灯》)
世上最美的话语是什么呢?当然是动人的情话。看这本充满深情厚意的散文集,其中真纯心绪,生动刻画,满纸追忆,引人深思。没有人会拒绝美的东西,凡感情真挚而充沛的文字,必然美好打动人心,获得认可共鸣。
这本散文集是他献给家乡,献给过往,献给父亲母亲,献给军营、青春和纯真爱恋的一曲深情之歌。从中,也可以看到林万华老师曲折难忘的成长心路,和原生家庭的磨难变迁。有人说,文学是个人的隐秘史;有人说,小说就是借他人的故事来写自己的过往;还有人说,散文集往往都是作者本人的生命之书,写满他生活的苦难悲欢。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老师说:“散文是说我的世界,小说是我说的世界。”种种箴言,皆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概述,文学就是人学,毫无疑问是至理精要。千百年来,文学写尽人间千奇百怪的故事和丰富丰盈的感慨思悟,是人类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揭示与描述。文学问题反映的就是人生问题、人世问题、复杂处境问题,是对最深刻事件以及身边人物的记忆反馈、用心雕琢与美好折射。是审美也是审丑,是反思也是忏悔,是感慨更是检视,以及警醒之后灵魂的自我洁净。一个个“小我”,一段段往事,难忘的人生经历,世间亲人至爱,甚至魑魅魍魉……促使作者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发散思维心曲组成不同的散文篇章。
林万华把自己的过往经历编织成了美丽的《情话》,分三辑讲述“故乡情、亲情、人间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核心是“情”,这是创作激情及动力之所在,是内心感动、感怀、感慨的源泉,“情”之深、之切、之甜、之苦贯穿始终,并伴随岁月前行而愈加强烈。他回忆童年往事、故园情深、父母深恩和亲友老师,一件件一桩桩随时间的久远愈渐清晰,真切思忆,感人心怀。他在追忆与沉思中升华人生底蕴,在写作与打磨中淘洗心灵痛伤,是一部心系故乡、思考生命行旅与人间真情的诚挚之作。他的文字素朴,情意厚朴,不哗众取宠,不卖弄才华,富有深沉的怀旧色彩。其思念母亲的篇章尤其催人泪下,代入感强,比如《花书包》《一张合影的秘密》等,令人仿佛感到慈母身影,立现眼前。
岁月风霜,年华转瞬,林老师远离故乡和亲人四十余年,深切地感悟到:只有离开故乡和亲人,才更懂得故乡和亲情,才更加怀念、珍惜过去岁月。正是满怀这种情感和理念,促使他用心记录下深藏的刻骨铭心的故事。童年时那贫困鲜活的乡村往事、“文革”中惨痛的家庭变故、青春时独特的当兵经历和难忘的初恋情思一一复活涌现,交织成情深意浓的文字,本色书写,感人肺腑。
他善于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将周遭人事、内心的情感娓娓道来,生动刻画,简练传神;如一篇写小鸡的文章《酉鸡》让我印象深刻。他写灰子、影子、芦花、白鸟等几只鸡之间的争斗,“春儿撒下一些棒子粒,灰子尖而带勾的嘴,快速地啄食着”,而“站在院墙下的影子,这会儿咕咕叫着,飞快地冲过来,边啄边用身体挤撞灰子”……寥寥数语,状尽家养鸡的各种特点灵性,也传递出人和鸡之间特殊的自然生态情感,堪称动物描写的经典范文。春儿和春儿妈的对话,也是信手拈来,和谐自然,俚语俗言,随和亲热:
春儿仍迷惑,又问:“那,影子怎么每天都先踩芦花的蛋?” 春儿妈说:“影子喜欢谁,就先踩谁的蛋,它横不是?” “那白鸟要踩芦花的蛋,影子为什么不让?” 春儿妈说:“禽畜都那样,霸着自己的。” 春儿到底没闹明白,他端起鸡食盆,喂鸡去了。
农人与家禽家畜之间朴素的情怀,慈母和小儿之间温情的对白,可爱、祥和,亲切、温暖,不由勾起人童年时在乡村生活的遥远回忆,温馨、宁静的田园生活,美好无比。该文获得第二十七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理所当然。
故乡是深入人心魂的土地,高天厚土,父母深恩,失去了故乡的人往往都是失了魂魄一样迷离的游子。林万华老师以一颗赤子之心,述过往平常事、抒人之常情,但细腻笔端传递出的情感意蕴深远,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变化、旧日乡村风貌和人间百态,也折射出他对于幸福追求和人生境遇的不同感悟。他淳朴的笔风兼具一定文思,当然,书中有些篇章还可再精简,有些段落还可缩短,有些文句还可锤炼。他退而不休,有梦有才有热情,勤奋执着,相信会奉献更好的作品。
说说封面设计,这是很重要的门面环节。正如“人靠衣装马靠鞍”,一本书的封面可以解锁内容灵魂之密码。本书封面格调定位朴素怀旧,不张扬,情深深意蒙蒙。不同字体传递不同感觉,不同颜色变幻无穷意蕴,美编老师原用黑色类楷大字的书名,我让她改为玫瑰红渐变深色,简洁浪漫又含蓄内敛地释放出岁月风霜历遍后越来越浓的情怀,又不失温柔雅致。纯洁的白色打底,淡水墨画田园老屋和远山背景,写意的天空绯云点缀,质地温馨的暖棕色贯通书脊,隐隐约约透着薄暮般的怀想……皆契合主题。封底加一行白鹭或鸿雁斜上青天,也衔来渐远渐深的思念。
勒口照片,是一张前年他发来的年轻时的军装照,那独特的空军蓝帽檐下,一张青春的帅气脸庞,恰好呼应书名《情话》二字。书封的装帧还是要唯美至上,军人曾经是几代青年男女最引以为傲的理想标签,我想,这才是最妥帖的气质暗合和气息呼应。是的,一本书,也是需要独特气质和青春气韵的。正好内有多篇散文追忆了军营生活,流露出他浓厚的军人情结和感人至深的战友情意。其中一篇富有牺牲精神和教育意义,没想到,年少时看到的英雄故事在他和老班长身上发生了,我特地把那描写救人的紧张段落摘出来,放在了封底:
“三颗手榴弹,并排摆在我身旁,班长叮嘱我,记住动作要领,不要慌。我拿起第一颗手榴弹,死死地攥住,眼睛盯住前方,助跑,挥臂,用力投掷。没想到,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手榴弹瞬间从手中滑脱,飞出不到 10 米远,便落在雪地上。老班长此刻从我身后冲过来,张开双臂,跃身将我扑倒在地。手榴弹轰的一声炸响,弹片飞来,从老班长的左肩滑过,鲜血瞬间渗透棉衣,滴落下来,染红了我身旁的一片白雪……”(《行走的故乡,行走的人生》)
“青春之爱,故园之爱,慈母之爱,军营之爱,北京之爱……浓浓的爱汇聚成一片深深的海,一句句动人的情话。”我把精心概括的封面文案,也以浪漫的粉红小字呈现,总结提炼和丰富书的内涵。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当一切散去,我们还有散文拥抱回忆,记录书写着伤感又暖心的情话……
林老师说,他的《情话》是——记录生命的瞬间,献给未来的回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