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斗南花海
作者:郭松
昆明有个地方叫斗南,如果听说哪里鲜花论斤卖,那这里一定是斗南花市;鲜花像蔬菜一样随意摆着,价格便宜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做梦;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海。
漫步在斗南花市,会发现花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日常生活;从粉色的康乃馨到洋红的玫瑰,从高雅的百合到阳光的向日葵,花市里的氛围既浪漫又朴实,仿佛置身于一个调料市场,不过调味的不是香料,而是五彩缤纷的鲜花。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鲜花不再是奢侈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方便快捷的物流,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大把让你羡慕的鲜花,外省的人们再也不用羡慕昆明的气候,这里的鲜花随时随地都能运往全国各地。
花市里的氛围,像一场热闹的狂欢。叫卖声呼喊声此起彼伏,来客们娴熟地砍价还价,人们在花的海洋中穿梭;每一束鲜花,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昆明一半的浪漫来自鲜花,那么斗南花市就是这浪漫的心脏。它不仅是一个鲜花的市场,更是一个诗意的空间。在这里,鲜花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中国每10枝鲜花,就有7枝出自斗南。斗南,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大花卉市场。在斗南,每天的成交价格,左右着第二天全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鲜花市场的行情。40年多前,当斗南的农民种下第一颗花苗时,恐怕谁都不会想到,这里会变成中国甚至亚洲的“花都”。
1983年,斗南村民化忠义,把从广东佛山买来的剑兰花苗种在自家3分菜地里;几个月后,他把花插在水桶里,让女儿骑着单车到昆明卖。当时多数人还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鲜花,第一天就卖了100元。那时斗南人均年收入才200元。那年,他家种花的收益达到3000元,是以前种菜的几十倍。
眼看种花的效益比种菜高得多,斗南人纷纷改行,几年间土地上大都改种了花,从最初的0.3亩发展到2500多亩。起初村民每天到昆明卖花,随着斗南鲜花名气渐大,有人就直接到斗南买花。在斗南的花田旁,最热闹的一条街上,50米长的马路花卉市场形成。
鲜花摆在路边,像卖菜一样按斤称着卖,“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说的就是这个。上世纪90年代后,昆明出现花店和花摊,店主开始到斗南进货。1995年,云南开始控制烟草种植面积和价格,加之看到斗南种花的效益,斗南周边的农民也开始种花。
眼瞅着鲜花交易量暴涨,斗南又先走一步。这一年,占地8000多平米的斗南花卉市场建成,斗南不仅告别了马路花市,这交易市场成了周边花卉的集散地。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让斗南鲜花产业迈出国际化脚步。斗南鲜花批发市场再次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市场,斗南花开始走出国门。
2002年12月,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在斗南落下第一槌。斗南花拍市场待拍卖的都是等级较高、品种较好的鲜花;如今,平均每天300万—350万枝高品质的鲜花从斗南拍卖市场拍出。
2019年,斗南花市卖出92.31亿枝鲜花,交易额为74.36亿元。斗南的鲜花在全国市场份额大于70%,除了称霸国内市场,还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多年来,斗南花市鲜花的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一直占着全国第一。一个村民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脱变成亚洲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而这个奇迹的发迹点,不过是当年种下的一株花苗。
过去,斗南靠规模和价格的优势,做成了全国最大、亚洲第一,但是世界第一,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科技研发实力。这个世界第一,才是斗南的星辰大海。
多年前的一天,妻子说要去斗南花市逛逛,菜市场逛了不少,花市还没去逛过呢。一方面不能让妻子扫兴,另一方面放不下那份好奇心;我俩开着车子一溜烟似的去了。
花市离我家只有17公里,我俩沿着环湖东路开了20多分钟就到了。看见里面人头攒动,不断有人抱着大捆大捆的鲜花兴冲冲出来,我差点被撞到。“不好意思,太高兴了!”那人赶忙道歉。
进了大厅,只见人和花塞得满满当当,每一家都摆着数量惊人的鲜花。花市上有卖花的,有的把大量的花装在盒子、箱子里,便于存放和运输,卖给大买家;有的把花装在花篮里,零散地卖给游览的顾客。
在我印象中,玫瑰是比较贵的,昆明在情人节的时候,可以卖到一朵十元钱。而在斗南,一朵也就一元的样子。我在想,昆明的小伙们算是有福的,至少不用花大价钱去买玫瑰,但是,不知道被他们追求的姑娘又会咋个看待小伙们送的便宜花呢?
其实,花并不在于贵贱,主要还是看送花的人是否真心。如若不是真心,送再贵的花又有何意义?如若是真心,山上采一枝野花,也足以让女友嫣然一笑。比起摆在花店里卖的花,我更喜欢花生在土地里,长在阳光下,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有活力。
斗南让我领略了花的海洋,我在花的海洋里游荡,我感觉自己也成了一朵花,但终有一天会枯萎。“老公,你看我带这花环好看吗?”妻子的问话把我从遐想中拽了回来。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她头上带着一个花环,手上提着一个花篮,她的笑容灿烂得像花儿一样。
漫步大厅,百合、桔梗、玫瑰、茉莉、满天星、水晶花、勿忘我、向日葵、蝴蝶兰、郁金香……不胜枚举。那些鲜花,堆满排列的台柜,像一幅幅锦缎般铺开去,直至几乎目力难抵的尽头,又像一波又一波的潮水,从远处奔涌而来,溅起的浪花呈现彩虹的斑斓,却又在一瞬间凝固了,夸耀着炫目的缤纷。
在花海里走动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有步履稳健的中年人,还有不少头上缀雪戴霜的老年人。过道上,总有人推着小推车来回,上面挂满了鲜花编织的花冠花环。来这里的姑娘会买一顶花冠戴上,嫌不够的,还要买一个花环套在脖颈,再买一小枝花插在胸前衣兜里。身上的花朵,随步摇颤;不是要与花比美,而是要与花相映相融。
花市的形成由来已久。唐代诗文中就有相关描写,说明当时已有了以花谋生的人。而斗南这个大型鲜花交易市场形成的奥秘,可从它昔日的名字涵义里寻找。斗南旧时名字意为“向阳的坝子”,这样的地方适合种花,这里的人们世代喜欢种花。实行土地承包后,种花规模不断扩大,花商云集,收购、批发、竞拍,带动零售,终成大气象。
花市里慕名而来的游客较多,而卖花的也不乏外省人。他们大多是经亲朋好友牵线,走上这条谋生的路。当然,也少不了倾注其中的对鲜花的喜爱。小菊,一位卖花姑娘的名称,源自她主卖的花——雏菊。名称与主卖的花名同源,在这里是一个普遍而又有趣的现象。她旁边那位主卖玫瑰的小伙,说自己名叫“海洋之歌”(玫瑰花的一种)。
小菊说,她记得六年前的生日——朋友们不约而同都给她送鲜花:灿黄的玫瑰、大红的康乃馨、雪白的满天星,还有蓝色的勿忘我。小小的房间被鲜花簇拥着,也被幸福环绕着。当时,一个梦在她心中开始打苞、绽放。那时她刚大学毕业不久,尚供职于某星级宾馆,毅然决定筹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来斗南卖花,既遭逢过山重水复,更邂逅了柳暗花明。和其他众多卖花人一样,小菊每天晚上要在热闹中批发鲜花,连夜把多余的叶子剪掉,每十枝扎成一把,天亮时搬上柜台。看见她的手指被染成墨绿色,手掌也有划伤,但她始终微笑着;说要生意兴旺,就不能只顾追求利润,对老顾客,也会热情地加赠一两枝特别鲜美的花。她在自己柜台的鲜花丛中,安放了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愿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屋里有花。”
小梅深谙插花艺术。她一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地轻拢慢捻琴弦。她说自己运气好,开张不久,就有人郑重地来订购花束。晚上看昆明新闻,在一个特写镜头里,她认出那束迎宾花就出自自己的手,别提多开心了。她说卖花是一门艺术,买花也包含着学问。她会提醒来买花的年轻人,求爱应买花枝为单数的花束,而玫瑰象征爱情。她会关照顾客,看望病人,以买玉簪花为佳。这种花,一朵开得比一朵高,暗含祝病人早日健康的心意。
斗南百花竞放,把难以计数的尚美之心集合在一起。这里的花儿绚烂了多少房厦,浪漫了多少时光,联通了多少友谊,促成了多少爱情,祝福过多少婚姻,喜庆过多少盛典,谁也说不清楚。穿行在鲜花的波峰浪谷之间,看着、听着许多鲜花般的故事,备感生活美好。手捧一束精心修剪过的花离开时,有那么一瞬间,真想转身回去,把手中的这束笑着的芬芳,送给徜徉在花海里的某个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现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