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田野之上,“红秃头”在绽放

王永德2024-10-30 12:01:20

田野之上,“红秃头”在绽放

——坚韧与希望的交响曲

 

作者:王永德

 

初夏的微风轻拂着祁连山东端的古浪县山区,金色的麦田金浪翻滚,呈现出一幅丰收的美妙画卷。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特殊农作物——“红秃头”小麦。这种小麦以其独特的抗旱、耐瘠薄、抗倒伏和耐盐碱等特性,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结出累累硕果。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心中不禁浮现出一位战友的身影——刘强礼,这位朴实豪爽的西北汉子,就像这片土地上的“红秃头”小麦一样,无论生活带给他怎样的艰难与险阻、挑战和风雨,总能坚强地站立,焕发出独属于他的光芒。

1972年,刘强礼出生在古浪县裴家营乡的一个贫困家庭。1991年冬,他应征入伍,在成都完成新兵训练和专业培训后,被分配到云南省祥云县空军某部。2004年冬季退役回乡。

在部队十三年,他当过文书、仓库保管员、炊事员和司务长,无论在那个岗位,他都以“革命战士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的责任意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十三年里,他数次被评为优秀士官和优秀党员,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通报嘉奖;部队严谨的作风纪律和边疆艰苦环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当回忆起那段军旅时光,他总是陷入深情的回忆之中,淡淡的一笑说:“军旅时光是我最宝贵、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尽管当时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偶尔也会借助于军用电话交流数分钟。无论是书信还是电话,我们的交流总是以彼此的问候开始,然后相互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中间夹杂着属于战友、同乡和好朋友之间特有的玩笑,最后总是不忘相互叮嘱和鼓励:珍惜军旅时光,勤勉学习和锻炼。 

记得在部队服役期间,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要回家探亲。我总是提前为他买好火车票,等他到昆明后,我们便一同高高兴兴地坐火车回家。那时昆明没有直达兰州的火车,我们必须在成都或宝鸡转车再到兰州。大多情况下是深夜时分抵达兰州,我们不得不留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再乘坐开往古浪的火车或汽车,历时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古浪县城。如果下午四点之前到达县城车站的话,还能赶上前往大靖和裴家营的班车,否则就得在县城再留宿一晚。

那段回家的路既漫长又充满了乐趣,为了打发旅途的无聊,刘强礼总会讲述笑话、表演自创小品、唱曲儿、念卷等;他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表演总能让车厢里的乘客忍俊不禁,哄笑不止。

2010年,在青藏高原广袤博大的怀抱,高原重镇格尔木,刘强礼决定在这里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昔日的退伍军人,身姿依旧挺拔,目光依然刚毅,但面容却刻着时光与风霜的痕迹。他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满是对未知的忐忑和对未来的憧憬。高海拔带来的不仅是呼吸的困难,身体的不适,还有那灼痛皮肤的强烈紫外线和穿透衣衫的寒冷。但他将这一切视为战斗的号角,出征的风帆,坚信自己能够驯服这片土地,就像他曾在军旅生涯中驯服诸多挫折和困难一样。

早春三月,大地还未完全解冻,刘强礼便开始了他的开荒之旅。他准备在这片高耸之地种植枸杞,因为枸杞有着抗旱、抗缺氧、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像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陇原男儿一样。他双手抓住铁锹,插入坚硬冰冷的土地,每一次挥铲都凝聚着他的毅力与决心,每一锹沙土凝结着他不甘贫瘠、改变现状的决绝。随着季节的轮转,从四月的灌溉到五月的修剪,从六月的花蕾到七月的果实,每一个环节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细心照料每一株枸杞的成长,像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夏日里,当烈日炙烤着高原大地,他仍坚守在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着每一颗渴望成长、成熟的种子。

然而,自然条件的严酷并未因此减轻。干旱缺水、灌溉设施不完善是让他头痛的难题,常常困扰着他,也考验着他视为自己孩子般的枸杞,他不得不深挖水井,引导珍贵的水源至枸杞地。众所周知,烈日、多风、沙土地对水分流失是致命的;故而,有时为了抢救干枯的植株,他整夜守在田边,只为确保每滴水能滋养着这些并不强壮的生命,这些充满希望的植物。九月,当秋风乍起,收获的喜悦与忧虑并存,车水马龙的采摘场景背后,是他对收成的种种担忧。

2017年,怀揣着借款,刘强礼重返格尔木,这次他承包了一百亩地。尽管第一年的收益微薄,但他不曾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第二年的种植中。他以前阅读过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知道路遥对土地有着堪比父母般的深厚感情:“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的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刘强礼相信土地不会辜负他的。然而,市场的残酷再次给予他沉重一击——那年枸杞价格大跌,让他不仅损失了所有盈利,还背负了十万元的债务。

2019年8月,刘强礼一家享受着宁静的午后时光。突然,家中的小儿子惊慌地从午睡中醒来,他急切的声音打破了平静:“爸,快看,对面楼上有两个孩子哭着从窗子里钻出来了。”

“什么,孩子?哪里?”刘强礼立刻从沙发上跳起来,紧张地朝窗外望去。

“啊呦!着火了,快!孩子们还在里面!”小儿子的声音更加急迫。

刘强礼瞬间做出决定,他让家人迅速拨打火警电话,自己则毫不犹豫地冲出了家门,直奔对面的火灾现场。他妻子想要阻拦,但看到他那坚定不移的背影,只能将担忧咽回到肚子里。

“我爸当过兵,应该没问题。”女儿丫琦虽然担心,但还是对父亲充满了信心。

不久后,刘强礼回来了,浑身上下散发着烧焦的气味,衣服多处破损,但他却毫发无损。妻子急切地询问火灾情况,他淡淡地说:“孩子们总算安全了,但客厅的东西快烧没了。”

“就你一个人救的吗?”妻子继续追问。

“还有一个男士帮忙,不过他没经验,头发被烧了不少。”刘强礼轻描淡写地回答。

随后,物业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他们一方面是来看望刘强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由衷的感谢。

刘强礼的女儿丫琦满眼自豪地向我讲述这段经历,她说:“我爸爸是英雄,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关键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拦也拦不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真正的英雄,并不是一定要有超能力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生命与安全。我爸就是这样的人。”丫琦的话语中透露出无限的敬佩和爱意。

2019—2020年期间,刘强礼在一个沙场开车。那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工作,他每天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遭遇了翻车事故,险些丢了性命。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挣到了不少钱。我笑他真能折腾,还学会开卡车了。他一脸的苦笑:“生活所迫,不会也得会。”我望着他,也只能陪笑,是啊,生活!可是我心里清楚,为了生活,他已经让步让得太多。

2021年,他决定离开沙场,来到新疆黑山煤矿成为一名矿工。在这里,他每天辛勤劳作,终于挣到了三万元。虽然收入没有沙场那么高,但这里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也让我这个倾听者感受到了一丝安宁,他终于不用再那样拼命了。

也许命运早有安排,他以前在部队的时候就担任过连队司务长。退伍回来后,几经辗转他又从之前的卡车司机变成了个体户。刘强礼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机会,努力改善家庭状况。2022年,夫妻俩在武威市区开了一家包子铺。开包子店是件非常辛苦的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和面,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我开始替他惋惜,我总觉得他不该放弃开车,再者,厨房里的油盐酱醋本就不该男人操持,可他却说:“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们。怎么有奔头我就得怎么活。”他的回复让我一时语塞。对啊,还有孩子们。半年后,因为家庭困难和孩子上学等因素,不得不关掉店门。

女儿丫琦自小身体就不好,一直辗转各地求医问药,直到到了上学的年纪才慢慢稳定下来,可还是留了些后遗症,让这个可爱的姑娘身体不同于常人。

不过好在,这姑娘和他一样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性格开朗。我有几次跟他谈起女儿,他说:“兄弟,说不清楚啊,我不但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还要教她如何面对生活,她到底不像正常的孩子,我要教她咽下这世上所有的苦。人海即苦海,我不可能陪她到老的。”我从他身上看到了父爱的无穷大,到底是什么让他看得这样透彻又同时支撑着他努力地生活。我想支撑他的只有“父亲”这个身份。

2008年,也许是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动了上苍,他们家又一次迎来了新生命。那是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儿子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特别是背部位出现了疼痛的症状。作为父亲,刘强礼立刻警觉起来,带着儿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然而,初次的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儿子被诊断为“肿瘤”。这个消息让刘强礼夫妇心如刀绞,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面对诊断结果,刘强礼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带着儿子踏上了求医之路。就像当初带着女儿一样,不过这次是满满的胆怯和担忧,他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几乎将他击垮,但他却强忍着没有表现出来。他紧紧地抱住儿子,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别怕,有爸爸在。”他们辗转于各大城市各大医院之间,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案。每一次的希望燃起,又会在失望中熄灭,但刘强礼从未动摇过为儿子治病的决心。结果“这只是钙元素不足引起的骨质疏松,哪来的什么肿瘤。”华西医院的大夫一句话卸下了夫妻俩心上的重担。这个结论让刘强礼夫妇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他们相拥而泣,既为儿子的健康感到庆幸,也为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感到感慨。让我这个倾听者也第一次感到原来“虚惊一场”是一个美好的词,一个让人高兴到掩面而泣的词。

误诊事件虽然最终得到了澄清,但它给刘强礼一家带来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在整个误诊事件中,刘强礼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乐观精神。他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刘强礼对儿女的关爱,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细腻而深沉,无声却充满力量。

对于女儿丫琦,他的爱既坚强又温柔。每当丫琦身体不适,他总是第一个察觉,那紧锁的眉头和焦急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担忧。他会轻轻地抱着女儿,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她的额头,试图用自己的体温为她带去一丝安慰。在求医的路上,他始终陪伴在女儿身边,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酷暑难耐,都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一个叫父亲的人陪在身边。

在日常生活中,刘强礼对儿女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他会记得女儿的每一个喜好,为她准备她最爱吃的食物;他会陪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儿女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

伟大导师孙中山说:“生活总是会奖励那些不轻言放弃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丫琦又一次做了手术,按理来说,这个手术会让孩子比之前更好些。可是手术过程总让人有一种钻心的疼。丫琦在她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清楚,扎进肉里的铁针穿通了骨头,那种像把骨头挤碎了之后再衍生出来的疼痛,让我永远难忘。”我真想问问老天:“你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可是那个姑娘依旧那么乐观,还像小时候一样爱笑。

2024年初,刘强礼在古浪县城开了一家“红秃头”面馆。他用心挑选食材,精心制作每一碗面,用真诚的服务和品质赢得了顾客的喜爱。面馆生意越来越好,他的名字也在县城里传开了;人们都说,“红秃头”面馆的面不仅味道鲜美,更有一份坚韧和希望的味道。

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刘强礼的故事,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足够的坚强和乐观,就能战胜一切。

此刻,站在麦田边的我再次想起了刘强礼。他就像那“红秃头”小麦一样,无论遭遇多少风雨和挫折,都能坚韧地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经历风霜多而收获少,而这些收获在磨难锤炼之后,浓缩精华,饱含精神,富有营养,彰显人生的真滋味。

他的故事是一首关于坚韧与希望的交响曲,激励着每一个在生活中奋斗的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红秃头”面馆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那份温暖和希望。而刘强礼,也会像那“红秃头”小麦一样,永远在生活的田野上坚韧地生长、绽放。

 

作者简介:

王永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居云南昆明市,有散文、诗歌作品刊于《西藏日报》和诸多文学平台。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