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刹那芳华:在时光沙漏中雕刻永恒

徐业君2025-03-28 06:46:40

刹那芳华:在时光沙漏中雕刻永恒

 

作者:徐业君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衣袂飘过千年云烟,画工们以朱砂点染的莲花至今鲜活如初。他们不曾带走一捧黄沙,却在时光的长河中镌刻下永恒的印记。生命的本质恰如这些无名画师,不在于占有的多少,而在于将刹那芳华淬炼成永恒的光华。

 

一、时光洪流中的精神丰碑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的月夜泛舟时,早已不是当年鲜衣怒马的翰林学士。贬谪的烟尘染白双鬓,却让"大江东去"的豪迈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词章中永驻。那个醉卧兰舟的身影,用诗词在时光的铜镜上刻下永恒的光泽。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在鸣沙山下沉睡千年,当年抄经的僧人或许早已化为尘埃,但那些工整的楷书依然在诉说着信仰的纯粹。正如王维在辋川别业写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物质终将湮灭,但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

 

二、存在主义照亮的生命真谛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时,不是在宣扬消极的宿命,而是揭示生命最本真的觉醒。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手持莲花逆风而舞,恰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在重复推石的宿命中创造意义。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都是在认清生命有限性后迸发的璀璨光芒。就像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壁画,那个舍身救人的故事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讲述着超越生死的慈悲。

 

三、当下即是永恒的禅意栖居

 

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哲学,与敦煌壁画里"弹指间"的佛教时空观不谋而合。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就《兰亭集序》时,知道盛宴终将散场,才让每个挥毫的瞬间都饱含深情。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惘然,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闲适,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永恒不在彼岸,而在认真沏茶的此刻。就像莫高窟的画工们,明知颜料会褪色,洞窟会坍塌,依然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每一笔勾勒。

 

敦煌鸣沙山的流沙昼夜不停迁徙,但月牙泉的碧水始终清澈如初。生命终将如壁画上的金箔般剥落,但那些真正活过的瞬间,那些全情投入的热爱,那些温暖过他人的善意,都会化作文明星空中永恒的星座。当我们学会像敦煌画工那样,把每个当下当作永恒的切片来雕琢,有限的生命自会绽放出超越时空的光芒。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