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中蕴含的智慧
作者:郭松
围棋是“手谈”的艺术,在对弈中,双方通过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默不作声地在棋盘上落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每一次落子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计算力、卓越的判断力,更需要耐心、冷静、坚韧。
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线,有361个交叉点,如同一幅太极图,黑白两子,像阴阳两极,通过相互攻防、围地争胜,演绎一场智力交锋。围棋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层面的较量,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下棋,需要精心布局,预判意图,调整对策。棋逢对手,既是技艺的切磋,更是心灵的对话;不仅是对实力的肯定,更是对棋艺的欣赏。人生如棋,教人如何看待困境与挫折,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机,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醒。
每一枚棋子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但随着棋局的变化,不同的棋子有不同的价值。有的棋子起初并不重要,后来占据了重要位置,体现了重要价值;有的棋子原本在重要位置,后来因态势变得不重要了。
棋子落在棋盘上,便有了“气”,便有了生命。人活一口气,棋子也活一口气。气,无论对人还是对棋子,都是生命的保证、生存的根本。两枚棋子连起来可以喘一口气,多枚棋子连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气。
“眼”是己方棋子围成的“内气”,是己方获得的“空”即地盘,也是己方棋子赖以生存的根本。属于你自己的内气,对方不可侵占也侵占不了。围棋有真眼假眼,两眼活棋是规则;在你有两眼活棋的情况下,对方是无法置你于死地的。
围棋变化无常,每一步棋都会改变局势。这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围棋中有“本手、妙手、俗手”的术语,“本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貌似合理却会受损的下法。只有在“本手”的基础上,才能偶尔下出“妙手”,不可刻意追求“妙手”,否则会陷入“俗手”的困境。
围棋以占地多少定胜负,每一个交叉点为一目,最终以得目多者为胜。在围棋中,有取与舍的智慧。高手下棋,有时会舍弃一些子,为了求得更大的“势”。这蕴含着老子“夫不争则天下莫与之能争”,也就是不争而争的智慧。“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确存在。在布局时,“势”并不明显,愈到中盘、收官时,“势”越是明显。
敏捷的人,落子迅速,处处争先,抢得大场,棋形有薄弱之虑。沉着的人,步步为营,脚步踏实,棋形厚实,有落后之忧。棋薄走在前端的有之,棋厚在后追赶的有之。棋薄,先声夺人,尽得先机。棋厚,储蓄力量,后劲十足。薄取轻盈弃呆滞,须忍舍弃之痛。厚取扎实弃浮华,须耐拙钝之愚。
曾经读过一本书《不得贪胜》,围棋世界冠军、号称“石佛”的李昌镐的自传,“不得贪胜”的智慧是他围棋人生的写照;“不得贪胜”意思是越是对胜利存有贪念,越得不到胜利。
李昌镐在下棋时朴实无华,对手感受不到一点锋芒,反而认为他极有可能吃亏,可是他走的每一步棋都恪守“不得贪胜”的棋诀,看上去行动迟缓而笨拙,却获得最后的胜利。
有一次李昌镐接受采访,记者问:你获胜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妙手?李昌镐回答:“每手棋,我只求51%的胜率。”记者追问为什么,他没回答,说了一句:“我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李昌镐的回答出乎意料,一般人眼里围棋高手都有自己的妙招。其实他的棋并非靠技巧取胜,而是下笨功夫,走好每一步棋,如他跟师傅在复盘时说,每一盘棋都半目胜一样。
李昌镐说:“大胜的棋意味着冒更大的风险,如果按照我的下法,能保证赢一百盘棋,而且都是半目胜。”他一旦看到有机会赢,哪怕是一子的优势,也要稳稳地守到最后,生动地诠释了“不得贪胜”的含义。
李昌镐的稳扎稳打和追求51%的胜率,跟曾国藩打仗时的“结硬寨,打呆仗”一样,都是下足了笨功夫,在有利或不利条件下凭借扎实的功夫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不能大胜也可以小胜,把大败的可能性减至最低。
一般的爱好者有事没事就找人下下棋,或者在天天研究棋谱,围棋水平却停留在业余或初级水平,有的甚至下不过一个学棋两个月的小学生。他们自认为没有围棋天赋,其实是下棋时带着非赢不可的心态。
一个人提高棋艺并不难,李昌镐在自传《不得贪胜》中提到的不外乎是拜师学艺,拼命做死活题,经常打谱和复盘案例,一步步打磨自己的棋艺,这些都是日复一日坚持的笨方法。
提高棋艺要适当放低身段,把自己当成一个新手,从零或负数开始,有了归零或负数的心态,才会想到每走一步棋的意图如何不被对方轻易识破,还可以计算自己多走几步将会如何。
如书中有句话说的:围棋是人生的缩影,围棋是凝结的宇宙。围棋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还是一种让兴趣爱好者不断磨练心性、增强耐性、提高修养的好方式。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