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碗擀面

郭伟2024-12-27 11:09:16

一碗擀面

 

作者:郭伟

 

一个多月前包抄手,短于肉馅,而留下十余张直径为七八厘米的圆面片。装食品袋里,置冰箱冷藏室。多不多,少不少的。一家人吃,嫌少;一个人吃,足矣。煮面片吃,偏少;作成凉面下饭,也是一盘菜。

“粒粒皆辛苦”,平时想不起来。中午洗碗,忽见家属把那包足有二两多的面皮,投到吊挂在洗碗池旁的小垃圾桶中,食品袋包装尚完好如初。我见其既未黏结,又未变色生毛,便拾起来,放回冰箱。

晚饭后洗碗时,她又将其投进了小垃圾桶中,我再拾起来,悄悄放进冰箱一角。第二天,孙子上学去了,家属因事外出。中午,我便将其取出来,切成细丝,稍加拉长,放进开水锅里,再摘些芹菜嫩叶,放进锅里,一并煮熟,劳在碗里,加之姜蒜油盐,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条就作成了,实在好吃。这不就是小时,半年难再,梦寐难求的妈妈手擀面吗?

当然可以在锅底用少许油,炕烫面皮,也可以做成酸辣凉面……珍惜食材是一个方面,检验一个人的想像力,是另一方面的问题。

同一食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厨师,有不同的烹调风格和方法。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人群,也便有不同的口味需求。“千年一台流水席”,同一美味,有些人爱吃,有些人不爱吃,有些人不可吃,有些人不敢吃,因人而异。这便是巧妇难炊,众口难调的根本原因。

因材施教,不弃一孺;因材而烹,厨无遗材;因地植种,不弃寸土。厨房可以因材烹调,地也是如此。善待一寸土地,它便回报人类一撮粮食。赵母儿是位农民,她真能把庄稼做成一朵花。她还赶上季节,在那些三尖八角的边角之地下种,绿豆黄豆,玉米高粱,青菜芝麻,乃至几根葱蒜苗,折耳根、蘅香子,及到用时不或缺。有个裁缝表叔的生意可好了,在国家困难时期,一个村三四千人的衣服都在他那里缝缝补补。他还有一项特别技能,不论蚕丝棉纱,不论方园三角,不论花形花色,不论材质厚薄,将其缝纫成片,再加精心裁剪,巧妙缝合,这些边角零碎布头摇身一抖,蜕变而成一件百结鹑衣,如艺术品一般,成本很小而深得小女孩的欢心。

在实践中,因才而用,量材而用,大有范例。大国工匠常常出自平凡巧手。才分大小,技有多面;不论妍媸,用则为才;治大国如烹小鲜,用人的最高境界,乃野无遗“闲”。

 

2024.9.18

 

郭伟,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