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四季飘香花的酒

董元奔2025-02-24 12:50:31

四季飘香花的酒

 

文/董元奔(江苏省)

 

花,从来就是女人的,女人爱花,爱养花,爱采花,爱戴花,爱绣花,于是人们说女人是花。酒,自古最是文人的,文人爱酒,爱藏酒,爱饮酒,爱斗酒,爱吟酒,于是人们说文人是酒徒。但是,女人很少有爱酒的,而文人却大多因为爱女人而爱屋及乌爱上了花。因此,文人既爱花又爱酒,文学史上出现过多少令人心醉的文人与花和酒的故事。而花和酒也是心有灵犀,它们为了成全文人之所爱,干脆融为一体交给文人,于是文人可以畅饮花的酒,那次第、岂一个“爽”字了得!


史上有多少女人,就有多少朵花;有多少朵花,就有多少种花的酒。古代文人终生喝着不同的花的酒,醉卧在不同的花下,或哭,或笑,或装疯卖傻,尽情演绎他们的人生。由于花的酒太多,这里,我仅聊聊文人与桃花酒、荷花酒、菊花酒和梅花酒的情结:春饮桃花液,夏斟荷花酿,秋尝菊花露,冬品梅花烧。

 

一、春饮桃花液

 

跟女人的缘分最佳的花儿大概就是桃花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直接把女人的美跟桃花融在一起,女人简直就是一朵桃花。而文人一旦俘获女人的心,他便会窃喜自己交到了桃花运,桃花和女人一起以情感的方式融解在文人的情感中,女人其实就成了一坛桃花液了。

 

桃花有生理上疏通肠道和精神上舒解淤气的功效,而酒能够把桃花的有机成分加速溶解在人体的血液中,使之更快的被人体吸收。古代文人有没有便秘,我不清楚,但是想来他们会便秘的,毕竟吃的是五谷杂粮嘛。古代文人会不会气血淤积,这种现象肯定是常见的,因为他们容易生气,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仕途,稍不合意就生气,生气了却不敢直接说,因为那会犯罪,于是就在自己的诗里发牢骚给自己听,久而久之,他们就气血淤积于内了。

 

传说古代有个村姑名叫董双成,她家屋前有一片桃林。有一年春天,雨后的桃林里落了许多桃花瓣,董双成感到很惋惜,就捡了一些,泡在酒坛子里。隔了几天,她打开酒坛,浓香扑鼻,没多会,正在为织女犯戒的事生闷气的王母娘娘闻香下凡来了,她品了一杯董双成新酿的这种酒,马上就把烦恼抛回九霄云外去了。心花怒放的王母娘娘当即把董双成收为侍女,带回瑶池,要她负责用蟠桃园里的落花酿制桃花酒。蟠桃花三千年才开一次,那桃花酒可是比金子要贵无数倍啊。桃花酒从此成为每次蟠桃宴的固定用酒,据说,王母娘娘就是因为喝了这种桃花酒,才开恩允许织女一年可以跟牛郎见上一面的。

 

鉴于桃花酒的通便舒气功效,在春天,饮桃花酒可以全面舒解古代文人的身心,养颜又宽心。特别是那些心中有怨气的文人,更需要桃花酒。

 

唐寅(1470-1524)《桃花庵遇仙记》诗咏道:“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唐寅一生爱诗、爱酒、爱花、爱美人,这首诗集他的“四爱”于一炉,渲染了他的快意人生。然而,唐寅的“快意”是装出来的,他是不得已才如此的啊。唐寅早年在科场屡屡失意,弘治十八年(1505)绝意仕途,在苏州桃花坞谋建桃花庵隐居,正德二年(1507)建成。所谓桃花庵,也就是几间茅屋,屋前栽了十几亩桃树而已。此后的十几年中,唐寅以桃卖钱,以桃花画轴卖钱,换取粮食、布匹和白酒,以桃花泡酒养颜益寿,在沉醉中忘却数十年来的烦恼。他在长诗《桃花诗》中这般描述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其失落之感溢于言表。当然,唐寅能够化解自己的烦恼,健康的活了后来的那么十几年,通阻清淤舒气的桃花酒是功不可没的。

 

二、夏斟荷花酿

 

跟荷花缘分最好的是江南的莲姑们,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水乡,几首民歌一代代演绎着青年男女在荷花丛中的爱情,晋人在乐府诗中唱道:“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此外,荷花和女人也溶解在文人的情思中,不过这是一群清高的文人。自从周敦颐的《爱莲说》传开之后,荷花就在文学世界中成为清廉的化身,所谓“出于污泥而不染”。污泥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它深藏水底,终日不见阳光,温度很低,荷柄从清凉的污泥中生出来,穿越水层,给荷花提供了清凉的汁液,成就了荷花清冽的品质,正因为如此,荷花除了能消暑,才会具有祛湿和清心的功效。古代官场是个大染缸,是端放在社会顶端的一缸污泥,如果文人要想做高官,那他就得同流合污,做个卑鄙的人。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文人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坚守自己心中那块纯洁的水塘,在心中植藕,让那些污泥成为廉价的养料,让自己的心空常年飘着荷花的香味。当然,为了抵御污浊世道的冲击,这些文人于盛夏时节喜欢喝荷花酒,以荷花酒清理自己心中的杂念,修养高尚的情操,治标又治本。

 

明朝万历年间,皇室在北海种了上百亩荷。有一年夏天,赏荷的皇后突发奇想,命宫女采一些荷花,捣碎泡入白酒中,她尝了尝,感觉味道清醇,遂为此酒赐名莲花白。这是近代人徐珂在《清稗类抄》中所说,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用荷花制酒的事了。北宋孔平仲在《续世说》中记载了以荷花捣碎制酒的方法,孔平仲命之曰碧芳酒。金元之际的元好问有“倪家莲花白,每酿必见贻”的诗句。最迟明初成书的《西游记》中也有“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的诗句。

 

曹雪芹(1715-1763)本是贵族家庭出身,成年后却尝尽人间冷暖,后来竟贫困潦倒以至于举家难以食粥。但是曹雪芹坚守文人的高洁品性,不与黑暗的社会为伍,不愿弯下莲柄一样的身躯。他毕一生之功创作《红楼梦》的目的就是要为大众启蒙,培养第一批具有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新人”,作为旧社会、旧制度的第一支掘墓大军。虽然连饭都吃不饱,但是,曹雪芹却始终不忍戒酒,他卖了珍藏多年的字画、仅有的准备冬天御寒的袍子、祖传的宝刀,也要换取白酒,他因此被人称为“燕市酒徒”。曹雪芹最钟爱的酒就是荷花酒。在《红楼梦》中,贾府遇到重大活动,常用荷花酒(莲花白),这种荷花酒比明代更精美,它除了使用荷花,还加了少量的鲜果、药材成分,并配以香精,其祛湿祛风、健脾舒筋的功效更强。除了重大活动,贾府的主子们也会私藏莲花白,比如在第十五回“聘淑媛贾兰受室,喜乘龙巧姐于归”中,天气炎热,宝玉想喝酒,探春吩咐婆子道:“和琏二奶奶要,他说有自己蒸的莲花白。”其实“二奶奶”哪会那么勤快自己酿酒呢?莲花白当是她借职务之便得来的。 

 

三、秋尝菊花露

 

菊花跟女人的缘分也非常深。菊花又叫黄花,古代女子在没出嫁前叫做“黄花闺女”,取的是菊花纯洁的品性,以表明她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清清白白的。菊由于其傲霜的品性,古代那些守寡的贵族女人也常常以菊自谓,坚守自己的节操。当然,古代的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更喜欢菊,他们常常在居处种菊,以强化菊在陶冶自己高风亮节方面的引领作用。

 

菊花有生理上的清肝明目和精神上的提神醒脑的功效。我们知道,白酒固然可以活血、提神,但是白酒却易伤肝,中医上认为肝与目通,白酒自然也就不利于眼睛。以菊花入酒,恰好就实现了平衡,既强化了白酒的功效,又降低了白酒的副作用。

 

早在汉魏时期,菊花酒就出现了。据说汉初,在河南的一个大山中,有一条山溪好多年都从野菊花丛中流过,山民吃的就是这条山溪中的水,当地人高寿者居多,而且老年人的眼睛大都不花,这一现象引起一个名叫戴宝的郎中兼酿酒师的注意。戴宝通过对这个山村的长期考察,认为山民们长寿的根源就是这条山溪,于是他就以这条山溪中的水酿酒。酒酿成后,恰好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来求医,戴宝就让他喝这种酒试试,半个月下来,老人不仅双目复明了,而且脸色红润,气力也比早先大了许多。于是,戴宝就大量酿制这种酒,并把它命名为“菊花酒”。为了进一步强化菊花酒的明目功效,戴宝在酒中添加了决明子的成分。在酿制菊花酒时,戴宝又结合白酒窖藏的做法,头一年秋天酿制的酒,第二年秋天才开坛,这样,酒味更足,对身心的功效也更好。

 

但是,由于戴宝的名气不大,菊花酒后来虽然被好事者记入药书,但是却一直无人注意它,因而桃花酒长期不能在民间得到推广,只有上层读书人才有可能知道菊花酒。东晋诗人陶渊明嗜酒,他饮酒总喜欢在酒中加些配料,比如竹叶、杏花、芦芽、梅子等。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准备找些东西泡酒,他在自己的菜园子里转悠着。深秋的园子里一派萧条,他实在找不到没什么,突然,他看到篱笆边有几株怒放着的菊花,他一下子想起有一年在古书上看到的汉代戴宝的故事,于是他便采下一捧菊花回屋。陶渊明把菊花洗净揉碎,搬过酒坛子,却发现坛子已经空了。他感到很扫兴,正要安排家仆去买酒,突然老友王弘抱着一坛白酒来串门,说是重阳节无聊的慌。陶渊明大喜,遂把菊花放入王弘的酒坛,然后放在炉上加温。二人就在院子里边聊天边饮酒,直到深夜方休。第二年重阳节,陶渊明特邀王弘再度相聚,畅饮他早已酿好并封存了近一年的菊花酒,陶渊明还即席吟了一首《九日闲居》诗:“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梦乡。”由于陶渊明和王弘都是当世名流,他们不仅使桃花酒迅速传遍天下了,还使重阳节饮桃花酒逐渐成为习俗。

 

四、冬品梅花烧

 

梅花历来是女人的最爱,因为她像极了极品的女人。在凛冽的北风中,梅花抖落身上的积雪,焕发出逼人的艳丽风采,这是富贵、高洁、冷艳的女人才能具备的气质。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古代文人士大夫几乎都爱梅花,也爱梅花一般色香俱绝的美人,他们即便买个丫鬟也会给取个“小梅”或“梅香”的名字。有些不愿意做官的文人也喜欢以梅自况,标榜自己的遗世独立,比如宋初的林逋虽然是名士,却拒绝皇帝征召,在西湖孤山植梅养鹤自娱,时人谓其“梅妻鹤子”。古诗中咏梅的作品远远多于咏其他花草的。

 

梅花有生理上化痰解毒的功效,自然在精神上也就能理气。“痰”是人的呼吸器官因抵御气温变化而产生的衍生物,“毒”是人的五脏六腑在因应外物对人体侵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痰和毒多了,“气”就不流畅,经脉就会受到淤塞。能酒活血化瘀,但梅花一旦入酒,其功效就会因“如鱼得水”而成倍增强。

 

梅还把冰的那些有益的成分融入酒,更把冬天“无菌”的宏观世界移植到白酒的微观世界中,这非常符合高洁文人的处世立身之道,即用“无菌”的先贤的品质“三省”自己,磨砺自己,可以说,梅早在履行自己自然职责的时候就已经跟文人走到一起了,哪怕她“寂寞开无主”,也会有文人到“驿外断桥边”去向她致意。梅花把任何花都具有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理想改造成最美好的人间愿景,那就是:“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古代文人没有不喜欢在冬天饮梅花酒的。

 

梅花酒的酿制历史很早,而且早已形成稳定的酿制工艺。据《荆楚岁时记》、《四民月令》等书载,除夕及立春时,我国民间普遍有饮梅花酒的习俗,其目的即所谓“梅花酒元旦服之却老”。当然,除夕和立春时候,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梅花尚未盛开,梅花酒必然是头一年春天酿制的。

 

苏州三白酒在明代是排名靠前的名酒,但是它的“名气”却是靠分别添加木樨花、玫瑰、牵牛花等各种配料从而形成不同风味而建立起来的,其中,添加梅花是重要的一种方式。添加了梅花的三白酒需要窖藏三年以上才在冬天开坛面市。明人李日华就喜欢在冬天饮这种梅花酒,他在《六研斋笔记》中用如下几句话描述他对梅花三白酒的感受:“灼灼寒葩,未与鼎谋,浮香入瓮,有斯黄流。甘非蜂酿,梦与蝶游,罗浮之宾,以劝以酬。”金圣叹本来并不喜欢饮三白酒,但是自从他读了李日华的这篇小品文后,就对梅花三白酒神往起来了。有一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在苏州喝到了这种梅花酒,他在《声色移人》中描述自己的感受道:“喜残夜月色,喜晓天雪色,喜正午花色,喜女人淡妆真色,喜三白酒色”金圣叹成功的把酒跟花和女人连接在一起,哦,还有冬天也被他无声的拉入其中了。 

 

花就在那里,有多少女人就有多少种花。酒就在那里,有多少种花,就有多少种花的酒。文人也在那里,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现状和季节选择饮什么样的花的酒。春饮桃花液,夏斟荷花酿,秋尝菊花露,冬品梅花烧,一坛更比一坛香。


1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两度被选为教育厅机关杂志封面人物。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今日头条“优质深度长文精选频道创作者”和“专家评审百人团”成员,中国作家网签约作家。已发表作品500多万字,有论文获人民日报出版社专题征文一等奖、中华诗词学会梅尧臣诗学奖等,有论文或长文获今日头条青云奖56次,有骈文被市重点中学勒石于校园。相关作品入选《福州大学“中华诗词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诗词学会宋诗宣城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师范大学李清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典(1917-1999)》《中国最美游记》等。个人传记入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首发式的《中华百年人物(现代篇)》,有关事迹载入《江苏教育年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