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激活的“一池春水”
作者:李晓东
鲁之西南,济水之宁。2500多年前,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萌发于此,在时间长河的浇灌之下根深叶茂,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看山东人的精神面貌,看山东未来的发展潜力,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但具有独特性,而且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标本意义或代表性。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曲阜市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并作出了“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十年来,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
那些丰富的历史遗存真的值得深入观赏,而我不由得会在观察中体悟这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渴望读出这片土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飞跃。
一
偶然总是不经意间来敲门。2005年春节前夕,正撕扯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郝秋霞偶然打开了母亲尘封多年的老柜,一件件花花绿绿的鲁锦映入眼帘。那是她出嫁时。母亲亲手织的鲁锦嫁妆,那些跳跃的花纹,一下子把她拉回了她儿时的在母亲身边的日子,雨中炊烟的味道,手指部的温暖。那一刻,她思绪万千。她读懂了鲁锦中经纬交错的信息,看到了一个个中国女性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美好、聪颖、智慧,化作母爱,以艺术的形式织进了鲁锦。她暗下决心,不能让母亲的艺术尘封在柜子里,要让鲁锦获得新生。
那年春节过后,郝秋霞清掉济宁的公司,回到嘉祥老家建立春秋源鲁锦手工坊。但是,这个工坊,一直不温不火地生存着,郝秋霞也有点儿着急。工坊的影响力,远远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她有她的“野心”。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的新闻,郝秋霞觉得总书记讲话是一个重大信号,那就是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来了。
她有了一个大胆地想法,将老家的院子改成了一个可以互动的春秋源鲁锦博物馆。说干就干。一干就是十年,如今的春秋源鲁锦博物馆成了中国地方印象的一张名片。鲁锦的艺术理念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自然、质朴、温暖、敦厚,温润了她,也温润了这个时代的躁动与不安。
一经一纬鲁锦写春秋,一阴一阳盘扣显乾坤;一针一线锦绣养坤德,上衣下裳布衣以载道。
郝秋霞聘请鲁锦国家非遗传人赵芳云为顾问,把鲁锦工艺传下去,更重要的是让鲁锦为天下所知。让更多的母亲成为幸福生活的设计师,这又成了郝秋霞的使命。
无独有偶,13岁时,杜运伟就和哥哥杜运标一起做了嘉祥县的标志性雕塑——麒麟,三十年来,从搞石雕,到玉雕,再把玉雕、石雕工艺完美结合,把嘉祥石雕升级为“嘉祥墨玉”,让石雕作品由粗狂转向细腻,由实用性向工艺性转变,极大实现了石雕作品的价值,为玉石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把没有生命的石头,变成会说话的石头。让每一件石雕作品都有灵魂,是杜运伟追求的目标。他相信,嘉祥石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让民间艺术工匠的石雕工艺在新时代依然发出铿锵之声。
目前,杜运伟投资1.5亿元的石文化博物馆,已经进入装修阶段,集体验、展示、鉴赏、经营为一体的石文化深度挖掘中心即将亮相。
杜运伟还在醉心写着自己的“石头记”。
在嘉祥中国木梳艺术馆,满目木梳,让人目不暇给。我感受到了中国千年的梳礼文化。“一梳为礼,结发同心”“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周广胜,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于清中期的匠人世家,近三百年的匠心传承,铸就了周广胜精雕木梳的精湛工艺和匠人情怀。木梳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决定了它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贺寿、生日、纪念日、情人节、母亲节、七夕节、中秋节、教师节,一个个节日都成为木梳销售的热点。如今,周广胜成立的木雕公司,为全国百家实体店供货,为数十家知名网络平台供货的研发定制,周广胜在领着他的团队专注于木雕艺术的极致,以木之美融入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着木雕生活美学。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郝秋霞倾情鲁锦的美,杜运伟倾情于石雕、玉雕的美,周广胜倾情于木梳的美。他们是创造创新的主体,大师在民间,高手在民间,大美在民间。他们像散落在大海里的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济宁不断激发普通人的创新创造热情,不断拓宽拓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的新时代河床,接古源、开新渠、汇新流、蓄新能,使中华文明长河以新的气象滚滚向前。
二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山东美猴文化创意集团正在紧张制作《大哉孔子》十集原创动漫故事片,采用高清数字技术,以“美猴王”的变幻,幻化出至圣先师的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新呈现、新表达。”科技部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山东美猴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洪庆表示,传统企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改变传统图书出版发行和阅读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呈现新表达。
近年来,陈洪庆所在的美猴集团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推出系列创作动漫作品。其中,《〈论语〉名句故事》《孟母教子》《中医药的故事》的衍生图书被列为全球孔子学院课外阅读辅助教材,在全世界四百多所孔子学院、七百多所孔子课堂推广使用。
陈洪庆认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地“活起来”“火起来”。要紧抓前沿数字科技,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技术和形态,讲好讲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豆神动漫是济宁高新区一家文创企业,最近,豆神动漫技术团队正在研发《走近孔子》文旅立体书2.0版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数字交互功能,融入AR增强现实技术,让立体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立体起来。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二维总监白林冲:“AR增强现实的一大特点就是视觉冲击感强,通过这种技术把孔子相关的一些小故事展现出来,效果会很好。”
“两创”新IP—《画意济宁》,让山水画流动起来,以数字沉浸式技术展现了济宁运河两岸的风光,包含了玉堂酱园、河道总都衙门、玉带桥、声远楼、太白楼、铁塔寺等古建筑文化群。通过这种技术,游者可以走进去,身临其境感受济宁的文化氛围。
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影视总监唐闻捷说:“《画意济宁》是豆神动漫助力文化‘两创’的诚意之作。依托我们自己核心的数字技术,然后积极挖掘本土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印,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印者,信也。”中国印章篆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重实用性的凭证,到具备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孔府印阁”依托互联网,乘风起势,将方寸印章做出了大文章。
我在孔林边上的“孔府印阁”总部见到了“印阁”当家人刘鹏,是个85后小伙。他领着1200名员工,平均年龄30岁,最小的生于2005年。一群地地道道的年轻人,他们在撬动一个古老的手艺:印章。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智慧,不断创造新模式、壮大新业态,打造一批既现代又古老、既具有现代科技含量又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形态,离不开年轻人,当然也离不开老一代传承人。
与篆刻结缘还是家传,“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对幼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和许多老林前村人一样,他的爷爷常年累月以在孔林摆摊刻章、写字为生。每到放假,孔令佳就会到孔林去给爷爷送饭,也会帮忙做些紧纸、磨料之类的活计。在爷爷的熏陶下,对于篆刻的热爱在他心里生了根。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始,林前村的篆刻手艺人们到孔林景区里摆摊为游客制章,这为他们带来了第一桶金,林前村的刻章产业越来越红火。但时过境迁,随着游客购买意识变化,加之旅游景区秩序的逐渐规范,市场空间渐渐萎缩,手艺人们只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无法获得满意的收入。
事情在2013年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曲阜的热度一下子上来了。这一年,孔府印阁在淘宝网上开设了同名篆刻店铺。当时,网销篆刻印章市场是一片空白,没有现成的行业标准和销售渠道。而孔府印阁制定的网销篆刻印章的行业标准和订购流程开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篆刻师傅开始向孔府印阁学习网销经验。
孔府印阁团队将互联网经营模式在曲阜市推广开,开始帮助曲阜当地的篆刻师傅们开设并管理线上店铺,共同运营。项目已培训和代运营篆刻类店铺超过200家,带动就业800多人。现在,项目每日接单超过2万单,发出印章超3万枚,年销售印章近1000万枚,扶持上下游配套产业2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印章产业链条。
同时,“孔府印阁”根据市场反馈定向开发文创产品。“我们将结合中国的金石文化拓展更多的产品,让更多朋友了解金石文化。”孔府印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孔祥全说,通过销售渠道创新,金石篆刻以互联网为媒走进了千家万户,而未来,通过文化创新金石篆刻文化也将展现出全新的魅力。
刘鹏说,孔府印阁目前日产印章2.5万枚左右,设计了儒家经典等千余种主题,通过电商平台,篆刻印章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石印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我在孔府印阁看到了系列主题产品,30多枚“习近平用典闲章”,观之可喜。沂蒙精神主题印章, “沉浸式”传承红色基因,让人耳目一新。另外还有献礼二十大,二十四节气闲章,十二生肖闲章,有的是挂件,有的是钥匙扣,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对印章篆刻的喜爱其实深藏在每个人心中。”刘鹏说,“从古代的玉玺到现在书法作品印章,从小学生喜爱的功能印章到装饰挂件等,都蕴含着我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喜爱。”
印章还走进了大学校园,曲阜师大毕业生发放大学校徽印章,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浙江师大、成都大学等伴手礼选择的也是孔府印阁的印章。
孔府印阁产业链条不断拉大,从矿山取材,到一步步加工,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与小小的印章牵扯,采用新技术、新理念,让小印章充满了现代气息。
三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南宋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写的《春日》。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的大儒。朱熹写这首诗时,长江以北已经落入金人之手。朱熹也没有到过泗水。那么,他为何想象自己到泗水寻春?而不是江南?他是借景抒发心中的意象和期盼。诗中,他想象自己寻芳,来到孔子讲学的泗水之滨,无边的光景一时新,让“万紫千红总是春”成为点睛之笔。
新时代的泗水人,打造“党建联盟”模式,恰恰与《春日》的主旨精神相契合。
原来东仲都村、西仲都村、南仲都村等18个村自然禀赋近似,但各自为政,泗水县成立龙湾湖示范区党建联盟,北部以夹山头、东仲都等4个村为核心,重点发展农文旅产业;中部以鹿鸣厂村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南部以东野村为核心,重点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党建联盟”以组织振兴为核心和关键,夯基础、建队伍、兴产业、促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最强“红色引擎”,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共筑服务群众“同心圆”。
东仲都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为村庄注入新鲜活力,通过各方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探索共赢新模式,建设有龙湾书房、鲁班记忆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七间民宿等,同时与鸿福源农业,济宁桑蚕企业的合作种植也已完成,形成了专业非遗传统文化体验,林果种植,产品展销输出等空间与相关业态。打造了东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南仲都经过3年集中打造,由贫困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省级美丽乡村、集体收入达到153万元,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生态环境宜居、乡村治理高效、乡风文明进步、群众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业兴人和颇具山区特色乡村振兴泗水发展路径。
“党建联盟”让龙湾湖片区真正出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面貌。2021年片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24304元,较示范区外临近村庄高出26.4%。其中,位于“两创”示范区核心区的阅湖尚儒研学基地,是泗水县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主题,主要包括文创、培训、研学三大板块。基地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保留乡村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与湖畔静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处不体现着人文与自然的充分融合。基地内配套设施齐全,功能空间与山水湖田交相辉映,特有的在地性文化及丰富的业态空间,让这里成为了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一幅“看山望水忆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泗水龙湾湖,让我印象深刻。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坊、云贵扎染工坊、陶朱工坊、“柴烧”制陶工作室、艺舍、方寸园、龙湾书院、文创街、“虎咬瓜”文创店等多个空间业态相得益彰,这幅自然生态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底色,就是“党建联盟”赋予的。
一个人的梦想单打独奏,很难实现,而多个人的梦想则能形成合力。这就是“联”的魅力。
“两创”依然在路上。斯文在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