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瞻仰眉山三苏祠

郭松2025-02-17 18:40:43

瞻仰眉山三苏祠

 

作者:郭松

 

2024年5月29日,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在同学蒲晓明、肖在义、廖志红、郭萍、罗蓉、刘玉兰、王敏新、严丽、胡连华的陪同下,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坐落在眉山县城西南一隅的三苏祠。

在中国文化史上,眉山人文鼎盛,千载诗书,饮誉天下。以苏轼为代表的苏氏父子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了罕见的三苏文化。三苏祠是为纪念苏洵、苏轼、苏辙修建的;地点苏氏故宅,初建于明初,原祠毁于明末战火,现祠是清康熙年间修复的。

三苏祠红墙环抱,大门为三檐歇山式顶,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大门的门柱上有一幅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四川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大门被郁郁葱葱的古榕覆盖着,益发显得古朴庄重。

我们走进大门,两棵高大繁茂的古银杏树映入眼帘,像是给三苏祠撑起两把巨伞,它们在此已挺立600多年,被眉山人称为“兄弟树”,象征着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义和斐然的文学成就。见门枋上对联一幅:“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精当概括了三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登“唐宋八大家”之榜,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尤其苏轼为一代巨擘,旷世无比,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后又一个高峰。

穿前厅,入飨殿,面阔三间,前后出廊。殿门上悬挂“是父是子”牌匾,两侧有楹联。殿内供奉苏洵、苏轼、苏辙塑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正中檐柱上,有清代丽江拔贡杨庆远任眉州州判时光绪十九年撰写的长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形象概括了苏氏父子沉浮宦海和浸淫文学的失意与得意。苏氏三父子,在官场屡屡失意,特别是苏轼和苏澈,更是屡遭贬谪,受制于谪宦之身不能回乡安葬,两人竟不得落叶归根,客死异乡。但就是这种官场失意,让他们少了官场迎合,多了率真灵性,使得文才斐然,光华万丈。

曲径通幽处,有一棵荔枝树,枝叶随清风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北宋熙宁元年,33岁的苏轼为父亲守孝期满,离乡赴任之前,栽下此树,与友人约定,待树长成归眉山。然而,苏轼回到京城后仕途坎坷,辗转多地,杳无归期。苏轼在元祐五年写下《寄蔡子华》,表达无尽的乡愁:“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做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苏祠瑞莲誉为“眉州八景”之首。传说北宋嘉佑二年,苏家莲池中并蒂莲盛放,就在这一年,苏轼、苏辙高中进士。莲花被视为祥瑞征兆,有“瑞莲兆科甲”之说。清康熙年间,眉州知州赵惠芽拓建莲池,并于池上重建莲亭,此亭八角十二柱,四周有美人靠,采用单檐攒尖式屋顶,亭脊上装饰的瑞兽栩栩如生。苏祠瑞莲不仅是充满诗情的景观,也是眉山文教昌盛的象征。

漫步三苏祠,徜徉古典园林中,见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溪流,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中,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除了文化的濡染,也有人性化的萍踪。绕飨殿后房廊,顺石板路来到启贤堂,喻意承前启后,让有德有才之人济济一堂,也许,这种对文化的尊崇、对才德之士的渴盼,激励着苏氏父子追随先贤,孜孜不倦、奋斗不止。家学渊源,天道酬勤。在启贤堂前一个环境幽雅的庭园中,见古井一口,传说此井源头与眉山蟆颐观山的老人泉水相通,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竭。饮此井水,使人耳聪目明;传说三苏在文学上的成,就得益于此井水的浸润。

紧邻古井,一株古黄荆树盘曲出枝,树大中空却枝叶茂盛。相传原黄荆老树为苏洵所植,并与苏家的家教有关。俗话说:“黄荆条子出好人”,苏洵在程夫人的劝勉下闭门读书,学问大进;为约束自己,激励苏轼、苏辙两兄弟勤奋攻读,立大志不辱苏门以报效国家,亲手在古井傍植下此树,作为苏氏家教留存于世,被后人所仰慕。

三苏祠内还有博物馆,除介绍三苏的生平事迹外,还展有三苏尤其苏轼的诗词歌赋及书法绘画。祠中还有连坡亭,建在一座水池上,池中长满田田荷叶,感觉一阵清幽之香。在一片树林旁,一尊用红岩雕刻的苏轼盘陀坐像,戴着那顶自己设计的子瞻帽,穿着长布衣,蓄着长胡须,盘左腿,半伸右腿,左手撑地,右手半握,腕倚膝,看起来,是那样睿智,又是那样慈祥。

徘徊于三苏祠内,一步一道风景,一步一阙词章。多少游人如我们,走在古朴的青石路上,吟咏着一首首千古绝唱,隔着千年的时空,感受着文学圣光的照拂。当我们依依不舍走出凝重端庄的大门,再回望苍然霭然的银杏古树时,似乎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充满豪情地仰天吟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