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九鼎赋

池征遥2025-02-07 17:22:59

九鼎赋

 

作者/池征遥

 

九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国之重器。

 

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令九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每一鼎象征一州,鼎身刻画着该州的山川名胜、奇异之物等。九鼎集中放置在夏朝都城,代表着夏朝对天下九州的统治权。

 

夏朝灭亡后,九鼎被商朝继承,象征着王朝的正统。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九鼎又迁至周朝都城洛邑,所谓“定鼎洛邑”。当时,鼎在,意味着国之根基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强,周王室衰微,楚庄王曾问周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显示了他想要称霸天下、夺取王权的野心。后来,秦国强大,有传说秦武王曾试图举起代表雍州的龙文赤鼎,结果绝膑而死。

 

再后来,据说九鼎在搬运过程中落入泗水。虽然九鼎实物消失,但“九鼎”这个概念一直象征着国家政权与九州一统的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与九鼎相关联,有一则“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秦国出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小难以抵抗,决定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搬救兵。

 

赵胜这个人平时礼贤下士,门下收养了数千宾客(也称作食客),赵胜决定从门下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宾客一同前往。他选来选去,只选中了十九名。这时,毛遂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要求与平原君同行。赵胜问毛遂:“先生你到我门下几年了?”毛遂答:“三年。”赵胜说:“我听说有能力的人,生活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示出来。先生来了三年,周围的人没有提起,我也闻所未闻,可见先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先生还是留下吧。”毛遂说:“那我今天就请你把我放进布袋里,如果你早把我放进布袋,我早就脱颖而出了,问题是你过去没有把我放进布袋而已。”赵胜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同意带他前往楚国。

 

平原君赵胜到了楚国,拜见了楚王,陈述赵楚两国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早上说到中午,楚王就是不表态。同去的十九个宾客公推毛遂出面劝说楚王。毛遂上前先对赵胜说:“说明一件事的利害,有几句话就够了,今天说了这么久,还不能决定,到底为什么?”楚王见状就问:“他是谁?”赵胜答:“是我的门客。”楚王大声斥责道:“还不快退下,我与你的主人议事,不得由你说话!”毛遂按剑挺胸说道:“大王你所以斥责我,是凭借楚国地广人多,但现在您和我相距仅十步之遥,楚国再大也帮不了你,大王的性命就在毛遂的手里,你还有什么威风可抖呢?楚国是大国,方圆五千里,军队有百万,却在以往与秦国的交战中三战皆败,有辱您楚王的先人,这是世代的怨仇,赵国都为你感到羞耻,而大王你却无动于衷。联合抗秦,说到底是为楚国而不是为赵国啊!”一席话说得楚王羞愧难当,又为毛遂的勇气和胆略所慑服,连声说道:“先生说得对,说得对,为了楚国的长久安定,我愿听从先生之言。”毛遂追问:“条约可以订了吗?”楚王回道:“当然。”于是,楚王与平原君当场歃血为盟。

 

平原君终于完成了使命。很快楚国的援兵迅速赶到赵国,秦国慑于楚赵两国的联合,退兵返回函谷关,邯郸之围终于解除。

 

毛遂的一席话,挽救了一个国家。后人用此比喻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可谓“一言九鼎”。由此衍生多个成语,可见九鼎在人们的心中有多么的重要!

 

重温历史,感慨万千,作此《九鼎赋》,以铭志飨众友。

 

赫赫华夏,悠悠史章。九鼎之重,国脉滥觞。昔大禹治水,功盖八荒。九州既定,万邦来王。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彰。各象一州,形制堂皇。上刻山川之胜,下铸草木之芳。瑞兽蟠绕,灵纹呈祥。

 

九鼎既成,镇国之央。其于夏商,传承弗忘。殷商末世,天命不常。周武兴师,牧野鹰扬。克商之后,鼎迁洛邑,以为天下之纲。观其鼎也,大吕黄钟之象,雄浑磅礴之彰。立之巍峨,威不可当。

 

于斯九鼎,意义非常。乃王权之重器,为社稷之荣光。得之者,承天命而安邦;失之者,背人伦而国亡。诸侯觊觎,纷争扰攘。秦兴虎狼之师,欲图九鼎之藏。然天不遂愿,鼎沉泗水,踪迹难详。

 

岁月沧桑,九鼎虽亡。其承载之精神,永绽光芒。象征华夏一统,凝聚民族脊梁。每当念及,心潮激荡。望吾中华,复兴在望。以九鼎之厚重,启未来之繁昌。守正创新,再谱华章。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