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情怀
文/郭军平
因为喜爱竹子,便在庭院角落里顺手栽植了几株竹子,任它生长,听天由命。
说听天由命,实在是因为自己知道竹子是南方植物,喜水喜热,不喜旱与冷。即便如此,但自己还是任性栽植,实在是因为经受不住它的高贵气韵的诱惑。
喜爱竹子,起先源于国画竹画。但见画师寥寥几笔,软毫细墨,或浓或淡,几笔点染,一挥而就,一幅气韵生动、墨香四溢的竹子便活灵活现,潇洒俊逸地挺立在读者面前。
喜欢竹子,实在是因为它气韵清淡,风格俊朗,情怀洒脱,有一种一尘不染的胸襟,仿佛植物中的高雅君子,不妖不媚。且看它,不仅躯干笔直,而且每隔一段都有节。这是其它植物所不具有的品质。节者,气韵也,气节也。这或许是正直文人喜欢竹子的主要原因。
苏东坡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题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刻画出了竹子超凡脱俗的品格与风骨。
当然,喜爱它们的文人们是非常多的,这在他们的诗文中多有体现。比如:王维描写隐逸般的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石孝友描写淡雅的情调: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当然还有杜甫的咏竹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等等。这样的诗句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
竹子是一种给人清爽干净印象的植物品种。它的枝干强劲有力,叶子疏密有致,清香怡人,很受大众喜爱。在北方,人们多在园林栽植,因为受水土与温度的影响,竹子虽然长势不如在南方那么高大硬朗,蓬蓬勃勃,但在北方这一艰苦的环境里,依然能够生长,表现出卓越的品格与顽强的生命力,实在令人钦佩。
闲暇之际,每至竹子面前,总能感受到它那独特的气韵与清爽劲健的味道。于是,心中那一种烦躁与沉闷便会一扫而空,隐藏在心中的那些勃勃诗句便会跃然而出:“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世人皆有嗜好,有人爱莲,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品格;有人爱梅,喜欢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魅力;有人爱菊,喜欢它在隐逸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透出的的浪漫与飘逸;当然,喜爱竹子的更不用说了,写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的郑板桥更是把一种忧患与责任寄托在他喜爱的萧萧竹声里。
天人合一,万物皆有灵性。只要自己喜爱,天地万物之间总能找到一种对应自己脾性的植物来。文人咏竹,烘托出竹子风骨与气韵;竹子同样也涵养文人,给文人笔下注入万般灵性与品格。
于是,名不经传的竹子便在人们的心中地位骤然上升,成为中华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人们咏赞它,丹青笔墨里展现它,歌词诗赋里咏唱它。竹子,顿然成为文化的竹子,具有无限生气与灵魂的竹子。
窄窄的庭院里,虽然寥寥几株竹子,但却因为它地到来,骤然令庭院品位不俗。夏季燥热之时,喜爱它的文友们,总爱伫立它的面前,俯首嗅一嗅它那散发着清香气味的翠绿的叶子,总爱抚摸它那笔直的劲健的躯干。然后,我们端一小凳,坐在它的绿荫下啜饮一杯清茶,谈谈当代的文学与写作的体会。
明月之夜,有时,我也会走近它,看它那劲健的身姿挺拔在天地间,雅而不俗,音响流传。骤然,灵魂在这里得到了淬炼,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那峭拔铿锵的竹韵啊,化作一股清气,徐徐向灵魂传来......
作者简介:郭军平,研究生,高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指导教师,民进陕西省委会“教育突出贡献奖”。散文集《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游牧心灵><谈文论艺>》上\中\下三部;散文集《怀念河流》《书香生命中最美的遇见》;教育专著《名家名师指点:高考阅读教学》。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2022年出版,2025年成功入选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智库联盟主办的阅读征文活动,走红文坛。所出7本著作全部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获得杜鹏程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受邀于校内外讲学30多场,散文《游司马祠》被编入201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三十多篇文章被编入初、高中语文阅读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