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拜年文化随想

刘敦楼2025-01-26 07:45:49

拜年文化随想

 

作者:刘敦楼

 

蛇年快要到了,受传统年文化浸润,人们自然要想到拜年的事。心里盘想着,手指屈弄着,今年要给哪些族内长辈拜年,给哪些同辈亲戚送去祝福,给哪些多年的朋友送去美好祝愿。是“单位人”的少不了给领导拜个年,感谢领导一年来或多年来对自已的关心和提携。新的一年有什么企求的还想通过拜年让领导高兴、快乐,为来年进步打点“感情基础”。

就其拜年的方式或形式来说,有多年不变的,有“新潮”的。

给族内族外长辈拜年和到宗族祠堂给早已仙去的祖先拜年,不少地方至今仍保持着本人亲自登门拜年和到堂拜年的习俗。已为人父母的还要带上子女一同登门拜年。登门拜年要带上年礼,见面要抱拳作揖、还是几岁或十几岁孩子的还要跪垫磕头以示尊长和孝敬。长辈见晚辈登门拜年自然是喜上眉稍,要回拜祝福,发糖果、给压岁钱等,其场面热烈,情感真挚,年味十足地浓。

在以往,登门拜年多见于农村。自然村落,各家各户分散居住,户门大开或半掩着,族人、亲戚登门拜年和邻里串门拜年,不用敲门,显得很方便。孩子们成群结队的上门磕头拜年也多见于农村。传统的拜年方式可以说是篱院独户的村落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来,乡村巨变。特别是城市化持续推进,不少在农村生活的老人已被他们的子女接到城里去生活。不少农村孩子也随他们的父母到城里去读书和就业,并被很快融入城市生活。

在城里住的是楼房套间,整天是大门紧闭。即使是对门邻居,一天下来也难得有个照面。登门拜年还要敲门入室,这是许多人不愿做的。如果是居住在什么“高档小区”,什么“庄”呀“府”的,其进出规定多,还有好几道安保和电子门把守,登门拜年几乎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传统的登门拜年和磕头拜年风俗似乎在“萎缩”,但也不大可能完全消失。只要有家族在,有社会最基本细胞家庭在,有节日里的亲友互动,有整个春节的大年俗和大文化在,传统的拜年风俗还会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地长久存在下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人们在春节里拜年使用的主要方式是“新潮”拜年。开始有贺卡拜年、后来有电子邮件拜年、电话拜年,现在使用得最多的是发微信拜年和微信电话或微信视频拜年等。“新潮”拜年虽然少了点登门拜年的“年味”,但同样具有维系和传递人情关系的作用。其拜年速度快,表达情意更准确,有时还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或直播,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是传统的拜年方式难以相比的。这一年俗的时尚变化,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和流动性大的生活。它搭载新科技以全新的面貌注入春节文化长河。

拜年年俗是春节文化的一重要构成元素,从其表面上看好像主要是一个仪式和礼节问题,但究其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能在节日里有效调节家族和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不同辈份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且还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例如向单位同事拜年、向与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客户拜年,向微信朋友圈的“圈友”拜年,向老师和领导拜年等是有利理顺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民间还常出现一些邻居平时是"深仇大恨”,多年不相往来,不知在哪一年的大年初一早上这个关键时点上是哪一方主动向对方拜年,结果是“一拜泯恩仇”,从此和好如初。

以前有不少单位常在春节之际举行团拜。新冠疫情之后团拜形式多以书面形式在单位网站或公众号上以党政主要领导的名义向全体职工致“新春贺辞”。不仅学校、公司如此,各地的不少乡、县、市、三级政府和所属党政机关也是如此。这样的拜年,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二者兼之。

每年的春节前夕,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要通过走基层向当地人民并通过媒体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全体华人拜年。与此同时,还要举行各种高规格的国家层面的团拜会。在团拜会上,国家领导人要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一年来的伟大成就,提出新的一年的施政目标和纲领,祈福伟大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这样的拜年有明显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强势引领全国人民通过拜年年俗活动过一个幸福满满的新春佳节。

 1

作者简介:刘敦楼,中学教师,业余爱好喜欢动动笔,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教师报、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公开发表时评、随笔及散文300多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