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感悟邦水栗木寨清明“众祭”孝道文化

罗祖文2025-04-02 13:28:33

感悟邦水栗木寨清明“众祭”孝道文化

 

文/图:罗祖文(贵州)

 

贵州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栗木寨(十二组、十三组),140多户人家,有罗、彭、刘、陆、方、王、曾、陈、雷、杨“十大姓氏”,是一个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的大寨子,家祭、遥祭、众祭等祭祀文化源远流长,记忆犹新。其中清明节“众祭”(又称集体上坟、家族上坟)一般有由三代以下或三代以上多户同姓氏宗族组成,讲究老祖宗留下“不成文”的孝道文化规矩:

1.修整: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成员造成运气、健康的伤害,清除杂草添土之后,挂纸钱,又叫挂青纸,即在小竹子上用棉线系上打有孔的钱纸及旗子,用以招魂,竹子象征子孙节节高升。“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挂纸钱标志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2.上香:家属中推派一人统一插香或刹鸡,点一对烛分插左右,再将点燃香插于烛的中间,在点烛前说一些告诉谁,你是谁,来了谁,干什么的话。上香时,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

3.供品:大礼为荤物,即鸡、鸭、鱼、肉、蛋等,小礼为水果,即苹果、桔子、香蕉、蛋糕点心、饼干等,供品按照三或三的倍数摆放,上完坟之后,分吃完祖先供品。

4.敬酒:“上坟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绝不能少,而且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敬酒的,烧完钱纸后,将上坟酒洒在墓碑前,不宜离墓碑太远。酒倒法,一坟一杯酒,如果墓地是两人合葬,那么一个坟就要倒两杯酒。按照“七分茶八分酒”倒,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

5.祭拜:焚烧纸钱给逝者在阴间有钱花,一边烧一边祈福。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三拜三叩”重复三次。跪拜按长幼排序,一般外人不参与。焚烧包袱(也叫包裹),意思是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物品,有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吃穿用品,写明原因、收寄姓名、焚烧时间,并在“包袱”背面折纸的缝中草写“封”字代表封口,寓意以保证半路不被别的鬼魂顺手牵羊。     

6.放炮:放鞭炮寓意把周围的牛鬼蛇神驱赶,维护墓主的安宁,也等于敲门告诉祖人,叫醒先人回家,大家来看你啦,也寓意着香火旺盛,后代人财两旺。打道回家,有的就近折些杨柳条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有的现时编成柳圈形状,戴在头上或配在身上。“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等谚语蕴藏深意,戴柳可以避免蝎子一类毒虫的侵害,插柳枝干门是顺应节气避免疫病。

7.聚拢。在祭祀之后进行群体性聚会聚餐,有: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拍小视频发抖音、叙旧情话衷肠,实现信息互通,弘扬忠孝礼义之美德,营造“本是同根生,相聚情更浓”的温暖氛围。“清明清明,又清又明”,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平时天各一方,借清明节机会,团扰大家相聚。人们把饮酒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表达对先人敬意、缅怀过去、珍惜亲情。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里,二十四节气主要起着提醒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用。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本是提醒农民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融合了两个上古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在唐宋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植树也被列入节日习俗。

清明扫墓为人看重,但扫墓的时间,并不一定固定在清明节当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一般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农历二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据有关资料显示:依照旧俗,北京人扫墓多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山西人扫墓常常在清明节的前10天就开始陆续进行,一般都在清明节当天正午12点以前扫完。南方多数地方祭扫的时间更宽泛些,在节前3天,节后4天的时间内均可,民间流传“清明朝祖,前三后四",这样的时间规定实际上为人们选择扫墓时机提供了便利。

清明节,充满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一个祭祖扫墓,并伴以踏青郊游、植树的日子(又称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鬼节),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提醒人们传承民族文化、饮水思源、感恩先祖、凝聚族群、关爱自然、敬畏自然、寄托美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特别是火葬代替了土葬,一种新型墓地公墓的出现,使祭奠形式变得比较简朴,但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

现今,清明祭扫的对象不再仅仅是追悼祖先和亲人,而是包括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在许多地方的烈士陵园,每到清明前后,总有络绎不绝的干部、工人、士兵、学生,或由单位组织,或是自发前去祭扫。这种对先烈的缅怀正逐步扩大为对本地英杰的缅怀,包括民族英雄和其他杰出历史人物。广泛组织青少年到当地先贤英杰的陵园、墓地、纪念碑、纪念塔、故居、遗迹献花或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各种仪式,就是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在孝道文化方面,邦水栗木寨深藏一首《清明》。

 

清明

 

罗祖文

 

01

 

清明,清楚明白

不忘来路,不负春光

举头三尺有神明

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

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是一次人灵性的自发

节日期间,共同铭记

对逝者的敬仰与缅怀

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

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祖先的祝福,先辈的事迹

让我们怀揣勇气与坚韧

厚养薄葬,文明祭祀

 

02

 

清明,充满敬意

铭记历史,致敬牺牲

无数英雄豪杰,用

鲜红的热血,宝贵的生命

挥起铁拳,砸碎锁链

换来祖国的繁荣昌盛

而今,不忘革命先烈长眠之地

缓步走进烈士陵园

庄严肃穆,充满怀念

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

举起右手,紧握拳头

轻声呼唤,立下誓言

听党话,跟党走

珍惜当下,珍视未来

 

2025年3月31日晚上,贵州都匀

 都匀南沙洲公园个人生活照2025

作者2025年3月31日上午旅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走进南沙洲公园拍照留念。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省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第十三组栗木寨人,1982年7月毕业于都匀民族师范学校,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南分校)中文(师范)专业业余学习毕业。1999年1月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2004年7月1日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2007年2月被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评为2006年度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供职于都匀市墨冲镇墨阳完小、墨冲镇中学、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都匀市第三小学、都匀市创建办(“整脏治乱”办)。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被抽调到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创建科)、都匀市教育局(机关办公室)、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编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曾是政协都匀市第七届会员会委员、墨冲镇教育辅导站语文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预备役中尉军衔)、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在中国民族教育、国家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贵州日报、贵州工人报、贵州教工、贵州省散文微刊、多彩贵州网、贵州文化网、作家网、书香神州、广州文艺、诗艺国际、今日头条、搜狐网以及黔南日报、都匀晚报、今日都匀等国内公开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文章达两千余篇。先后编辑《都匀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都匀市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匀城烛光》《教育撷翠》《都匀教育报》《都匀教育通讯》以及《黔南州委活动办信息简报》《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通报》。于2021年2月贵州省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退休。现为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1月28日被贵州省都匀市作家协会授予“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称号(唯一获奖者)。现居贵州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