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走在韶山的小路上

谈明岗2024-12-17 00:02:01

走在韶山的小路上

 

作者:谈明岗

 

初冬时节,我们走在韶山的小路上。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伟人故里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欣喜新奇之感油然而生。那栋静卧在山坳里的温馨农舍,就是毛泽东诞生的圣地,于是感到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在同一个季节的同一个早晨,沐浴同一场小雨,千千万万素昧平生的人们,在韶山与我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不可再生,过了今日,今生便再不相见。很难说这是巧合还是缘分。

毛泽东故居是韶山旅游的第一打卡地。虽然我们起了个大早就往那里赶,谁知还有比我们更早的游客。上午预约人数已达到上限,我们是通过老年绿色通道进去的。在雨中,参观故居的人们排起长队,前面看不见队伍的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为了减速缓冲,节制人流,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景区在故居西侧的一片杂树林里,用不锈钢栏杆围成几十道蜿蜒回环的廊栏通道,一头连接入口门闸,一头通向故居院落,分批放行。人流在廊栏间转来转去,走走停停,一寸一寸地往前蹭。隔一段,都会有电子显示屏提示你,这个点位距进院入屋大概还有多长时间。

雨一直在下。人挨着人,伞挨着伞,有时别人雨伞上的水会滴到你的衣裳,你雨伞上的水也会淋湿别人衣裳,但在这神圣的地方和特殊的场合,人们都能互相体谅包容。时间虽然过得很慢,但能在诞生毛泽东的山水间多待一阵,多看一眼,何其欣慰!

大概过了三个小时,我们走完了那九曲回肠的不锈钢廊栏。绕过故居西厢房山墙根,来到故居院落,平生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那留下他无数足迹的院落,有过他走出走进身影的房门屋舍……

毛泽东故居名叫“上屋场”,坐落在韶山韶河南岸茂林修竹的小山冲。这栋古朴无华的农舍,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呈“凹”字型,是一栋当地人俗称“一担柴”式的南方常见的普通农家住房。整栋房子占地面积566.39㎡,大小房屋20间。故居前面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过泳的池塘,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他杂树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和晒谷场。

早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半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5间半茅草屋是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东边的5间半茅草房,1888年,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文氏从一个叫东茅塘的地方迁到这里居住。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到韶山冲后,务农兼做一些猪、米之类的小本生意。攒积了些钱财后,购置田地,并于1917年开始对这栋土砖茅草房进行了改扩建,1918年建成,贫穷的家境逐步得到改变。

1910年秋,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毛泽东,为寻求真理,离家外出求学,最终走上了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道路。1929年,毛泽东故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破坏,解放后经当地人民政府的多次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1961年4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党中央批准将“旧居”改称为“故居”;1983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故居门楣匾额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

故居中复原陈列了毛泽东、毛泽东父母、毛泽民、毛泽覃的卧室以及横堂屋、厨房等其它房间。在这些房间里陈列了大量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文物有:毛泽东卧室中的床、柜、折衣凳、方桌和木竹凳;毛泽东父母卧室中的床、柜、折衣凳、书桌和长睡椅;厨房里的水缸、碗柜;农具室的石磨、水车、大水耙;碓屋的米碓、风车等。毛泽东故居为全国首批四A级景点之一。

故居的堂屋是两家举办婚宴、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地方。在木制的神龛上供放着祖宗牌位,甚至以前还供奉过观音菩萨。毛泽东小时候曾跟随母亲在这里烧过香,拜过佛。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踏进故居的堂屋,曾指着神龛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这里是我每月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堂屋左边是厨房。靠墙的一口炉灶是在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当地老人们的回忆复制的。还有一个火煻,是南方农家冬天用来架柴烧火取暖的地方。上面有个从房梁上吊下来的挂钩,当地人俗称“炉煻钩”,是用来挂壶烧水的,这和过去我们武都林区人家的“吊锅子”没有什么两样。1921年春,毛泽东回到韶山,当时他父母已经去世。在母亲生日的这天晚上,他和弟弟、弟媳及堂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讲述着家里几年来遭受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这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我们不要舍不得这个家,我们要离开这个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事。在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和他革命行动的感召下,全家人前赴后继地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有6位亲人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故居横屋,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父老乡亲,以打牌为掩护,召开小型会议,宣讲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又在这里召开调查会,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

1927年2月,毛泽东开始了与故乡长达32年的阔别。他告别故土的时候,送行的乡亲们问他啥时候回来。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说过这些话,又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漫长岁月,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再度来到故里,时光已经过去了整整32年了!百感交集的毛泽东写下那首荡气回肠的《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父母的卧室,是毛泽东诞生处,墙上挂着毛泽东父母的遗照。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这位精明、勤劳的农民,于1920年患急性伤寒病去世,年仅50岁。母亲文素勤,生于1867年,在娘家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父母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毛泽东影响非常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老人家的病要是现在就可以治了。”

毛泽东的卧室,除了床、柜、桌、凳等物件外,墙上还挂着一个他和母亲及两个弟弟合影的像框,那是1919年母亲去世前他们在长沙照的。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故居,看到了这张熟悉而陌生的照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地道的韶山话说:“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拱出来的?”房间里还有一盏毛泽东用过的桐油灯,它见证了毛泽东的少年读书时光。

毛泽东13岁到15岁,辍学务农,他白天劳动,晚上帮父亲记帐,夜深人静时便如饥似渴地读书。在阅读中,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表赞同,燃起了复学的愿望,这才有了走出乡关外出求学的经历。

卧室上面有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时,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革命斗争中,他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播下了韶山革命的火种。1925年6月,在这个小阁楼上,毛泽东主持了这几位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并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福轩担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都为革命英勇献身。

放着毛泽东和家人当年用过的水车、石磨等原物的农具房,放着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的碓屋,还有空空的谷仓和牛栏,都一一诉说着这家主人经历过的农耕岁月。

故居的后门右侧,是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9岁。

紧靠侧门的最后一个房间是毛泽东大弟弟毛泽民的卧室。毛泽民生于1896年,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毛泽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伟人成长的摇篮,也是从祖辈、父辈到毛泽东一辈发奋努力、奋斗牺牲的见证……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谋划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战略,他把对亲人的爱、对故乡的爱和对祖国、人民的爱融为一体。

从故居出来,回望这栋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农舍,它的主人已经离我们远去。毛泽东的六位亲人英勇地牺牲了,他老人家也于48年前就与世长辞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伤笼罩在我们的心头。我们从后门回到前院,在争先恐后拍照留念的人群中,瞅准间隙,每个人都抢拍了一张和心中的圣地同框的照片,之后还拍了一张六人合影。这时再看从西厢房山墙根绕过来参观故居的人流,依然是络绎不绝,像流水线一样,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

姐夫对我说,机会难得,咱们去毛泽东父母的墓地去看看吧,姐夫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愿,其实大家都想去。我们绕到水塘对面的山脚下,按导游指示牌的提示,很快就找到了去毛泽东父母墓地的路径。墓地离故居不算太远,就在故居斜对面一座叫象鼻山的小山上。

虽然刚下过雨,但上山的路并不泥泞,陡处全部是石条铺就的石阶路,稍平缓的地方则是硬化得很好的林间小道。我们缓缓地向山上行进,清风徐来,但吹面不寒。

走到山梁垭口的一段平路上,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在路边卖花,花袋里装着一大捆以黄白色菊花为主的鲜花,每三四枝扎成一小束。当我问她毛泽东父母墓地还有多远的时候,她说不远了,转过前面那个小山包就到了。她一看就知道我们是去拜墓的,让我们每人带束花。当问到多少钱一束的,她说随便给吧,我给了她20元,每人拿了一束。真的不远,转过那个小山包,在一处叫做土地冲南竹坨的青松翠竹间,看到了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坟墓座西北,朝东南,外观和这座山上大多数坟墓一样,在坟墓的外缘,从后到前砌有半圈一米来高略呈心字型的护墙,后面闭合,前面开放,被护墙围护的坟丘微微隆起。坟后护墙的正中是墓碑,碑文正中大字刻的是毛泽东父母的尊称及姓名、姓氏,左边落款小字刻的是立碑人毛泽东三弟兄的名字。

墓地左右两侧竖立两块汉白玉石,上刻毛泽东撰写的《祭母文》和两联《祭母灵联》。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真情流露、沉郁感人的四言诗体《祭母文》,以真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撼人心魄。这首四言长诗是毛泽东一生中创作的最长的一首诗。两联祭母灵联追思怀远,表达了毛主席对母亲过早去世的惋惜和自己未尽孝道的悔恨,触景伤情,寄托了对母亲的的深沉怀念。一代伟人既有救国救民的鸿鹄之志,又有事亲奉孝的传统美德。祭文和灵联堪称艺术杰作,原作手稿是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宇居在白色恐怖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

据碑刻墓地说明介绍,毛泽东父母原墓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土坟,也正因为如此,才免遭反动派的挖掘。1959年6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进自己老家门前,先爬上象鼻山。他拿起一把松枝,放在坟上,肃穆地鞠了三躬,说:“前人辛苦,后人享福”。有人问这坟要不要修葺一下,他说:“不要了,只要把洞补起来就行了。”这墓果真也就只是稍加修补。直到1978年12月,当地政府才按本地风俗,对墓进行了整修。1989年8月,又由韶山管理局再次修缮。虽经几次修缮,毛泽东父母的坟墓依然保持了简朴的风貌。

墓台前缘低矮的护栏上,竖放着好多拜墓的游人敬献的花束。我们上前献花后,肃立默哀,向坟墓深深地鞠了三躬。把心中最真诚的敬意献给长眠在这里的两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农民夫妇,是他们养育了一个救劳苦大众出苦海、领导人民创建了新中国的伟大儿子,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恩情同样比天高,比海深!

从毛泽东父母墓地下山,我们接着参观了南岸私塾旧址、毛氏宗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广场等几处景点。

南岸私塾旧址,就在故居不远处的水塘边。毛泽东八岁开始,曾在这里接受过两年私塾的启蒙教育,受教于邹春培先生,先学《百家姓》、《三字经》,后学《论语》、《诗经》、《孟子》等儒家经典。此后,他又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处读过四年的私塾。他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但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不过他在这里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毛宇居、邹春培、李漱清等多位老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毛泽东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韶山毛氏宗祠旧址,位于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座东南,朝西北,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韶山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作为韶山毛家总祠堂,它不仅承载了毛氏迁韶370多年的历史和敬宗、收族、敦伦的功能,还见证了毛泽东家族的历史与革命活动。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戏。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这里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享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1921年秋,韶山冲进步知识分子毛麓钟、毛简臣曾在此创建毛氏族校。1925年初春至仲秋,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利用族校课堂开办农民夜校,这是韶山办得最早的农民夜校。杨开慧是该夜校的负责人,并在夜校讲过课。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韶山支部在此办过图书馆。解放初期此处曾是中共湘潭县韶山区委、区公所和韶山区文化馆所在地。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牌匾刻着邓小平手书金色大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管辖范围除了前面我们参观过的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父母墓、南岸私塾、毛氏宗祠等旧址建筑群外,还包括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即遗物馆)。

生平展区序厅毛泽东汉白玉座像(雕塑)是著名雕塑家刘林创作的,表现了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前后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领袖的光辉形象。雕塑背景《东方红》油画由著名画家李如创作,表达的是毛泽东的光辉业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的主题。顶部的天花云石五星灯寓意着大救星和群星向太阳。左右两侧前墙镌刻有毛泽东手书《七律·到韶山》和《七律·长征》诗两首。大厅两边的照片,左边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右边是1959年毛泽东在接见亚非拉各国青年朋友时的合影,这是两张被人们称作能听得见笑声的照片。

生平展区常设《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专题展,共有8个展室,反映了毛泽东从少年和青年学生时代起到1976年逝世为止的生活与斗争业绩。共展出文物和资料500余件、历史照片近200幅、雕塑6尊、模型5个、场景复原6处、图表37个、油画国画10幅。其中有毛泽东少年时代睡过的床,读过的《诗经》、《论语》,反映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的《贺尔康日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员刘绍云听毛泽东演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笔记和1941年刻印的记载有毛泽东诞生年月和“闳中肆外,国尔忘家”评语的《韶山毛氏族谱》等珍品,形象地展示毛泽东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央苏区、长征途中挽救革命、主持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缔造人民共和国、主持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的一生。

专题展区包括《毛泽东同志遗物展》、《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家庭》、《韶山风物耐人思》、《国际友人在韶山》等4个专题陈列室。该馆收藏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韶山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物、资料、照片1万多件,一级品400多件。

专题展序厅内依次陈列了韶山毛泽东故居、上海一大会址、黄洋界、遵义会议旧址,延安、天安门等六大革命纪念地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序厅中央,展示了一座韶山山水模型,将韶山210平方公里的山川浓缩其中。

出序厅从东边上楼,有三个院落呈品字形排列,在中庭的对角,各有2个小院,南院是一处台地,与下栋参差错落,这儿光线较暗,为纪念馆内两处藏宝之地:毛泽东遗物展和中南海故居。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中南海保存的6400件毛泽东遗物移交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如果说以图文介绍为主的生平展向人们展示了书里和电影里的毛泽东,那么遗物馆里的6000多件实物,则以另一种方式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每一件遗物都能叩动我们的心弦。半截铅笔头,磨损的球拍,写书法的底稿,没开封的白酒等遗物,折射了毛泽东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宋庆龄送毛泽东的鸭绒枕头,周总理送的老花镜,郭沫若送的小手表等实物,则使得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情趣与交际,变得鲜活而丰满。众多遗物涵盖毛泽东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蕴含着一代伟人生动感人的人生故事,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风范。

北院的过厅上,静卧着一灰色吉姆车,是毛泽东1959年6月回韶山的座车,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东边院内是纪念馆最幽深处,有两个展厅:韶山风物耐人思和国际友人在韶山。其中陈列了中外著名人士访问韶山的照片、题词和赠送的礼品原物。在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会见英国首相艾德礼时穿的补丁裤,看到为了节俭与便利而使用的衬衫假领子。这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才能见到的元首的节俭与自律。

从最后一次离开家乡,一直到逝世,几十年间,毛泽东一共回到韶山两次。纪念馆里展示的他为家乡所做的事情,不过是用自己的稿费给亲友一些救济,或者请故旧吃顿饭而已,但老家的人民至今怀念他。

离开韶山的时候,我们来到位于韶山核心景区中心庄严肃穆的毛泽东广场,这里是人民群众表达对毛泽东崇敬、追思、纪念的主要场所,其纪念性大于休闲性。矗立在广场主轴线上的毛泽东铜像,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重点献礼工程。毛泽东铜像创作设计出自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之手,创作灵感来源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铜像由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背衬韶峰,面朝故居,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

一批一批游客上前向毛泽东铜像鞠躬致敬,我们也同他们一样,步上台阶,肃立在铜像前,瞻仰老人家慈祥的面容,再向他深深鞠躬道别。有着50多年党龄、军人出身的姐夫更是长跪不起,在红毯上向毛泽东深情地叩头跪拜。

不知是巧合还是缘分到了,在这特殊场合,我竟和两个特别的人物不期而遇。当我围绕铜像从各个角度拍了一组照片和视频后,正要走下献花平台的时候,忽然,有一群人簇拥着两个人上前敬献花篮,这两个人身着灰色中山装,气宇轩昂,觉得好眼熟。人群中有人说是扮演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两个特型演员,我这才恍然大悟。他们和普通游客一样,恭恭敬敬地亲手抬着花篮,摆放在铜像前,再行鞠躬礼。完了后,两人在平台上绕铜像缓步前行,边走边瞻仰铜像,这期间就和我相遇了。当扮过毛泽东的那个特型演员和我四目相对时,他对我微笑了,我也对他笑了,当我激动地向他伸出手的瞬间,他也向我伸出了手,两只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机会难得,我赶忙打开手机相机,随便求了一位游客为我们拍了一张两人握手的合影照。尽管他不是真的毛泽东,尽管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但就凭他酷似毛泽东的外型特征,就凭他平易待人的态度,就凭他那一身整洁的灰布中山装上透露出来的浩然正气,我还是想通过他传递我对老人家的敬仰与怀念!

要离开韶山了,我忽然想起那首唱了几十年的老歌《浏阳河》,想必浏阳河一定在韶山,反正离返程高铁开车的时间还早,来都来了,何不抽空看看这条有名的河流呢!我们已经打到出租车了,告诉司机去浏阳河,司机一愣,说浏阳河没在韶山,在湘潭长沙那边,还有几十公里的路呢!我说那歌里不是唱着浏阳河边“出了个毛泽东,天下把名扬”吗,司机笑着说,韶山属于湘潭管辖,毛泽东不但是韶山出的伟人,也是湘潭出的伟人,更是中国和世界出的伟人!我们一想,司机说的何其正确啊!我们的孤陋寡闻在韶山又闹了一个笑话。

在返程的高铁上,我们再一次凝望韶山这片热土,心里思索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毛泽东逝世48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北京纪念堂瞻仰他的遗容,在韶山寻访他的故里,在毛泽东纪念馆回顾他光辉的一生,在毛泽东广场瞻仰他的铜像?思考的结果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一生,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中度过的。1976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在会见结束时,尼克松好奇地向毛主席问道:“主席,您有什么特长呢?”毛主席笑着回答道:“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特长!”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最主要的缔造者,他忠实实践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心里只装着人民,因此人民心里也装着他,衷心地拥护他,爱戴他,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走在韶山的小路上,心里是如此地流连忘返!我期盼着有生之年能再一次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