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翠湖的脉络

郭松2025-02-24 14:11:47

翠湖的脉络

 

作者:郭松

 

以前住在新闻路的时候,隔三岔五就会去翠湖散步,翠湖于我再熟悉不过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说:“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昆明集山水之胜,环境条件优越。翠湖是昆明的风景区,也是春城的绿宝石。千百年来,以湖景的苍翠、荷花的清香、依依的垂柳引人入胜。然而,昆明山水也历经沧桑变化,翠湖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历史资料来看,最早并没有翠湖,茫茫滇池水直逼昆明城,历经汉唐宋元,延续千年。《元史·兀良合台传》记载,昆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当时“三面皆水”,东面即盘龙江,南面和西面虽临滇池,景观却不一样。南面是沙岸,地势低洼,如《元史·张立道传》所说,滇池“夏潦暴至,必冒城廓”。西北面是蜿蜒起伏的低山怀抱一泓碧水,独向西敞开,与滇池相连,犹如一块玉玦,称为滇池的翠湖湾。当时这段滇池湖岸线,沿今东风西路至小西门,转翠湖南路、翠湖东路、翠湖北路外侧的山脚线,经仓园巷、染布巷、昆师路至昆一中,再转往北,沿麻园站老埂,直到黄土坡。

元代昆明的中心在今拓东路一带,翠湖湾还处在“三面环水”的鸭池城的西北郊。赛典赤、张立道疏浚、开挖海口河后,滇池水位有所下降。翠湖湾中心的水虽不浅,但它周围也逐渐沼泽化。《元史·食货志》记载,当时滇池“近水人家又许……种莳、莲藕、鸡头、菱茨、蒲苇等以助衣食。”处在城市近郊的这一湖湾,元代是种植水上庄稼的场所。元末明初滇池水位又下降,翠湖湾也逐渐形成一个泻湖,大有和滇池分开的趋势。圆通山、五华山和云大的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菜海子里渔沼、荷莲透出碧波,远近一片翠绿,翠湖也就被叫开了。

昆明于明洪武十五年修建砖城,把圆通山、五华山及其延伸部分包入城内,在染布巷与小西门之间建城墙,把翠湖湾也包入城内。这段滇池湖岸线收缩后,在西城墙外形成一个岸边驻军屯田的小湖湾,称为潘家湾。明初的翠湖,是屯兵驻守的军事重地。云南右卫、云南后卫、云南前卫各有西海子屯一个,驻扎在大西门附近,云南中卫、云南前卫各有南海子屯一个,驻扎在小西门附近。沐英选择翠湖西北岸土肥水饱的地方,仿汉代名将周亚夫,练兵习武,牧马备战,湖边遍植柳树,称为柳营。

明代中期,《寰宇通志》载:“荷花池,在府学后,一名九龙池。”翠湖以荷著称,虽已出现沼泽化,仍出水多得名九龙池。明代后期,天启《滇志》记载:“府城内有九龙池,清迥秀澈。菜圃居其半,故又日菜海。其平者为稻田,下者为莲池,又半之。沿五华之右,贯城西南陬,入顺城桥,汇盘龙江,达滇池。”《读史方舆纪要》亦载:“九龙池,在城内,中多废圃,亦日菜海。其平者为稻田,下者为莲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流入顺城桥,汇于盘龙江,达滇池。”到明末,九龙池已非禁地,大片水域渐渐成陆,被私家占为菜圃,有的种菜,有的种稻,浅水区为莲池,“菜圃居其半”,称为菜海。滇池岸线远离西城墙,九龙池水沿五华山西麓出城,入顺城桥,汇入盘龙江,达滇池。

清初,吴三桂开藩云南,大兴土木,把翠湖划为禁地。《云南府志》载,康熙四年“吴三桂作新府。三桂驻滇,居伪蜀王刘文秀府,以其狭小,填菜海子之半建新府,备极壮丽”。吴三桂占原柳营作为平西王府,还嫌太小,康熙四年又“填菜海子之半”做新府,后来称洪化府,翠湖的水陆比例逆转,湖面缩小过半。新填成陆的部分东达今翠湖西路,西抵今东风西路,北起仓园巷、染布巷,与原柳营接,南达翠湖南路。为了运输财物,兼作防卫的城濠,在其南墙和东墙外修了一条小河,被人称为洗马河。

清初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在此“构亭建楼,备极清迥”。那时的翠湖水域仍比现在大,“其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在湖水中央的小岛上建了“碧漪亭”,即湖心亭也叫海心亭,后改为“莲花禅院”。康熙三十一年,巡抚王继文在湖中央建湖心亭,在湖北岸建来爽楼,筑湖心小岛、海心大路,从湖南岸可以步行到湖心亭。

嘉庆元年马孺人捐资修一院奉观音大士,继而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云中朱元亮等官绅士庶纷纷捐资,热心乡人倪士元、倪琇辛勤操办,“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许”,又“将周围草塘置买挑填坚阔,遂成基焉”,扩大了湖心岛。至嘉庆二十一年,在岛上建成一组楼阁殿宇“咸皆巍峨壮丽”、金漆辉煌的莲花禅寺。

嘉庆年间昆明文人王毓麟写菜海子春日杂诗四首:“<一>白蘋香暖燕初飞,麦脚风高鱼子肥。谁向海心亭畔立,波光柳色映春衣。<二>篱落香吹豆子花,一株杨柳映门斜。游人酷爱春酤好,燕子桥东卖酒家。<三>玉龙祠畔莫新齐,汀暖烟深浦树低。六尺小船呼不应,水禽沙鸟向人啼。<四>林园犹是旧时名,台址荒凉碧瓦倾;独有缭垣春草色,和烟和雨一时生。”

道光十四年知府董国华又在寺西侧编竹木围栏建放生池。清代中期之后,滇池水位进一步下降,翠湖也进一步缩小。道光年间,总督阮元仿效西湖修筑的白堤,修筑翠湖中南北沿伸的长堤,称为阮堤。堤北段建听莺桥,中段建采莲桥,南段建燕子桥,翠湖出现南北两门。光绪三十年,建成水月轩。将湖水一分为二,并建桥三座,南为“燕子桥”,中为“采莲桥”,北为“听莺桥”。

1919年唐继尧主持建成东西向的长堤,称为唐堤;堤东段架卫东桥,堤西段架定西桥,东堤路侧建会中亭。东西堤头建两座石牌坊“双节坊”,不但为了旌表,也相应控制湖岸线,从此翠湖有了四道门。后来填筑了金鱼岛。20世纪30年又一次疏浚翠湖,“以浚淘为主”,清除湖中许多淤泥,拆除一批拥挤杂乱的建筑,新建南北两座三层八角琉璃亭。

新中国成立后,翠湖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下,翠湖已成为昆明的城市绿肺。如今翠湖自然人文荟萃,春季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夏季十亩荷花、半城杨柳,秋季枫林尽染,满目金黄;冬季,人鸥相戏,其乐融融;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为翠湖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灵气,为春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