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四渡赤水中的情报战

郭松2025-02-26 18:04:29

四渡赤水中的情报战

 

作者:郭松

 

1960年,蒙哥马利访华与毛泽东会晤,钦佩盛赞地说:您指挥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次战役媲美。毛泽东却不以为然地说:三大战役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中外军事家无数次复盘,也没人能说出四渡赤水,毛泽东究竟靠什么创造奇迹,以红军3万人对付敌军40万人?这个问题毛泽东曾含蓄地回答:长征中红军是“打着灯笼走夜路”。这个“灯笼”不是别的,就是军委情报二局。

只有几十个人的情报二局,是红军长征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靠极其简单的电台设备,破解敌人的数百种密码;四渡赤水战役,如《长征组歌》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但二局提供的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指挥的第一仗是土城战役。1月19日,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向土城开进。二局侦收员钱江回忆:1月27日,红军进到土城,与川军郭勋祺旅开战。对川军的电台还没来得及侦察布控,对川军兵力也还没弄清。

28日凌晨,红3、5军团从土城水狮坝分两路向进占枫村坝、青杠坡的川军发起进攻。邹毕兆回忆:红军战斗一整天,异常激烈。红军与川军是拉锯战,部队伤亡很大;2师5团政委赵云龙英勇牺牲,6团政委王集成、10团团长姚吉、政委杨勇负重伤。杨勇六颗牙被打掉,满脸都是鲜血,仍然坚持战斗。

山头不时有炮弹落下,红军不得不分路冲杀。青杠坡遍布岩石,冲锋时,红军要艰难地攀岩。终于,突破青杠坡及相邻敌人阵地。在红军冲杀的过程中,敌军遗弃的尸体零乱地摆着。俘虏中有个指挥官模样的,被送到朱总司令那里。

从番号中发现原来情报有误,川军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两个旅一万多人,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时任总部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土城那一仗没打好,对敌人兵力估计不足;敌人的电报虽然窃取了,但把“旅”译成了“团”,伤亡很大。

对于这次战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有过这样的评价:毛和他的部下意识到,正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战斗。敌人并不是不堪一击的黔军,而是川军总司令刘湘手下的精锐部队,前线指挥官是外号叫“熊猫”的郭勋祺。

红军进一步了解到:郭勋祺部武器装备比红军好很多,红军战士每人只有20发子弹,郭勋祺部一个连至少有6至9挺冲锋枪,每个排都有冲锋枪班、小炮班、狙击班。出乎朱德、刘伯承的预料,川军不是他俩印象中的“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支烟枪)。

对于土城战役,毛泽东勇于担责:我们土城战斗没有打赢,伤亡很大。没有把敌情搞清楚,拳头不硬,没有集中兵力;责任在我们中革军委,不怪下面。毛泽东在党的八大时还说,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长征时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

军委急需了解全面、真实的敌情,周恩来、王稼祥赶到二局驻扎的小山包,对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说:你们赶快摸清敌情!二局已侦听到川军十几个电台的数十封密电,但积压在校译科,还没有把密电译成文字。

二局侦收员贺俊侦回忆:二局战士在空地上架线,我负责侦收,邹毕兆破译密电。从敌军往来的电文中发现,红军周围敌军,尚未合拢,剩一个不大的口子。军委据此情况,立即让红军从敌军包围圈空当中撤出,摆脱敌军,西渡赤水,脱离绝地。

贺俊侦抄收敌军的电报很长,迟迟发不完,红军已看到追赶的敌人,战士们心急如焚。贺俊侦终于抄完最后一个码,战士们连天线都没来得及拆就赶紧撤退,指挥部在焦急地等待。二局一过赤水河上的浮桥,红军就将桥炸毁了,敌军只能望江兴叹。

28日13时,周恩来接到红2师已经赶到的消息,立即给红3军团4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发电报,命令在对郭勋祺旅实行追击时,向潘文华旅出击,但这个命令没有执行。15时,川军密码终于被二局破译。

邹毕兆回忆:我们在战斗中边收报边破译。郭勋祺的密码叫“正密”,不仅是自编本,还是复杂的“来去本”。曾局长、曹祥仁和我夜以继日,经过一天多时间,把密码破译出来了。校译科科长李作鹏和译电员陈仲山、戴镜元等有了破译科提供的“正密”,就等于有了“字典”,顺利地校译出积压的川军密电。

邹毕兆回忆:我们发现,郭勋祺旅虽被击退,但仍守在岩石山。潘文华旅已投入战斗,廖泽旅亦在其后。29日,红军战斗时,敌军必有三个旅先开战,盘踞在赤水、合江、古蔺的章安平旅、刘兆藜旅、达凤岗旅必从北面合击我们。

二局把破译出来的敌军兵力部署报告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红军周围有十余万敌军,这是死亡陷阱。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作战计划,让红军跳出重围。根据中央的决策体制,北上四川是政治局的决议,改变这个决议也得由政治局。

28日17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建议,决定不恋战,红军从土城渡过赤水河,而后西进。1月29日,红军各纵队渡过赤水河,甩开了尾追之敌,经“鸡鸣三省”进入扎西。在这场生死战中,红军及时破译敌人密码,灵活调整,绝地逢生。

蒋介石不仅有中央军,还有川、滇、湘、桂、黔五省军阀。一时间,不仅占有“制空权”“制地权”,还占有“制人权”。敌军的密电都在叫嚣:匪军全在土城一带,合围之势已成,可将其一网打尽!

不同地域的敌军,不仅密码不同,还经常一电一变。邹毕兆使用《密码分析学》中的“综合分析法”“频率分析法”“复合猜字法”“归纳破译法”,使破译能力大幅提升。红军通过“制信息权”,顽强地与掌握“制空权”“制地权”“制人权”的敌军抗衡。

博古回忆:1935年3月4日,中央军事领导在鸭溪成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毛泽东任政委后,亲自主管二局破译科,亲自查看敌军电台的通讯往来,以此指挥战斗,用兜圈子的办法巧妙躲过敌人的围追堵截。

二局侦收员贺俊侦回忆:我和钱江分别负责一部机器。我走在队伍前面时,他就走在后面;我走在后面时,他就走在前面,一天都不能停。那个时候,我们百分之百地掌握了敌军的情报。

二局侦收员钱江回忆:1月28日下午,我在值班时收到曾局长转来毛主席的一个手令,是一张长方形纸的字条,内容是令二局指定专门电台,3天内把龙云的各电台找到,并加以控制。

红军一渡赤水之后,二局夜以继日,连续破译敌人密电。2月7日至10日,破译敌军6套新密码,为军委提供了敌军具体部署和行踪。毛泽东亲自批阅密电,总揽全局,获悉蒋介石已经调集中央军、川军、滇军向西围攻红军。

2月6日,蒋介石任命龙云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龙云上报《作战方略》,包括敌情、方针、作战要领、部署、友军、时间、布阵……2月7日夜,二局截获密电,成功破译,上报军委。三面敌军压境,东面黔军较弱。毛泽东以过人胆识提出绝妙一招: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2月24日,红1军团前锋1师1团消灭黔军4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25日,红1、3军团进攻娄山关时,从俘虏的黔军那里得知,守备娄山关要塞只有3个团。这块即将到口的肥肉,吃不吃?弄清离娄山关最近的敌军兵力部署至关重要。

曾希圣从破译的敌人密电得知:娄山关以南5华里的黑神庙一带,驻有距娄山关最近的黔军杜肇华一个旅,有4个团的兵力能参战。除此之外,方圆20华里无敌军。看完电报,彭德怀一展愁眉,下达命令,发起战斗,旗开得胜。

2月26日,毛泽东根据二局提供的吴奇伟部两个师的位置,判断这两个师在两日内赶不到遵义,命令红1、3军团对遵义发起攻击,再次攻占遵义城。邹毕兆回忆:根据破译出的情报,红军发现吴奇伟部两个师已经孤军深入到遵义之南。毛泽东抓住这个战机,于2月28日发出作战命令:红1、3军团应不辞辛劳,坚决猛追该敌。

在追击过程中,二局又破译敌军密电,吴奇伟的指挥部设在遵义东边的忠庄铺,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把守。毛泽东立即派红1军团从水师坝出发,向忠庄铺进军。吴奇伟吓得赶紧砍断浮桥,丢下一个团,落荒而逃。

红军二渡赤水,横扫200多里,歼灭和击溃吴奇伟部2个师、黔军8个团,缴枪2000余支、子弹30余万发,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不仅让遭受重创的红军得到补充,而且让全军上下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

二渡赤水之后,二局无线电侦察的布控、侦收、破译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渡赤水,红军大胆穿插于敌军,有人混到敌军打饭吃,3月2日,蒋介石飞临重庆,坐镇“督剿”。3月10日,红1军团来电报,建议进攻打鼓新场。张闻天在苟坝召开20余人的中央会议,多数人赞同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投反对票,避免全军覆没。

毛泽东找到张闻天,以军事指挥需要集权为由,提议成立新“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全权指挥军事;这一提议得到张闻天赞成。成立新“三人团”这一决定,让毛泽东军事指挥的落实有了组织保障,毛泽东更加深入地掌控了二局。

邹毕兆回忆:毛主席亲自主管情报二局,要求绝对封锁破译敌军密码的消息。我们每天都要加班,只能睡3个小时。其中有人生病,还有人被敌机炸伤,都用毛主席的担架被抬去治疗。钱江误食野菜中毒昏迷,毛主席把自己的马给他用,送他去治疗,救了他一命。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红1军团抵达茅台后,在渡口上架起3座浮桥。红军各部16日18时开始依次渡河。18日上午,全部过河。红军在茅台架设3座浮桥,大张旗鼓地渡河,目的是将敌军从黔北调到川南。敌军侦测到红军渡河,赶紧报告给蒋介石。

蒋介石在3月16日日记中写道:“匪由茅台西窜。其再转南?转北?抑留一部于东面乎?”蒋介石和他的德国顾问推测红军是在“北窜”和“东进”。可以说蒋介石对红军突围的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用的是“调虎离山”计。

3月19日,二局破译科在古蔺大村破获敌军3本新密码,密电显示:坐镇重庆的蒋介石已经被红军三渡赤水的行动迷惑,开始“咬钩”!毛泽东对胜利更加胸有成竹。

三渡赤水时,毛泽东密令工兵连长王耀南在太平渡、二郎滩维修二渡赤水的老浮桥。为了更加保险,又于20日15时发出密电:“红1军团得电后立派两个先头团,每人沿途砍一根竹子,用于架桥,连夜兼程赶到修桥地点。太平渡之桥限于21日12时架成,林滩之桥限15时架成。”这一命令为红军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拉开了序幕。

20日19时,蒋介石得意地发出命令:“到古蔺东南地区消灭朱匪,包围圈已经部署完毕。”这一密电被邹毕兆破译。蒋介石在密电中得意忘形、夸下海口:“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即聚歼匪之良机。剿匪能否成功,在此一举!”

当敌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河时,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迅速、坚决地折而向东,于3月21日由二郎滩、太平渡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摆出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态势。

红军主力东渡赤水河后,沿着遵义、仁怀迅速南进,巧妙地与敌人相对而行,并在鸭溪、白腊坎之间突破敌军封锁线,挥师向南疾进,跳出敌军的包围圈,一下子把几十万敌军甩在川南。为了吸引敌军北上,掩护红军主力向南急进,红9军团伪装成主力,在马鬃岭、长干山、枫香坝开展活动。

后来时任红9军团政委的何长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这时主力疾趋南下,我军团旋即投入战斗,在金沙县的马鬃岭,大造声势,故作姿态,以诱敌上钩。”1935年3月31日,红军主力由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南渡乌江,摆脱了40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

四渡赤水战役,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地区,迂回穿插于敌军数十万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歼灭敌人,使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离不开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和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也离不开军委二局及时准确的情报工作。

 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