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古蔺方言刍议

郭松2025-02-24 15:04:07

古蔺方言刍议

 

作者:郭松

 

方言,俗称地方话,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只通行于一个地方的话,又非独立于标准话之外的话,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地方的方言,大都是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地理位置、人口迁移等,也有各地方言的接触、交融、影响等。

我的老家古蔺,地处赤水河中上游北岸,南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一水相隔,东南面与仁怀山水相连,东北面与习水山川相依,西面与四川叙永毗邻。古时为西南夷地,唐没置蔺州,元至明,为彝族土司统治,设置卫、所,屯田戍边,清初“改土归流”,设置巡检司,宣统元年,永宁改名为古蔺。

湖广在明清时期是指湖北、湖南,清初因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康熙至乾隆年间“湖广填川”,从湖北、湖南等地大量迁入移民,对四川乃至古蔺方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古蔺方言作为四川方言的一部分,融合了一些湖广和黔北、黔西北方言的特点,保留了一些湖广和黔北、黔西北方言的发音和词汇。

我在古蔺县城出生、长大,古蔺二十多个乡镇我只去过大村、龙山、太平、二郎,城乡之间语音的差别还能听出来,乡镇之间语音的差别就听不出来;加之我不到十八岁就离开了古蔺,在外地生活的时间比在古蔺还长二十多年,我对古蔺方言的了解、认识不如一直在古蔺的人。

总的感到同是古蔺方言,但县城及以西乡镇的语音与叙永、黔北的语音相似,而县城以东乡镇的语音与黔西北的语音相似。古蔺县城的语音,在声母上,卷舌音与非卷舌音没啥差别;在韵母上,含鼻音与不含鼻音没啥差异;在声调上多为入声调,在词法上重叠词较多;音节凝合,语速较快,连读后,形成一些有音有义无形的词汇。

古蔺方言大致属于四川方言独立区中入声读中平调、自成调一类,与四川、贵州其他地区方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些词汇上。

比如,曾祖父母叫祖祖,曾孙子女叫末末;祖父叫公,祖母叫婆;母亲叫母,父亲叫老汉儿;外祖父叫家公,外祖母叫家家;老年丈夫叫老者儿;弟弟称根儿;闪电叫扯火闪;冰雹叫雪弹子;烤火叫向火;蚯蚓叫蛐蟮儿;乌鸦叫老鸹;蜻蜓叫蚂蚂灯儿;螃蟹叫爬海;蝙蝠叫盐老鼠儿;癞蛤蟆叫癞疙宝;打鼾叫扯菩鼾;冻疮叫冻巴儿,汗垢叫格腻。

又比如,膝盖叫克膝儿;裸上身叫光董董儿;裸下身叫光叉叉;拳头叫碇子、蛇子;头脑混乱的人叫冬瓜儿;头脑蠢笨的人叫宝气、球戳戳;口吃叫简巴啷;吝啬叫豆脚儿;爱出风头的人叫神猫儿;上面叫缸边;下面叫嗲边;规整、完事叫归一;为什么叫重过的;折腾叫罗皂;玩皮叫千翻;强迫叫估斗。

再比如,双胞胎叫双双儿;里面叫油边;下巴叫牙巴;睫毛叫眼眨毛;辫子叫搭搭儿;汗毛叫苦毛儿;卖苦力的人叫傻儿背篼;指甲叫指掐儿;红眼病叫火眼儿;说外行话叫开黄腔;势头、气势叫劲仗;老人叫老代年;脚踝叫螺丝拐;络腮胡叫络耳胡;肘叫手倒拐儿;瘊子叫休子;小疙瘩叫子子儿。

还比如,说话叫叹话;声音叫声气;卧室叫房圈儿;小偷叫摸包儿;转身叫车身;丢失、断送叫出脱;扶持叫抽合;服侍叫经优;溺爱叫惯势;谢谢叫扶累;仔细叫下细;听从叫依教;过分客气叫弯酸;过分计较叫小家怪什;办事干脆叫利朗;做事不认真叫醒的;鼻塞不通叫祝。

以上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正确,只想引发乡友进一步琢磨和探讨。

 

1.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