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历史的丰碑

汪洪林2025-02-07 16:58:01

历史的丰碑

 

作者:汪洪林

 

在贵州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悠悠流淌,孕育了无数英勇与悲壮的故事,特別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贵州写下了辉煌篇章。

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载入史册的黎平、猴场、遵义、苟坝会议,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及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一系列决定党和红军命运、乃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贵州。贵州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大牺牲贡献,值得敬重,永远铭记。黔北遵义,又是这段历史中最耀眼的篇章。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史上在遵义的三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辉照耀着后人,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红军长征在贵州、遵义留下的遗址遗迹和历史故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品牌。为追忆红军长征历史,弘扬红军长精神和老区精神,仁怀、习水、赤水三市(县)相继建设了“四渡赤水纪念塔”、“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简称“一塔一馆一园”)。它们高高地矗立在赤水河畔,仿佛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其中,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个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2024年深秋时节,赤水河畔,生机盎然;赤水古城,青春焕发。11月3日午后,艳阳高照。我们《红色赤水》采风团第四组全体同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的路途。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见证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与智慧,更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与不朽精神。 

1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大门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位于赤水市中区三十里里河滨大道西路杉树坝,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于1990年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现地教学教育基地”、“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6年列入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当我们走进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前的杉树坝广场,环视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古木参天,松柏相映,环境优美的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仰望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鲜花、花圈簇拥的红军烈士墓,思绪万千,耳边响起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铿锵旋律,把我们带入1935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35年1月,在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原赤水县境发生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其中有猿猴(元厚)场、黄陂洞、七里坎、柏杨坎、复兴场、箭滩、青杠坡等多次战斗,并在其境内的土城、元厚等地一渡赤水,后相继在二郎淮、太平渡、九溪口、淋滩等地二渡、四渡赤水。仅在赤水黄陂洞、青杠坡战斗中就伤亡红军多达4000余人。中央红军在赤水英勇战斗,播撒了革命火种,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成就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特别是在柏杨坎战斗中,为确保其主力部队回师参加青杠坡战斗,红一军团1师后卫1个班,阻击川军1个团的追兵,毫无畏惧,顽强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是典型的“狼犽山五壮士”“英雄王成排”似的英雄集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顶天立地、不畏牺牲、赤胆忠心、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之战,体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生平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辉照耀着后人,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在这片曾经烽火连天的土地上,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雄壮地矗立着,仿佛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守望者,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的前身是“赤水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5年12月,1986年10月竣工落成。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上将亲笔为赤水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秦川,原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贾若瑜少将,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秦天真,时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副省级老干部罗明,时任中共遵义地委书记梁明德,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况兴华、时任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邹正涛等领导出席纪念碑落成仪式。1995年11月,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赤水县革命烈士陵园”改扩建为“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陵园紧靠美丽的赤水河畔,占地3.13公顷,由碑陵园、展陈馆、百竹园、古樟园四部分组成(寓意“四渡赤水”)。各园区之间,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修建了1条环形参观游览步道、6条园区通道、4个仿古休息亭、2个休息长廊、2个公厕,以及遍布园区内的路灯、射灯共计218 盏等基础设施。陵园依山就势,参照南京“中山陵”样式设计,气势宏伟,环境优美,古木参天,松柏相映,庄严肃穆,有“小中山陵”之称。 

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耸立的陵园大门,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园地。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由下至上分为3个阶梯:

第一阶梯为集会悼念区,是专供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主建筑为:钢枪铁索式门柱型陵园门牌。由4支步枪造型的立柱撑起门牌。枪尖上部用铁链连接,铁链从两侧斜着坠地,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推翻反动统治的铁锁链。门牌上空的铁链又呈3段索桥的造型。门牌上面悬挂着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赤水红军烈士陵园”8个镀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象征着“四渡赤水”精神永放光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大门前面是草坪,可容纳1000多人集会;门牌前,左右两侧各有1个2米多高的石狮;在大门侧面不远的地方,还配有仿古建筑的工作室,现已改建为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展厅。

第二阶梯为纪念碑区,是敬献花圈、花篮的主要区域。进门牌,登上94级丹霞石阶梯,仰望高耸入云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它庄严而肃穆,如同一位不屈的战士,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石阶两旁是排列整齐的苍松翠柏,象征着红军烈士像松柏一样亭亭玉立,四季长青;碑前的平台上,鲜花、花圈簇拥,它们静静地陪伴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仿佛是在诉说着对他们的无尽怀念与敬仰。

纪念碑高19.35米,寓意1935年;碑身呈方锥形,用红色花岗石作装饰。其正面镌刻有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座为正方体,约16立方米,分别用红色大理石和汉白玉装饰,四面是4根由红色大理石装饰的斜撑,象征红军四渡赤水战斗。碑座约2米高,四周镶嵌4幅汉白玉浮雕,浮雕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斗情景。

2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后再上34梯台阶的平台上建有一个大型石案。案面为长方形斜面,上面雕刻有“四渡赤水红军烈士墓碑记”。“碑记”概括介绍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斗的经过,镌刻着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碑记”全文如下:

 

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三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在赤水河流域黔、川、滇毗邻地区开展了“四渡赤水”之战。是年,“遵义会议”后,一月十九日,红军挥师北上,拟在泸州、宜宾一带北渡长江,与川陕根据地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合。国民党急调重兵防守长江、实施围堵。红军抵达赤水县境内,于二十七、二十八日先后在黄陂洞、复兴场、青杠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于二十九日在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河,火速行军,越四川古蔺、叙永,进云南扎西。国民党军队四面围追,迅速迫近;红军当机立断,放弃北渡长江,改为东征。二月十八、十九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直插桐梓县、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两师八团,获得长征以来首次大胜。随后,红军移师仁怀,于三月十六、十七日,在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县境,摆出渡江之势,敌军急调各部围堵,红军见敌中计,迅速回师,于二十一日从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淋滩等地四渡赤水河,疾速南进,强渡乌江,近逼贵阳,诱迫蒋介石在贵阳急电滇军援筑(助)。红军调虎离山成功,迅即挥师入滇,佯攻昆明,实策北上,于五月上旬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四渡赤水”之战,体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生平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期间,许多红军将士英勇杀敌,捐躯战场,遗志后世,彪炳千秋。

为世世代代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子子孙孙缅怀红军革命先烈,赤水人民敬移325位红军烈士忠骨安葬于风光秀美的赤水河畔杉树坝,敬迁全市26个烈士纪念设施于此,将原建“赤水革命烈士陵园”扩建为“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瞻仰。爰勒石铭文,以资纪念。

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四渡赤水”精神诲育千秋!


中共赤水市委  赤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重立

 

石案后两侧各有一尊红军战士雕塑,一尊身背斗笠手握钢刀,一尊身背钢枪。红军战士雕塑眼睛平视远方,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第三阶梯为烈士墓区。墓区背景为长34.2米、高9.5米的长城式屏风,屏风墙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迹的《长征》诗一首,气势雄伟壮观,实乃诗词碑一绝。屏风后为室内走廊,走廊两侧陈列有数十首仿毛泽东主席手迹诗词碑。

墓区呈扇形排列的108座大理石竖碑红军烈士墓,安葬了325位红军烈士遗骨。其中12座墓有烈士姓名,其余是无名英雄。每个碑上刻着“红军烈士之墓”6个鲜红大字,象征着长眠于赤水这方热土的红军指战员永垂不朽!

我们一行首先向红军烈士默哀、三鞠躬,然后沿着墓区石阶缓缓而上,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一座座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墓碑都是一个英勇生命的永恒定格,也是一个英雄故事的开始。我们轻轻抚摸着冰冷的石碑,仿佛抚摸着那段不朽的历史,仿佛能感受到烈士们当年的热血与激情,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墓

 

墓区左侧为革命烈士墓,安放有中共北方左联首任党团书记段雪笙之墓和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秦川的衣冠冢,以及在赤水建国初期征粮剿匪和后来为保家卫国英勇 牺牲的烈士之墓。

从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钢枪铁索式门牌左侧上28级阶梯(象征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到新中国1949年建立28年艰辛历程),到达陵园展厅。展厅为二层仿古建筑,占地面2162平方米,建筑面积619平方米,绿地面积1123平方米。展厅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赤水之战”。用图片、文字形式介绍了红军一渡赤水土城战役前夕发生在赤水县境内的元厚夜袭战,黄陂洞、七里坎、白杨坎、复兴场、箭滩战斗的简况;第二部分“四渡赤水”。采用图片、文字、LED屏、沙盘形式介绍红军四渡赤水概况;第三部分为“红军文物”。主要展示红军用过的钱币、武器、蓑衣等文物;第四部分为“赤水今朝”。主要以文字、图片展示赤水市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成果。我们仔细观看展厅陈列的的大量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漫步其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着那一件件饱经风霜的红军遗物,我们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些遗物,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艰辛与付出,也见证了他们的英勇与无畏。

走出展厅,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站在陵园的高处,俯瞰着赤水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我们不禁陷入了沉思。是啊,正是有了这些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红军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高尚殿堂,鲜活教材。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自建成以来,每年的烈士纪念日、清明节在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平时到这里悼念、参观、游览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民众、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老区精神,激励后人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重要教育基地。令人振奋的是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新建的赤水市革命历史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墙、园区道路、绿化美化等一批与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配套的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届时,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设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成为耸立在赤水河畔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主阵地。

夕阳西下,陵园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神圣的陵园。但我们知道,我们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一个让人敬仰、让人怀念的地方,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时刻铭记红军的丰功伟绩。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