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去年写封信
作者:以东
去年你好!
想着要给你写信,是你还跟我们相陪相伴的最后几天。那天,我从粤东深圳赶回桂西百色,参加一个在百色现代高中举行的迎接新年的文化活动。坐在飞驰的动车上,风卷白云,落叶飘零,看得见的村庄看不见的时光,心想今年将去,又一个今年就要到来,“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空荡、失落,感激、希望,各种意念,轮番萦绕,心中就滋生着要提笔给你写封信的冲动,只因一些琐事给耽误了,很对不起你。搁到今天才能敲起键盘,以至于当时还是今年的你,现在已经成为“前今年”,多了一层缥缈和清冷,成为远去的“去年”了。
去年,你就像一位守时惜时、公正严谨、温暖豁达的时光守护人,在每一个生活路口,你都分派给我一份份时令礼物。每一份礼物犹如小时候我家村旁的那一树木棉花,妖娆在枝头,燃烧在心里。岁月的符号,生活的馈赠,春雨细绵,秋风优雅,该来的你都给我带来了。
去年,你给我的卡包增添了几位新成员。当组织部的那一纸退休通知书下达时,你给我送来了退休证。四十年零两个月的岗位经历,风雨阳光,鸡毛蒜皮,一点都不厚重,方正一小本,褐红色封面,里面隐约收藏有那一点当老师时批改作业用的红墨水,还有当了十多年秘书不曾离身的红印泥。几位热心的兄弟姐妹拿着这一小本到酒店做文章,硬是把这么个小事搞得很有仪式感,席间每人自选一曲,对酒当歌,倾情清唱。《你是我的眼》《一生何求》《芦花》《祝福》,还有好多,一首接一首。那晚,岁月的温馨,情谊的真切,填满了那宽大堂皇的包厢。
我的那张社保卡不再躺平睡觉,也要到银行激活了。虽然办理这个手续要带上好多证件,除了身份证还要房产证;要走好多程序,除了签好多次名,还要看防诈骗录像,签防诈骗合同。幸好生活的历练给我有了足够的耐心。闹腾了一个上午,当卡里真的出现一串数字,工作人员说您的养老金到账了,我当即在手机银行按设定的最低限额转出了一笔。一声叮咚,准确有效。
去年,你还给我送来了颐年卡。颐年卡是深圳市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提高长者幸福感、获得感,建立精准化服务,给居住在深圳市60岁以上长者送上的最全面、最温暖、最智慧的服务卡、爱心卡。晚饭后,我女婿用十来分钟时间,在网上进行银行网点信息采集。过了近一个月,就等来了银行的信息,告知我的颐年卡已经制作好。我带上身份证到营业网点,三个年轻人在三个窗口轮流为我服务,不到半小时,顺利办理了相关业务。颐年卡到手,我当即持卡前往市民中心,体验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的全过程。那个方便,真的让人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中国梦很大,有时也很小。坐车不用钱,这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小小的梦想吧。
去年,你历尽反复,最终给我送来了那本港澳通行证。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这当然不只是伟人的宏大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内地中国人心中灼烁的梦想。为了不盲游瞎逛,确定出境的前一天,我到图书馆翻了一些书,恶补了不少香港澳门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其他人文常识。《深圳传》给我的帮助最大,只可惜看了上午,下午再去时书架上已没有了它的踪迹。不知哪君着人先鞭、先下手为强了,我到前台求助也无济于事。好在那里存有不少介绍港澳的书籍,我捡了一本《香港方物志》,在那里用功了一个下午。当然,任何一本书的描摹,在香港的繁华街头和绝美景色面前,都是苍白乏力的。我跟随旅行团的匆忙脚步,从早到晚,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地赶。虽然觉得很赶,但也觉得就应该这么赶,这么赶才是那个地方的节奏和风采。这一方天地就是这样,在不停地追赶中出现了像李嘉诚、包玉刚那样的商业天才、财富大亨。我曾读过李嘉诚的传记,他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如雷贯耳,过目不忘。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海上之王”的包玉刚也是追赶时间、创造神话的船王,他的许多励志故事,已经演绎成年轻人新的创业故事,转变成流动的金钱,累积成源源不断的财富。就是这些人,这种精神,把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为世人称叹的世界大都市。导游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掌故时,自豪和崇奉的光芒放荡在他们的脸上,毫无保留。回来我把我的点滴感受诉之文字,写成了散文《走过那一片天》,把“赶”当作了那篇文章的红线,把追求美好生活的明快韵律跟到过或者没到过的朋友们分享。走过那片天,只需要一天。由之,那一天也成了我特别的去年的年度记忆。
读书和写作是很艰苦又很愉快的事情。去年,你继续引领我在那一片海域里迎风击浪,扬楫奋发。有人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位作家,你必须做两件高于一切的事: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作。去年,我人到哪里,就把文字带到哪里。我以平均每个月不少于两篇散文的写作速度,踉踉跄跄地行进在自己设定的轨道上。《老人与海》中那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孤独老渔夫,用他的不肯认输、充满着奋斗的精神,历尽艰辛,钓上大鱼,杀死大鱼,最后拖回了他的战利品:一副鱼骨头。我呢,虽然没有成为作家,但在去年10月份,也收到了自己的战利品:那是新出版的、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我给她起了个《诗意烟火》的书名,装帧素雅,墨香芬芳。
读书是高贵的。我读了沈从文的散文精选《懂得的就值得》,这书字里行间给我的精神就是一份独特的自由和愉悦,我从中也获得了人生的种种启迪和颖悟。虽然也有捉得住蝉,捉不住蝉声的遗憾,但读了,感受了,总觉得是有收获的。简媜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出生在大陆,20世纪40年代中期阴差阳错去了台湾,经历时局动荡和世事变迁,她有独特的禀赋,细腻的文笔,对平凡的花草树木,世俗的人间烟火,都能组装文字,成文成章,表达自己的情怀和奇想,从高中开始,渐露锋芒,获奖无数。她的创作多元奇变,路数自成一径。散文集《陪我 散步吧》,浮云陪伴,四季催赶,琐碎又一波三折,崎岖而一马平川。我最入迷的是那篇《英雄与魔术师--李惠绵与简媜相对论》,篇幅较长,分几则来写。那是灵魂的交融,心灵的对话。两人都是学界高人,姐妹相称,以文为桥,真情倾诉,奇谈妙论,生活哲理,充斥全篇。读着它,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远行。我好久没有从头到尾,这么认真动情地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读完一本书了。《文学为什么有力量》是外国人写的,我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完全是因为这个“有力量”的题目。这本书不厚,我用两天就读完了。它的论述方式比较特别,先讲什么是文学,文学为什么没有力量,然后再着力论述文学为什么有力量。我虽也翻完,但似懂非懂,还是不得要领。我总觉得,文学不能创造一座城,一座城也不会因为文学而存在,但是,一座城如果没有文学,那它只会是一片水泥林,一个空壳,它是没有灵魂的。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力量。
去年,说了这么多,我还有一件事要向你汇报。我是过惯了有人安排或者我安排别人的日子。上半年我还在上班,哪天是坐哪天是站,到单位就有人打理。退休一个人在家,我就自己做自己的皇帝,虽没有人上朝奏折,我也把一天起床后的吃喝拉撒、阅读写作都作个安排,不许缺勤,不许提前退朝,自己统治好自己,日子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只是先期到深圳带孙的妻子发出了求援信息,说外孙已经能走会跑,活泼好动,自己一个人管有点力不从心了。女儿买了车票,几个小时的车程,我就摇身一变,加入了“孙管干部”的行列。自此,小孩的作息时间,就成了我们的上下班时间。爱心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还有小区内的儿童乐园,甚至是在拥挤的地铁上,在人来人往的菜市里,都会出现我们祖孙三人逗逗闹闹的别样风景。外孙开始并不怎么黏我,我为了取悦他,不惜使出自己仅有的最简单的一点乐器技能,那就是小时候当放牛娃时在山上学来的吹口琴。当悠扬、纯净的口琴声在阳台响起,小乖乖就会跑过来,仰着稚嫩的脸庞,闪烁着明亮的眼眸,睫毛如蝴蝶翅膀般扑闪。他先是出神地听,后来就会跟着音乐的旋律摆手扭腰,忸怩作态,天真纯真。到了特别兴奋时,他就会用双手在胸前快速转圈,勇气十足地在我的面前低下前身,做奔跑状,充满着童趣和快乐。
去年,平凡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年份。你已经渐行渐远,化为记忆,不再回来。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我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感激,也只能写上这一纸浅墨。
2024年,你在哪里?海天在望,不尽依迟。
敬你爱你的朋友
2025年1月8日
作者简介:以东,本名梁耀鲜,男,壮族,广西田东人。长期在田东县工作,曾在多个部门担任主要领导。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写给小城》《诗意烟火》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