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杨树春
(外一篇)
作者:陈宝林
1979 年,恰似一只怀揣着对知识如饥似渴渴望的小鸟,我结束了初中那段懵懂求知的学业旅程,展翅考入了距离我家百里之外宛如知识殿堂般的通榆二中。这所学校仿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曾受到国务院的表彰,能在这样一所优秀得如巍峨高山般的学校读书,我内心深处的荣幸之感,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而就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我邂逅了如明灯般对我影响深远的恩师——杨树春老师。
杨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他年长我几岁,讲课时,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般灿烂温暖,那温和的面容宛如柔和的月光,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那生动的讲解恰似灵动的音符,跳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节课都如同悠扬动听的乐章,娓娓道来。我就像一只痴迷于花蜜的蜜蜂,无比沉醉地聆听杨老师的讲课,仿佛在他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如冰冷石块般的文字,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斓、鲜活灵动的画卷,一个个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认真细致得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雕琢美玉。每次批改完的作文,那红灿灿的钢笔字,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密密麻麻的批注,满是杨老师对我们学习如同春风化雨般的用心。
记得有一次作文题目是“金秋十月”,我坐在教室里,思绪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回想起家乡的十月,我笔下生花,写下了“金秋十月,高粱笑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苞米笑破了肚子。雪白的荞麦花布满了田野”。这生动的拟人写法,仿佛为金秋的景色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杨老师像一位敏锐的鉴赏家,夸赞我拟人的写法妙不可言,金秋的景色也美轮美奂,但他又像一位严谨的导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农村长大的你应该知道,金秋十月的荞麦已经成熟了,雪白的荞麦花早已如匆匆过客般不见了。写作文一定不要离开现实,就像船不能离开水一样。”杨老师的这番教导,如同警钟在我心中长鸣,让我至今铭记在心,也让我深刻明白,写作要像扎根大地的树木一样,贴近生活,尊重事实。
没等我念完高中,杨老师就像一只飞向广阔天空的雄鹰,调到了县城。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我在家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与杨老师不期而遇。那时我在乡文化站办杏花小报,杨老师亲切得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细心地阅读我的小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随后,他还为我写了一首诗:“额吉(蒙古语母亲)的烟袋缕缕青烟讲述着草原的故事。阿爸的酒壶酌满了蒙古族古老的传说。”这两句诗,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我记忆的天空中闪耀,我至今仍刻骨铭心。它们不仅展现了杨老师深厚得如汪洋大海般的文学功底,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文化如炽热火焰般的热爱和尊重。
有一次我去县里开会,特意去看望杨老师。杨老师热情得如同熊熊燃烧的篝火,把我请到家里,为我精心炒了四个菜。知道我是蒙古族,他还特意像准备一份珍贵礼物般预备了通榆本地产的草原白干酒。师生二人边说边聊,话语如同潺潺流水般畅快;边聊边饮,那酒香如同轻烟般在空气中弥漫。最终,杨老师把我喝醉了,但回想起那个场景,我的心至今仍沉醉其中,仿佛被那浓浓的师生情紧紧包裹。杨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像一位贴心的兄长般关心我,更在精神上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给予我鼓励和支持。
后来,杨老师调到了松原市政府机关工作,后又到企业当领导。但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写作的脚步。他的创作体裁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百花园,散文、诗歌、小说、影视剧本等等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专注歌词创作,在国内小有名气,他的一曲又一曲歌词如同清甜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一首首诗歌如同香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他发在朋友圈里的诗歌,我都像虔诚的信徒般认真拜读。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一片广袤的天空,装满了对生活如阳光般炽热的热爱,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能在忙碌如织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用文字如灵动的画笔记录生活的点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年,杨老师来到通榆,我特意像召集战友般找了几个好友陪他喝酒。席间,我们边聊边喝,那氛围如同春日里温暖的微风,充满了师生真挚的情谊。特别是听杨老师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仿佛跟随他的脚步,穿越了岁月的长河。他弃官经商,又在商海中如勇敢的水手般拼搏,退休后又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他讲到为官之道,那话语如同智慧的明灯;讲到搏击商海的艰辛与收获,那经历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又讲到退休后创作的快乐,那笑容如同绽放的花朵。他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让我至今刻骨铭心。
现在,我们有了微信,每天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般相互问候。对我的每一步成长,杨老师都像一位慈爱的长辈,关心关怀关爱。如今,我也已经退休,闲暇时间去拍拍照片,那些照片如同时光的琥珀,记录着家乡的美好;偶尔写点散文,讲述家乡的故事,那些文字如同悠扬的歌声,传递着家乡的温暖;写点家乡的新闻,那些消息如同灵动的鸟儿,飞向远方。杨老师总是像一位忠实的观众,给我点赞,时而还在朋友圈转发点赞。
回想此生,虽然与杨老师相处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他的一言一行一直像明亮的灯塔,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奋发有为,让我在退休后的生活中,不用扬鞭自奋蹄,享受美好时光,发挥余热,传播正能量,让有限的生命如璀璨的流星,发出无限的光芒。
感谢我的恩师杨树春,是他用知识的火炬如炽热的太阳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用温暖的关怀如柔和的春风温暖了我的心灵,用榜样的力量如巍峨的高山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深深怀念我的老书记盖云亭
去年秋季,天空时常飘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仿佛在为某个伟岸灵魂的离去而哀悼。我的老领导盖云亭,就是在这个季节,带着一生的辉煌与奉献,静静地离开了我们。每当回想起那些与他共度的岁月,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怀念。
我认识老领导盖云亭,还是在我念初中的时候。那时的他,总是端坐在学校运动会的主席台上,威严而不失和蔼。我作为广播员,每当念到他的名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后来,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老师的讲述,我才逐渐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更是一位心系百姓、勇于开拓的好领导。
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盖书记的事迹。在包拉温都,他不仅仅是一位领导者,更是一位实干家。在包拉温都,盖云亭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带领他的同事们兴办起砖厂、酒厂、奶粉厂、畜牧场、联合厂,大力发展社办企业,让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盖云亭书记是那时的领头人,他不仅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有着一颗热爱人民、热爱工作的赤子之心。在他的领导下,我们这个偏远的小乡村逐渐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和盖书记一同下乡。在回来的路上,我发现家乡正在盛开的山杏花,那粉色的花朵格外娇艳。我不禁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便随手折了几枝含苞待放的山杏花枝条。正当我陶醉在这份美丽中时,盖书记却突然停下了脚步,他面色严肃地看着我手中的花枝,语重心长地说:“小陈,你知道吗?每一朵花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你这样随意折取,不仅伤害了它们,也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我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会引发盖书记如此深刻的思考。他的这番话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让我明白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在温馨的感恩节里,我的思绪飘回了那个纯真而又充满奋斗激情的年代,心中满是对已故老领导盖云亭的深切怀念。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旅程,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奉献,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被安排到了乡文化站工作。对于一个热爱文学、渴望在文化的海洋里遨游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初到文化站的我,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和寥寥无几的书籍,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就在我迷茫之际,盖书记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
盖书记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宽广胸怀的领导,他不仅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更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那时的全乡,仅有一台彩电,这无疑是村民们难得的娱乐消遣。书记慧眼识珠,将这唯一的彩电交由文化站管理,并决定每晚定时向村民们开放。这一举措,无疑在当时的乡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每晚的电视放映,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观看,小小的文化站顿时变得热闹非凡。
包拉温都距县城200华里,交通闭塞,各项事业十分落后。那时的公社每年“六一”都组织运动会,让乡亲们在欢笑与汗水中感受亲情、友情和乡情;每年春节都组织传统热闹的秧歌队,让传统的年味在乡间弥漫开来。那些日子,秧歌队的锣鼓声响彻偏远的小乡村,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加入这场欢乐的盛宴中。盖书记总是站在人群的最前面,笑容满面地欣赏着大家的表演,那份喜悦与满足,仿佛比任何人都更加浓烈。
然而,盖书记对文化的热爱与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支柱。于是,他鼓励我以家乡独特的天然杏林为名,成立了杏花文学社,并亲自为文学社取名,寓意着希望我们的文学之花能像杏花一样,在乡间绽放。他还大力支持我创办了《杏花小报》,这份小报不仅成为文学爱好者们交流思想的平台,更成为宣传家乡、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份小报,虽然纸张粗糙,印刷简陋,但它却像一束光,照亮了包拉温都的文化天空,也点燃了乡亲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每当有新一期的小报出版时,盖书记总是第一个阅读,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盖书记对我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他希望我能够利用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点,成立民族歌舞队。在他的支持下,我很快组织起一支队伍——一群热爱文艺、充满激情的中老年和年轻人。我们的歌舞队不畏严寒酷暑,不怕路途遥远,徒步到各村屯及毗邻的内蒙古乡村演出,为乡亲们送去了欢乐和温暖。我们的表演,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杏花,绽放在草原上,绽放在乡亲们的心中。这支队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乌兰牧骑”,成为包拉温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盖书记被调任到了县政府,后又到县委统战部和文化局等更重要的岗位上。虽然他的身影不再频繁地出现在乡间,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牵挂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时常打来电话,询问文化站的工作进展,关心文学社和民族歌舞队的发展情况。每当有新的想法或建议时,他都会第一时间与我分享,那份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如今,盖书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让我一生感恩的人。
盖书记的离去,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他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精神,如同家乡的杏花,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地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在盖书记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改善家乡的面貌,他日夜操劳,不辞辛劳。无论是兴办企业,还是发展文化事业,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毫无保留。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奉献作为自己的追求。
盖书记还教会了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然而,盖书记却有着超前的环保意识。他深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的那番关于山杏花的教诲,让我铭记在心。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我也将这种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在文化事业上,盖书记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他深知文化的力量,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他不仅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他鼓励我成立文学社、创办小报、组建歌舞队,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只有文化繁荣,才能让一个地方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依然坚守在新闻文化宣传岗位上,继续传承和发扬着盖书记的精神。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盖书记,想起他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他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他的教诲,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盖书记,您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会继续沿着您走过的道路,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会让家乡的杏花永远盛开,让家乡的文化之花永远绽放。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