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人以“群”分

郭松2024-12-29 16:00:46

人以“群”分

 

作者:郭松

 

自从有了微信,各种各样的“群”就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如工作群、同学群、战友群、朋友群、生活群、亲友群、爱好群等,不一而足。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圈子;建一个群或进一个群,就拉了一个圈子或进了一个圈子;人们加入一个群,思想、行为、工作、生活等,都难免会受这个群的影响。

有的群对人是有帮助的,比如,我还没退休时的工作群,主要是信息共享、任务分配、进度跟踪、问题解决、经验交流等,一些不涉密的会议、活动,具体安排都发在群里,既方便又高效。又比如,我家所在小区的生活群,哪里路坏了,哪里积水了,哪家灯不亮了,哪家车乱停了等,在群里一反映,大多有人来解决。

不能不说微信群方便、快捷,比如,对工作要求留痕来说,微信群就是量身定做的,上传照片、递交报表、意见反馈等,涵盖的应有尽有。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上,微信群真的是大显身手。试想,如果一下子没有了微信群,光一个普通的电话通知,就需要专人一个个打,费时又费力。

但群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各种信息不管你看不看,都有个小红点提醒,等待你去浏览。有的群好进不好出,除非你不招人待见,群主把你踢出来;如果自己悄然退群,只怕面子上过不去;如果群里的人大多合不来,那就只有选择“潜水”了。有人拉你进群时也不提前打个招呼,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进了新群,况且好多人还很陌生。也许,是别人高看你一眼;诚然,群里的人员比较复杂,人数有多有少,上百人的有之,几十人的有之,但最少得三个人吧,看来“三五成群”还真有说道。

好多群对人是没有帮助的,更多像是“同声群”、“合流群”、“鼓掌群”、“叫好群”、“吹捧群”、“赞美群”;有的人在群里感觉特好,只要点开群,听到的都是爱听的话,不仅找到了存在感,自尊心也得到极大满足。

有的人爱写东西,只是水平有限,写了多年也没见发表;而微信群,让他如鱼得水,发在群里的东西,都有人点赞;微信群让他找到了兴奋感、找到了成就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有的人当过领导,能力一般、口碑一般,但只要在群里说几句话,或转发一段文字,很快就会引来点赞一片;有的竖“大拇指”,有的送“红花”,有的敬“咖啡”,还有“高屋建瓴”“远见卓识”之类的溢美之词。

我退休后退了好多群,远离了不喜欢的群友,屏蔽了不喜欢的声音,使自己处在一种交友“做减法”、学习“做加法”的状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时觉得我所在的“夜郎”,比秦汉的地盘还大。

《荀子》云:“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一个人能走多远,不仅在于志向多远大,毅力多坚韧,更在于你与谁同行。与智者同行,与高人同行,你就充满智慧。如果你的身边,没有个子比你高的人,没有能力比你强的人,你就不会有进步的想法。

要想活得像样,就得和见识广的人在一个群,和经历多的人在一个群,和比自己强的人在一个群,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个群、和品学兼优的人在一个群;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如果觉得找不到或进不了这样的群,你可以先从现有的群里找到这样的人。

社会生活大都这样,只要新鲜事一出来,人们就会一哄而上。开始的时候,大家玩微信群,都很踊跃,有时近乎疯狂,动不动就拉个群,见了群就往里钻。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有的群对人有帮助,有的群对人并没有帮助;参加的群过多,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浪费感情。有个别“是非群”,进去会有烦恼。于是,就有人退群,即便没有退群,也很少说话,甚至干脆不说话。随着说话的人越来越少,退群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有的群就名存实亡了。

原来我被拉进一二十个群,后来发现,不少群所聊话题,和我并不在一个频道。这样,我也退群,别人再拉我进新群,便严加筛选,宁缺毋滥。

我是这样想的,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来了,有的鸟平常就喜欢啄这个一口、蹬那个一脚,人们见之唯恐躲避不及。入这样的群,岂不自惹麻烦。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

牌子太大的群,不参加;什么名人群、什么名家群……自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硬要戴那些沉重的帽子,会感到脖子都直不起来。

爱吹牛的群,不参加;有的人建个群,无非是王婆卖瓜,今天应邀当了个什么嘉宾,明天又得了个某老板冠名的什么奖。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非要一一往台面上摆,自己倒是春风得意,却不管别人是什么感受。

负能量的群,不参加;有的人爱传递一些负面东西,往群里“倒垃圾”,本来好好的心情,一看到这些负面的东西,好心情顿时被破坏殆尽,一天都快乐不起来。

无所事事的群,不参加;有的群建起来,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整天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议论一些婆婆妈妈的事,长期泡在这样的群里,不庸俗的人也会变得庸俗。

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微信群由火热渐入常态,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太热,太冷,都不正常;常温,常态,才常在。时间是一把筛子,筛掉的都是该筛掉的,留下的都是该留下的;微信群,也得过这把筛子。

茫茫人海中,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从“有聊”到“尬聊”最后到“无聊”,那么,只好你走你的道,我过我的桥。有了时光的发酵,机缘到来之时,彼此或许又从“无聊”到“有聊”。毕竟,只要情意在,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1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现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