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之喀什风情
作者:郭松
今年九月中下旬,半个多月的新疆之行,是累乏与惊喜交织的,长途疲惫的久坐等待,只为多看几眼新疆的美。
新疆的美,大气中透着灵动。延绵千里的天山,巍峨耸立,覆盖其上的雪,化为清泉,孕育南北疆的人。沉淀千万年的赛里木湖,默然不语,蓝若美玉。
新疆的美,苍茫中透着寂静。胡杨,树叶掉了,树枝不折,树枝折了,树干不倒,树干倒了,树根不朽,令人钦佩;塔克拉玛干沙漠,“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苍凉,让人肃敬。
新疆的美,厚重中透着清新。宁静祥和的禾木村,山水树石草,无一处不贴切。奇幻绚丽的喀什,独具西域风情,像穿越时光“一千零一夜”的梦。
游新疆,并不像常人说的“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自然风景与民族风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衬托才是一个完整的新疆。在北疆阿尔泰山深处,不仅有喀纳斯那样的人间仙境,还有人居住在那样的仙境之中,禾木村是蒙古族的一个支系——图瓦人居住的地方。
图瓦人属蒙古族的阿尔泰语系,有的信仰藏传佛教,有的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有驯养牛羊的传统,有建造木屋的技艺,有自己的歌舞、绘画和雕刻等。最能感受到哈萨克风情的,是伊犁融化的雪水,从山巅淙淙流下,滋养牧场的青绿,牧民赶着羊群归来时,夕阳洒在毡房上,交相辉映。
而在南疆,沙漠里以捕鱼为生的罗布人,塔里木盆地阿瓦提的刀郎人,喀什、莎车、和田的维吾尔人,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起组成了独特的南疆风情。
南疆有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河流绵延、沿岸生长的胡杨林,有不逊于美国“羚羊谷”的红色峡谷——天山神秘大峡谷,有称为“万山之祖”“生命禁地”“神话原乡”的昆仑山。
叶尔羌河、克孜河、吐曼河,孕育了沙漠绿洲中如沙枣花般绽放两千多年的喀什古城,河水漫漫而过,碧草悠悠,黄沙土砌成的城墙,沧桑中现雄壮。
随着比肩接踵的游人而来,古城东门入城仪式开始,一对古长号在城头,号角吹响,声彻云霄,历史人物西域都护班超、清宫神秘后妃容妃(香妃)——跃然城前,甜甜的歌声里,婉妍盛装的古丽舞步翩然而起,传统乐舞迎宾与现代演艺相融,飘香的瓜果上盘流转,迎来游客蜂拥而至。
观罢歌舞,心急地穿过门楼。往里走,“喀德米阿塔米拉斯烤包子”店,店内座无虚席,门前买包子的人排着队,不时有人踮起脚尖,勾着脖子往前挤一挤,怕等了半晌的烤包子卖空了。
左手一条道,起首是誉为“泥巴艺术”的“花盆巴扎”,上釉的有纯一色的绿、纯一色的橙,也有不上釉的纯黏土烧制的纹饰不一、大小各异的纯手工土陶。形状千奇百态,做工各尽其能,一个个赋予艺人灵魂的土陶,一排排透着韵味的纯手工工艺品,摆成一座造型夺目的艺术墙,承载着土陶艺人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技艺。
继续走,炭火猩红处铁锤交架,“叮当”作响,火星飞迸,听到那些铁器清脆的撞击声,就能看见“马踏铁骑铺”的招牌,一个汗水浸透白布开肩,三十多岁的小伙,脸色黝黑,甩开膀子在打铁,发灰的开肩看起来很旧,把他凹凸的腱子肉衬得更强劲,旁边的一位花甲老人在催火,传统制铁艺术在铁匠的手里,经锻铁、撞锤、打铁、淬火、磨光的工序,造出一件件铁器用具,驴马的蹄铁、骡驹的蹶子、驼铃等。
“铁器巴扎”上,坎土曼、铁链、铁锅、铁勺等各式各样的工具,每一把从废铁中选材,扔进铁炉烧红、打制,再烧红、再打制,反复锤炼而成;也能看到紫铜、丝铜精巧而成的小到手镯、首饰,大到壶、盘等用品。
走过“木器巴扎”,落步“杨宁木雕店”,木器花样繁多,品类决眦入目。一件件在原木上经锯、砍、磨、凿等工艺而成的艺术品,以枝蔓、花、蕾、果实等绽放着智慧。驻足“老胡杨手工木器”铺子前,看艺人拿着一块普通的木头,每一刀刻下去,饱含着他的匠心独运,每一道工序里头,都滴进他怀揣期盼的汗珠,经过雕刻、上色、绘制的工序,一块块木头,经他的手,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木器。一个木制砧板或一个木勺,仿佛是用今人的手去触碰古人的指一般,千年已过,尚有余温。
“你好,看看花帽,会有你喜欢的,喜欢的可以便宜拿走”,花帽巴扎上的一家民族特色花帽店里,一位饱含热忱的维吾尔族大爷礼貌的一句问候,听来言语里没有溢美之词,却道出了自家店里花帽的美。顺着老人所指,花帽架上,颜色、款式各种各样,男女老少的都有,有便宜到让你不敢相信的,也有价格贵到让你惊愕不堪的。纯手工货,用料不同,价格就悬殊。
走近一家纯手工制作乐器店,门前见一位小伙,长着俊朗的脸,身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服饰,交叉着双腿,长袍掩膝,坐在门前的小杌子上弹着热瓦普。他不向游客吹嘘自己手艺多么精湛,也无意拉拢过客进店买卖,只陶醉在自己的琴音里。仿佛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心里话,懂的人,听琴音,自然留步,进店抱走一把才寻得“知音”。
走进乐器店,三面墙上都挂满大大小小的手鼓、都塔尔、热瓦普、艾捷克、弹布尔、木笛、苇笛、唢呐、萨塔尔、卡龙等乐器。我被一把琴头上有一只鸟造型的乐器吸引,店主告诉我,那把琴叫“胡西塔尔”,琴头上雕刻的是百灵鸟,相传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位琴师在演奏时,引来一只百灵鸟绕琴飞舞,后来百灵鸟在琴师演奏技成的一刹撞在琴头上死去,自此琴师的技艺精进,闻名遐迩。为了纪念那只百灵鸟,在琴头上就有了百灵鸟的形状。
炎热难当,走到巷子旁的“冰淇淋店”,土鸡蛋清澈的蛋清、金黄的蛋黄款款注入转动着的纯牛奶里,目睹着一道道纯手工冰淇淋制作工序,在刚出炉那一刻,迫不及待地用焦渴的舌尖一舔,纯香撑开味蕾,冰凉滑下咽喉,如甘露沁心。
饥渴时,得过足美食瘾,吃一小份“缸子肉”,也可以来一小份“鸽子汤”尝尝,临走,不能不带走一份风干“青花椒牛肉”,边游边细细咀嚼。来喀什,不得不吃一份“木瓜抓饭”,一份地道的抓饭里,能吃到恰玛古,也可狠吃一顿焖得肥而不腻、烂而不膻的嫩羊肉。
走进一家“民宿”,锦绣地毯上盘腿而坐,拿起一颗葡萄滑溜入口,抓一把油酥馓子细细咀嚼,端起一杯香馥的咖啡正要润唇,只见一位娇姿婀娜的古丽,花帽罩头,身着绿丝绦束腰孔雀裙,碎步轻移而来,展开孔雀裙,玉手菁葱出宽袖,轻柔姿色醉游人。舞步翩然飞旋间,长辫两条飞起似舞水袖,裙摆上飘下来滚滚浪花。
上了台阶,走到“吾斯塘博依百年老茶馆”楼上,热瓦普弹唱不绝,气氛温馨依旧。一碗“百年特色老茶”入喉,先闻“和田玫瑰香”,后尝“昆仑雪菊”茶汤味,再品方知茶里泡了“藏红花”。在“营养茶”、“红枣茶”“巴尔达克红茶”“买买提克力木玫瑰花奶茶”里,结合四时之气,根据个人口味选一种,在临街的二层露天走廊选个桌落座,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观景赏歌舞。
“百年老茶馆”门前,击响手鼓,弹起热瓦普,不分宾主,都陶醉在麦西热甫欢快的舞步里。手舞足蹈情更切,音乐共情心愈近。品茶香,方觉人生有道不尽的玄理玄机;话平生,延续着丝绸之路上无数的神秘故事。
看了莹润美丽的和田玉,观过奇形怪状的木雕,特色美食填饱肚,纯天然葡萄汁润嗓后,走着走着,古城的小巷渐渐曲曲折折,像古丽走起路来,左右飘逸的马尾辫,左一弯,右一曲。
古城不仅迷人,也会谜路。初来乍到的游客,会被建筑风格相似的巷子所惑,不辨南北,难分东西。若迷了路,可低头看看脚下路上砖的走向,若砖的纹路和巷子走向垂直,铺成“横直线”,表示这条路是“死胡同”。那就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寻找路面砖铺成“箭头状”或“人字形”的走向,沿着箭头状或人字形的砖走,就能走出迷宫一样的小巷。
穿过古城两旁商铺林立的巷子,走到古城深处,竹篱木栅密密,小楼重重,无花果树迎门,绿植藤萝映户。巷子两边是各色砖雕点缀的土木结构的民宅。每一民宅门前,两旁必定是绿植翠翠,花木依依,墙面铺满的不是爬山虎,就是葡萄藤叶。
敲开一家民宅,户外古朴风韵,室内新气象,户外室内两重天。户外绿荫蔽日,阴凉袭人,门窗装饰精致,各类核桃木雕、石雕艺术徐徐呈现。似是“通铺”的露台紧挨着房屋,赤红雕花柱擎着,花色地毯铺就,客家忙沏壶砖茶,炕桌上摆满干果,供来客打个牙祭时,后厨处,一边忙活着下酒菜,一边拿出备着的喀什老窖。走进室内一瞅,装修风格时尚,家具摆设时髦,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扬溢着主人迈入小康的幸福情调。
街头巷尾,处处都有优美的旋律和舞动的身姿。在一个餐馆门口,一对对男女接力上演着维吾尔族对跳,有穿着工服的餐馆服务员、有戴着白色高帽的厨师,那一招一式都抖动着他们的乐观、洒脱。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手拿铝盆也跑到大人的对跳中,那小舞步、小抖动是那么自信,率性的舞姿和那个小眼神,赢得了旁观者的阵阵掌声。
有一个男孩让我感动,他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细长的个子、微黑的肤色。我在一个街角拍照时,他静静地站在旁边观看。当我拍完时,他怯怯地指我去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拍。当我表达谢意时,他露出甜甜的微笑,那个微笑很治愈。
走在街上,举目皆是个头高大、蓝眼睛略带一点鹰钩鼻梁的维吾尔族人。男人们热情大方、笑声爽朗,女人们眼光深邃、睫毛悠长,尤其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个如花似玉、笑容可掬、礼貌而又活泼。
在古城无馕不成餐,馕既是居家或外出的必备,也是游客的舌尖至爱。烤馕干崩嘎脆,越咀嚼越香甜,把麦面的本色清香都回味到了舌尖,几小块馕饼一吃,几口凉白开一喝,胃饱腹满,精神倍长。圆圆的围炉,中间是炭火,四围是烤壁。手艺人将和好醒熟的面团搓揉分脐后,在木质和钢质圆形模具上做好烤馕的雏形,将黄油涂抹在大饼面上,将芝麻、孜然、五香和蒜米撒匀后,把一块花纹毛巾盖在饼上用杆杖一滾,让馕面上布满好看的花纹,馕就做好了。艺人们掀起模具上做好的生饼,像东北唱二人转扔彩帕似的在手中麻溜地一甩,那生饼便稳稳地贴在被炭火炙烤的炉壁上了。手艺人一边看火候观察炉壁一圈烤馕的变化,一边操作着另一块生饼的制作。待炉壁上的馕烤熟后,他们用专门的馕铲铲下,放置在案板上,一张张焦黄喷香的烤馕在案板上摞成一摞摞,待食客来买取。
古城的奇特之处,一个是街巷狭小,而且长短不一。宽一点的能走驴车,窄一点的仅容一人独行;街巷长的有几百米,短的只有几十米。街巷两边大都是民居屋舍,民居屋舍也大都在有限的平面上盖起两三层土木结构的小楼。客厅、居室均用外露的木质扶梯、楼梯连结。家家都在屋顶上设有晾台,每户都辟有独立的庭院,用于养花或放盆景。盆景、鲜花与建筑廊柱、木雕、挑檐上的花饰搭配,显得格外轻巧与幽静。幽曲的街巷,有时会在两条巷道的连接处修建小小的跨街小楼,用作门廊,形态颇似阁楼,使小巷别开生面,又增添几分灵动和韵味。
古城的另二个奇特之处,是老街巷的名称都沿用维吾尔语旧名,且各有含意。像恰萨街道办事处的亚格巴扎,意为食油市场;阔孜其亚贝希,为土陶工;而再格来巷,原意是金银匠聚居处。如果按街巷名造访,建筑的原有位置及市场布局,可以一一还原,比如属亚瓦格街道办事处的“布拉克贝希”巷,指的是有很多泉眼的巷,因为“布拉克”维吾尔语意思为“泉”。布拉克贝希巷呈环形,中心因有九股泉眼,人称九龙泉。又有人依“疏勒拜泉退匈奴”的千古佳话,称其为“耿恭泉”。
在古城游玩,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老城里的民居是允许游客免费进去游览的,一般民居若家门的两扇门都打开,则代表男主人在家;若看到只有单独的一扇门打开,则表示只有女主人在家;而要是看到大门前挂了布帘,则代表现在家中正有客人来访。
到了“汗巴扎”夜市,本地的蟠桃、西瓜、葡萄、甜瓜、无花果、伽师瓜等果香飘进鼻息,再看时,巷子的这一侧绛紫的石榴汁泛着如葡萄酒的诱人色,那一边透心凉的酸奶刨冰啃噬着游人有点焦渴的嗓子眼。一股烤羊肉串的香味扑面而来,各色美食尽入眼帘:这边烤鱼烤鸵蛋,那侧烤馕烤肉串。这一锅米肠子、面肺子翻着腾腾热气,那一锅羊蹄子刚出锅冒着香气。这一桌刚上了一串串外焦里嫩的红柳烧烤、一份“缸子肉”、一排香气氤氲的架子肉,那一桌又叫了一份烤包子薄皮包子、一碟蜂蜜粽子,还来一盘烤驼肉。这一拨客人喝着“楼兰干红”不带劲,换成“喀什老窖”继续喝,另一拨游人冰镇啤酒又下肚。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生活中的情仇爱恨,相忘于江湖,一起沉醉在古城独特的风情之夜。
喀什古城在古代一度繁华,而现在成为华夏异彩纷呈、源远流长文明的一个生动、鲜活的载体,磁石般吸引人们前来追古溯今、感念探寻。地处南疆、连接欧亚的喀什被誉为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让人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清冷的新月和炙热的土地交织在一起,喀什应该是一个能在老年给我带来无限回忆的地方。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现居云南昆明,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