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趣忆
作者:牛银万
掏雀儿
故乡称鸟为雀儿。
六七十年代,故乡的雀儿很多,特别是麻雀儿,一年四季,树上落的空中飞的地上觅食的到处都是。
小时候,我们经常掏麻雀儿。
那时,故乡的房屋墙都是土坯垒的,因为年久,墙和房檐下有很多小洞和缝隙,麻雀儿就在这些小洞和缝隙中筑窝。因洞口和缝隙很小,麻雀儿在里面筑的窝,不注意很难发现,为了找窝,我们掏麻雀时,有时要观察好长时间。
找到麻雀窝,掏很费劲,要慢慢架起梯子爬上去,用小铲把洞口旋大,或把缝隙周围的杂物清理掉,然后伸进手去摸。如有麻雀儿,就顺手掏出,如没有,往往抠一把麻雀屎。有时掏不到麻雀儿,却能掏到麻雀儿蛋。掏到的蛋,我们看里面有没有血丝,有血丝就扔掉,没有血丝就裹上泥烤着吃。
麻雀儿很机灵,因此白天掏到麻雀儿的时候很少。白天掏不到,我们就晚上掏。晚上掏的时候,一个人往上爬,其它的人,有的扶梯子,有的打手电筒或端煤油灯,有的拿着袋子。为了防止麻雀儿听到动静飞走,我们要格外小心。
掏到麻雀儿,我们用细绳栓住腿在院中喂养,可麻雀儿脾气很大,不吃不喝,一两天就死了。
麻雀儿在井里也有窝。那时,故乡有一口水井,井壁是石头砌的,石头与石头之间有很多缝隙,麻雀儿的窝就建在这些缝隙间。我们发现后,就踩着井壁上的石头下到井里,一个一个空隙掏,往往能掏到很多麻雀儿。
那时,因麻雀儿糟蹋庄稼,被列为四害,因此,掏麻雀儿故乡没有人反对。
房檐下有燕子窝,燕子窝在椽与椽之间,是燕子一点一点衔泥垒成的。可我们从不动燕子窝,因为老人们说燕子是益鸟,掏燕子会得眼病。
后来,麻雀儿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才知道,原来麻雀儿成了益鸟,能吃很多害虫。在城里,每当我看到楼下的树上麻雀儿孤零零呆望时,常常为当年掏麻雀儿吃麻雀儿的那些行为而深深忏悔。
捕蚂蚱
蚂蚱是昆虫,是蝗虫的俗名。
蚂蚱有翅膀,会飞,四条腿,后面的两条大腿长而肌肉发达,跳起来很有劲。
每到夏秋的雨后,故乡的草滩上、庄稼地、渠埂上有很多蚂蚱。
小时候,我们经常捕蚂蚱。
捕到小的蚂蚱做钓鱼的饵食。做鱼饵时,拽掉翅膀、腿和尾部的硬夹,把鱼钩从头扎进去,穿过全身,到尾部不露出鱼钩为止。鱼特别爱吃蚂蚱,尤其是鲤鱼和鲫鱼。用蚂蚱做饵食,往往要比面和蚯蚓做饵食钓到的鱼多。
捕到大的蚂蚱,我们用细绳系住一条大腿来回抽动,这时蚂蚱会飞起来,蚂蚱飞起来,我们牵着绳,仰着头,在后面紧跟着跑。
捕到的蚂蚱有很多种颜色,遇上好看的,我们就装进瓶子里喂。喂蚂蚱只需放入几根青草即可。蚂蚱吃草时,嘴一张一张,不停地咀嚼,盖住瓶几天也死不了。
有一种蚂蚱,翅膀外灰内红,而且会叫。我们抓住放进笼子里,蚂蚱白天叫,晚上叫,叫起来声音特别清脆。有时,蚂蚱在笼中煽翅膀,煽开时,两个红红的翅膀非常鲜艳。
蚂蚱的肉可吃。我们捕到大蚂蚱,拽下大腿,用细铁丝串起,在野外生火烤着吃。烤熟的蚂蚱腿,虽然肉少,但骨头疏,嚼起来又香又脆。
蚂蚱可喂鸡。我们把捕的蚂蚱放在院中,蚂蚱在前面蹦,鸡在后面追,追上去一口一个,不嚼就直接咽下,鸡吃蚂蚱一点也不剩,有多少都能吃掉。
捕蚂蚱的办法很多。捕不会飞的用手扣,捕会飞的用衣服煽,要么把蚂蚱赶在水中,蚂蚱浮在水上,一动不动,我们趟水上去即可抓住。
蚂蚱是害虫,吃庄稼的叶子,多的时候,成片的庄稼会在几天之内被洗劫一空,喷农药也无济于事。因此,人们很憎恨。那时,蚂蚱多的时候,人们赶庄稼地里的蚂蚱。可赶走不长时间,蚂蚱又飞回来,照害不误。人们把鸡赶进庄稼地,让鸡吃蚂蚱,可蚂蚱太多,起不了多大作用。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庄稼地的周围洒一圈厚厚的白灰,然后站在地中赶蚂蚱,白灰的碱性很强,蚂蚱蹦到灰里就一命呜呼。
工作后,每当我回到故乡,看到草滩和渠埂上蹦跳的蚂蚱时,不由得想起那些快乐的往事。
逮 鱼
故乡是黄灌区。为了引黄灌溉,故乡挖了很多渠。
灌溉庄稼时,黄河边的水闸提起,水就流进渠。根据需要,水闸每年放三至五次水。
每次浇完地,渠里会有积水,积水里都有鱼。积水里的鱼都是鲤鱼,大的有三斤多,小的有二三两。
那时, 我们经常在渠水里逮鱼。
逮鱼时,如果积水少,我们就脱掉裤子,穿着裤衩直接下水逮。逮的时候,两只手伸进水,呈合围状,若有鱼,随着手的合拢,鱼就会被双手紧紧攥住。若遇大鱼,有时会逃脱,逃脱的时候,鱼摇头摆尾,会溅起很多水花,溅得我们满脸都是。如果渠里积水多,我们就在渠中打小坝,把渠水截成一段一段,用脸盆往渠外扬水,水扬得差不多时,两个人各把一头,双腿叉开,坐在水中,手托地面对面向前慢慢移动,移动的时候,如果有大鱼,鱼会横冲直撞,撞在我们的身上腿上和小肚上,一阵阵生疼。鱼撞来时,我们就趁机抓住,用力扔到渠埂外的草地上。
刚浇地的时候,满渠都是水,水流很湍急,这个时候如果想逮鱼,就在桥的水泥管进水处扎桶套,鱼顺水而下,就会被筒套兜住。也能逮到鱼。
逮鱼时,渠水里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虫,咬得腿上都是红疙瘩,特别痒。这时我们就把红疙瘩抓破,洒上干土搓,过二三天就不痒了。
我们能根据渠水的颜色判断有没有鱼,实在判断不出来,就把家猫抱到水边,如果猫跃跃欲试,说明水里有鱼,如果猫蹲在水边一动不动,说明没有鱼。鱼多的时候,我们能在渠埂上也嗅出鱼腥味儿。
逮到的鱼,都是清一色黄河野生鱼,怎么炖味道都鲜美。
那时,每到浇地的时候,家里每天吃鱼。老屋的院中有一个土灶,我们在土灶上炖得差不多时,父母从地里回来,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儿,不停地夸我们。
如果逮到的鱼很多,吃不了就去包钢厂区要么换钱,要么换玉米面。
后来,因村里交不上水费,就停供了黄河水,于是,村里打了浅井来灌溉。
停供后,渠里没有了水,就再也逮不成鱼了,实在想过瘾,就到黄河边的浅水处去摸。
捉青蛙
故乡有一条小河,它像弯弯的骆驼脖子一样,绕村庄而过,小河中有鱼,有野鸭,也有很多青蛙。
春夏,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小河中的蛙声此起彼伏,特别是夜晚,明月升起,村庄一片静谧,蛙声像一首首交响乐,伴我们进入一个个甜蜜的梦乡……
故乡的青蛙有灰色的,有绿色的,它们的眼睛大而有神,两条后腿特别长,肌肉发达,具有很强的弹跳力。
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河边捉青蛙。
青蛙的警觉性很强,看似一动不动爬在河边,其实是在观察,稍有动静,马上就会掉头,游向深水处。因此捉青蛙必须用网兜,把网兜绑在长木杆上,离远扣才能捉到。
捉到的青蛙,我们用细尼龙绳系住腿,赶着让其蹦,蹦得累了,休息一会儿,我们拉动绳再让其蹦,直到蹦得青蛙腿上绳子勒出血为止。
青蛙是美食。捉到大一点青蛙,我们刨出五脏清洗干净自己炖,炖时虽只放一点盐,但炖的肉又甜又香,特别好吃。我们还拽下青蛙的大腿,在野外生火烤着吃。吃的时候你争我抢,一片欢声笑语。
小河中的青蛙,有时蹦到岸上的草地和庄稼地里逮飞虫,逮飞虫时,青蛙张开大嘴,用力一跳,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飞虫马上进入肚里成为美味。
小河中的青蛙,还会经过空旷的河滩蹦到村庄中。蹦到村庄中的青蛙,大部分是单个的,躲在阴暗处,肚皮一鼓一鼓,像生谁的闷气,发出悠长苍凉的叫声,如果青蛙连着几天这样鸣叫,往往一场大雨就快要来临。
盛夏,河边浅水处经常有一片一片绿色的飘浮物,大人们说那是青蛙卵,卵变成蝌蚪,蝌蚪才能变成青蛙。繁殖的时候,河中的蝌蚪很多,成片成群,我们经常去逮蝌蚪用来喂鸡,鸡特别爱吃,一口一个,一边吃一边叫唤。把蝌蚪放进瓶子里,倒入水,蝌蚪游开摇头摆尾,姿势特别优美,小小的瓶子,像一个群舞的世界。
后来我们知道,青蛙是害虫的天敌。于是,我们很少再捉青蛙吃青蛙肉了。
作者简介:牛银万,在报刊发表诗、小说、散文二百多万字,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