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三题
作者:灵泽琳
桂花香的梦
故事的最初,太阳从红艳艳的花海中平稳升起,阳光平直地扫过大地,把我们的身影在田地上推得无比遥远。我坐在河边的大树上,咀嚼着凉风携来的花香,细细咀嚼,透过叹息与悲伤的雾霭,过去的一切呈现在我的眼前......
儿时的奶奶家,童年的天堂,如今活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奶奶家门前虽然没有通明璀璨,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浮尘,但却拥有寂静和繁星。打碎夕阳,望暮色茫茫,黄昏是童年里翩然落在指尖的蝶,正惊讶于其斑斓曼妙,它便慢慢远逝。当太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向这座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夏风又吹了几口柔柔的气,掸去了一天的灰尘。
那时候还小,是阳光落下,就傻呼呼地记着暖的年纪,我喜欢缠着奶奶,喜欢望着奶奶那双会说话的透彻的眸子。那时候,只要妈妈把我送到奶奶家门口,隔老远就已经能看见奶奶矮小的身影久久地立在那里,她不停地招手,生怕错过她的宝贝孙女,“宝妹,可算来了,奶奶想你啦!”奶奶笑得眼睛像月牙一样弯。
盛夏朗夜,我与她一同坐在小院,她挨着桂花树,我挨着她。晚风清爽,夹杂桂花的香气,它来时吻落树树繁花,奶奶的衣襟便开满了花簇。流光涌进她清亮的明眸,晚鬓如春。
雨季悄然而至,天空常常是几声闷雷大鼓打完,那老天爷的眼泪就大滴大滴地掉下来了。这时我总是瑟瑟发抖地缩在奶奶温暖的臂弯里,只盯着天花板上闪着黄灯光的老灯泡,我拿两只手死死地捂着耳朵,连眼睛都不敢往那漆黑的窗外望一眼。奶奶轻轻地安抚着我,我舒服地躺在奶奶的怀里,乖乖地听奶奶用方言念叨。没一会雨也渐渐小了,那些不同的声响交织成雨夜里独特动听的摇篮曲,仿佛是由土墙柔声吟唱。伴着奶奶温柔的轻拍,我便能安心地睡了。现在忆来,却已经好久没有听见了呢......
我渐渐觉得,自己好像在如今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时常快遗忘了那山村里许多我曾经所深爱的人及物。现在,当我想拼命寻找时,却发现自己只能凝望着远方的青山和夜里的明月拼命回忆着那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东西有时如梦境般不真切,但有时又分明活在我的的记忆里。
如今,虽然遥远的距离将我们阻隔,但我会永远坚信,我与家人仍是心连心的,游子的乡情会随风而去,藏入夜晚的梦中。您说过,您将会永远温柔地包裹着孩童内心深处,那份关于家乡的,最柔软的回忆。异乡为客的这一年,日子过得很慢,又快似箭。我在这片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一年,却依然不熟悉哪条街最繁华,哪里可以安放开怀与委屈,哪片山坡上种满鲜花,哪个角落月光温柔。我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踱步,拾起一块块碎片,一段段时光,那些如月色般温柔而灿烂的回忆在脑海里播放着,各种滋味交织着向我涌来。一个声音告诉我,要珍惜眼前灿烂的景,笑得灿烂的人,和那些一起被风带走的灿烂的,拾起来,会发光的岁月。
我眷恋那故乡,和您。
风吹过树梢,繁花芬芳。
念 秋
每个季节都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场景,每次都会靠着对这些记忆对某个季节保持期待。我说我热爱某个季节,其实爱的是某种意象或者只是滤镜。
比如夏天,我喜欢那种午后阳光透过树叶落下来满地树影的感觉。蝉鸣是背景音,风扇在头顶,窗外是午后的艳阳天,整个世界在一瞬间变得清澈透明——这个画面是属于学生时代的 是我曾经迷恋过的青春文学的背景。
但是多年后的我来到南京,好像也渐渐开始喜欢上了秋天。降温后买一条合适的围巾带上,出门闲逛,明澈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倾泻下来,地上光影斑驳。巷弄里孩子们的嬉戏笑语,邻里间的日常问候声,穿过树影。这就是南京市井的烟火气,温暖喜悦。走在路上,一片黄叶掉落在脚下,让脚踩出一片惊喜,枫叶在风中轻轻婆娑,幽微的沙沙声道尽了一季的沧桑,又在栖霞山绚烂如火。
谁在栖霞古刹的晨钟里端坐,点几柱香火,许下了枫叶满天地胜境,谁在玄武河畔的夕阳中憧憬,采几朵云霞,绚烂了金陵的霓裳,谁在朝天宫阙的琉璃下徜徉,用飞舞的金蝶,倾诉着朝代更迭的过往,谁在燕子矶的崖边眺望,观落日巨船,称那江山的份量。岁月不居,却未能削瘦金陵的容颜,金陵的秋,一盏花香红叶浸泡的酒,浅酌即醉。
南京的秋天,快快到来吧,不动声色,却让人爱得流连忘返。像往年一样,一切景象都打上了暖黄色的滤镜,夏天最讨厌的太阳竟变得温暖了起来,发梢也被照成金色,还有落叶蓬松疏脆的踩踏感,秋日重拾了往日的好心情,好像什么都可以被小事物治愈,被原谅,太温柔了。想到这些鲜明的季节就会想好好过。
只要接着走下去,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莫囿嘈杂失自我,独享生命之清欢
身处于嚣风遂行的当今时代,社交、群处、人情世故的袍笏登场早已将生命独处之可贵抛之脑后。因此,为了寻找独属于自我的世外桃源而非在声色犬马的嘈杂里失去了自已,我们应以诧寂的姿态面对独处,与生命对谈,享人生之清欢。
个体应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但群体不应成为个体的全部。揆诸当下,人们常常被裹挟于被迫社交和"独处即是孤僻"的群起效尤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灵魂被牢牢禁锢于其魔爪之下,这是青年人 我意识的丧失,是个体生命的同质化和差异性消除,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简嫃曾言:"独处,是为了重新勘察距离,使自己与人情世事、锱铢生计及逝日苦多的生命悄悄地对谈。"妙哉斯言!独处从来不是对于社交的逃避,对于群体性的恐惧;独处是自我的反省和思考,是在聆听自我生命的律动后创造出的个人境界之巅。君可见,敦煌女儿樊锦诗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之中,总以猎猎朔风、声声铃铎为伴,不追求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是聆听自我的声音,在独处中达到了生命的粹美;君可见,唐朝诗人王维虽身居朝堂,却亦能享聆风听蝉、独坐抚琴之乐,不结党、不营私,独处于高旷之处,享生命之清欢有味。由是观之,独处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隅宁静之地,更是在不断内化和扩大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从而构建生命之辽阔。
人生亦是如此。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在个体与群体的错位之中,青年人应该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而非急于匍匐在世俗的标准之上,忽视自我而成为社群的奴隶。时而的反思自己的生命、 而在独处之中与自己的生命对谈才是有所裨益之事。或许,每一位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成就自我,成为梁漱溟笔下的"郑重者",不为喧嚣而动,在每一个日子里与自己的灵魂共舞。
于思维浮躁的当下,不如撇去浮华,以独处为乐。或许在与生命的对谈中,我们能够窥见苏子笔下"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别样风景。莫囿嘈杂失自我,独享生命之清欢,青年人应在独处中成长自我,成就自己的灵魂!
作者简介:
灵泽琳,女,19岁。籍贯:云南昆明。学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初中时期,曾获校级绘画展一等奖。2021年,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荣获特等奖。2022年,参加校级书画大赛,绘画作品荣获一等奖。2024年,发表作品《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桂花香的梦》共两篇刊登《作家报》 ;发表作品《共赴春宴》刊登《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