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酒桌上也要讲个分寸

郭松2025-03-01 16:34:48

酒桌上也要讲个分寸

 

作者:郭松

 

为人处世要讲个分寸,喝酒交友也要讲个分寸。所谓小酒怡情,大酒伤身,我想,这小酒与大酒之间,就有个分寸把握的问题。

国人向来说“无酒不欢”,一旦喝上了、欢畅了,分寸就顾不上了。尤其在酬酢周旋、推杯换盏的时候,分寸往往最不好把握,或者说不想把握。

唐代有一位诗文家陆扆,有一次设宴款待一位书生,劝书生饮酒时,书生说“天性不饮酒”,陆扆说:“盖平生悔吝有十分,不为酒困,自然减半。”意思是人一生中后悔的事有十分,你不喝酒,就仅剩一半了。陆扆对酒的看法似乎有失公允,他只记得喝酒会误事,却把酒能助兴给忽略了。

我喝了二三十年的酒,觉得酒虽非人生之必饮,但确能给人带来欢愉,伤心懊悔的事是可以避免的,因酒而生的快乐也是难以替代的。或许,由于酒的神秘感以及酒的两面性,让人对酒又爱又恨、爱恨交织。爱之者深入骨髓,不肯一日须臾离;恨之者视其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

“竹林七贤”的刘伶,每次外出必带一大壶酒,且行且饮,还让人拿一把铁铲跟着,并关照“万一路上我醉死了,请就地埋我”。这种贪酒如命、视醉如归的气概,虽千百年过去了,但今日也依稀可见,可谓古风犹存。所不同的是,刘伶是独饮,而今类似的豪言,也会出现在酒桌上。

用餐之初,大都文质彬彬,慢言细语;随着进入状态,就甜言蜜语;而后就花言巧语,劝酒压酒;然后就豪言壮语,争强争胜;最后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或自言自语,不言不语。我这人酒风好,酒性也好,劝酒但不硬劝,劝是一种热情,但从不硬劝,觉得适量开心就好。我曾开玩笑地说,我这人天生胆小,不激不厉、谨慎内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若就此认为,我可以小觑,那就错了。

有道是“诗有别材,酒有别肠”,有的人天性不饮,有的人几壶不醉,这都毋须商讨,要商讨的是小酒与大酒之间,将醉与不醉之时,如何掌握喝酒的分寸问题。我觉得清代文人李笠翁说的“喝酒五贵”,可作参考。李笠翁说:“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我索性顺着“五贵”作几点诠释:第一,酒量因人各异,不求同量,但求喝好;第二,喝酒不须划拳吆喝,可以边喝边聊。如果酒友觉得是喝闷酒,那还不如回家独酌;第三,酒菜不在于丰盛与否,关键要能续得上,喝在兴头上,哪怕一碟花生米或一碟豆腐干也是好的。第四,喝酒的规矩,大家认同就行;第五,再欢快的筵席,都有散场的时候。

有的人热衷于赶场串场,觉得是一件很体面、很风光的事情,上一场还没有进入状态,就惦记着下一场还有人等着喝酒;因为要急着赶场串场,就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像屁股上着了火,坐都坐不住,多时有三四场,赶场串场多了久了,容易几处不讨好。有的人喜欢抢风头,酒局本不是他组织的,也就是让他来作个陪,但他的声音比主人的还大,遇见酒兴奋冲动得不行,无论大话题还是小话题,没有他不明白不归纳的。

而有的人懂得察言观色,能察觉他人的情绪和意愿,不会在别人表示不想喝酒时还继续劝酒,让人感到他的细心和体贴。有的能控制自己情绪,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让其他人感到安心和安稳。有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会在别人说话时插嘴,让人感到尊重和舒服。有的人懂得适时帮助,会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手,帮忙挡酒或者照顾不能喝酒的人,让别人感到温暖和感激。有的人懂得适时退场,在酒局接近尾声时,不会拖泥带水,会选择适当时离开,让人感到他的礼貌和涵养。

真正的善饮者,并不关乎酒量,而是懂得喝酒的情商,知道何时喝多喝少、该醉该醒乃至或聚或散。喝酒也是要“知止”的,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说的就是此意。当然,酒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偶尔醉一次,也不无美妙。胡适之曾说过:“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人生如果从来没有醉过、爱过,甚至也没梦过,那恐怕真有点白过了。


1.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