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根深叶茂硕果丰

王德兴2024-10-22 09:32:46

根深叶茂硕果丰

——《李希堂书法集》首发式暨作品研讨活动侧记

 

作者:王德兴

 

秋天之所以令人向往与陶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种收获的殊途同归。

 

在这个季节,无论是树上的梨、苹果还是核桃,也无论是地下的地瓜、土豆和花生,都因成熟而聚拢在一起,为世间呈现出一派盛大的喜庆。有感于此,数年前我曾写过一首题名为《告诉你,我是认真的》的诗,其中写到:即使生长在同一块田地里的庄稼/尽管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但很少有机会站到一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不同的果实/才有可能在收获的喜悦里重逢。

 

的确,丰收意味着各种成熟的集结与分享。而今秋,纳入我视野内的收成,除了遍地瓜果,还有些许文学和书画创作的欣喜。这其中当然包括战友加同学的《李希堂书法集》首发式暨作品研讨活动。

 

希堂是我空军上海政治学院文化班的同窗好友,河北东光人,乃当代著名军旅书法家。此次推出的《李希堂书法集》,与先前出版的《李希堂隶书字帖》、《军人道德组歌书法教程》、《李希堂隶书楹联》等,一同构成他书法艺术的系列硕果,标志着他临池不辍、技理并进,向着“不趋时而袅新姿、不流俗而存古韵”的“李氏堂隶”方向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精育艺术之果

 

李希堂出生在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东光县。这里不仅是驰名中外武术家霍元甲的祖籍地,而且还拥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等历史名人,均在此地留下众多遗迹与难忘故事。

 

长期耳濡目染,使希堂自幼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去县城,他在新华书店见到一本《怎样写美术字》,思量再三,终于咬牙买了下来。也正是得益于这本书,使希堂寻到了打开未来命运之门的“金钥匙”。他在众多的新兵中,被挑选走上电影放映员的岗位,就因他通过这本书学会了写标语、出板报、制幻灯片;他能破格被保送至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深造,也是缘于擅长书法,乃基层不可多得的文化骨干。

 

文化改变命运,艺术精彩人生,这一点在李希堂身上得到充分验证。提干后的李希堂,便开启了更高、更全面、更主动的书法艺术精进。在北京工作期间,每逢工作之余就抓紧读书临帖,去各大美术馆参观学习,参加康雍先生、刘炳森先生在宣武区、崇文区的书法学习班,也因此与很多当代书法大家结下深厚的友谊,并拜北京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先生为师,以隶书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遍临经典碑帖,其书法艺术逐渐得到部队领导和师友们的赞许。

 

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到天津。对书法的学习与研究,依旧是他主责主业之外的最爱。期间,向王全聚、唐雲来、陈启智、顾志新、赵士英、陈启智、天王峰等老一辈书法家请教,向张建会先生等当代书法名家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笔墨品位与追求。

 

长期的临池实践加之持续的学习交流与思考,促使李希堂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隶书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的书体,不仅本身具有古朴、雄浑和美观的特征,而且还由于在书写过程中要体现蚕头雁尾、左右舒展等笔法,因而也是学习书法笔法最好的书体之一。如从字如其人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无疑会从中体悟到为人处世的“奥妙”与“真谛”。如“起笔蚕头”,可启迪人们要以勤勉敬业之势养精蓄锐,站好入职履新的“第一班岗”;“收笔雁尾”,则预示着做人应以担当尽责之姿奔赴田野山海,撑起担负急难险重的“四梁八柱”;而“横向运笔”,似乎在启发人们要以“心宽体胖”之态历经“一波三折”之淬炼,最终才能承载起“雅致厚重之美”。

 

正因如此,希堂的书法艺术渐露峥嵘、特色毕见,广受好评:“朴茂润古意,苍劲书汉风”,“书艺大气流美,且具有自家特色”;“尺牍间既有汉唐之风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個人心性的表达和生命张力的体现更加彰显”。

 

二、凝聚友情之果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产生、传承均离不开人的创造与交流,更离不开在艺术道路上相互鼓励、支持与帮衬。

 

当你打开李希堂的这本《李希堂书法集》,你会明显感到此书与其它同类书的一些明显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作品多(473件)、涉列广(人生、社会、创作等方面)和参与者众(题词的有4位,作序的有5位,参与书艺交流的有28位)。如从这个意义上说,希堂的这本作品集,无疑也是友情结出的硕果。

 

这至少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希堂人缘好,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各界朋愿与之交往;其二,希堂悟性高,能把别人的指点、优长和智慧,较好转化、应用到自己书法的创作中去,不断有新进步、带来新欣喜。

 

的确,希堂为人淳朴实在、老成稳重、热情温和、好学上进,曾留下许多与书画界名流密切交往的佳话——

 

希堂曾多次到范曾先生的住所学习求艺。有一次在碧水庄园与先生长谈,期间有两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个是在画室题字时,希堂发现范先生所用的印泥足有十多斤的份量,可想而知需画多少画、写多少字才能用完;另一个是,范先生题完字后,感觉“展”字没写好,于是在重写的过程中两个人有了以下这样的对话:

 

“重写的这个怎么样?”

“还是后面这个好。”

“我感到也是”,并叮嘱希堂,“用时就选后面这个”。

 

由此可见,像范曾先生这么有威望的人,每天时间的安排又是格外紧奏,但对自身的要求竞是如此严谨。

 

名家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除悟性和勤勉外,还有人品、人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希堂从与孙其峰先生的交往中,就深刻体悟到他人格魅力的巨大。有一次希堂拜会孙其峰先生,当走到三楼画室时,孙先生早已恭候多时,画室虽然非常简单,画案也不大,但正是在这里,孙先生却实现了桃李满天下、蜚声书坛内外的人生辉煌,真可谓是:青山遮不住,毕竟名鹊起。

 

希堂从与唐云来先生的交往中,真切体会勤学苦练的价值。每次去唐先生家,总见先生一人在三楼大工作室临帖创作,其身后是一面与图书馆墙相类似的大书柜,桌子很宽大,对面是写好的作品和汉碑拓片,也有别人送他的字。唐先生告诉希堂,新时代的书法人要秉持“德艺双修、艺文兼学、教学相长、转益多师”,通过“学经典、临名帖、追高古”的不懈努力,沿着“专一、广大、脱化”的方向,更好服务时代、造福民众。从唐先生等人的身上,希堂得出一条规律性认识,“越是成就很大、艺木修养很高的人,越是刻苦、勤奋与谦逊”。

 

此外,邹德忠、王全聚、陈启智、霍春阳、路洪明等前辈或师友,都曾有过温馨而难忘的交往记忆。这一点,希堂在书法集后记中深情地写道,他们是我“学习书法的良师益友,其书艺人品对我影响很大,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三、捧献爱心之果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从其产生的根源来说,固然是书写者体能与智慧结合的结晶,但其终极价值意义,要体现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大众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希堂作为一名靠书写改变命运的军旅书法家,深谙“人民需要艺术,社会需要奉献”的公德大道,所以,一旦有机会或可能,便身体力行“翰墨担道义”的天职。

 

前几年,有位在西北地区当驻村第一书记的老战友,打电话时曾问他“愿不愿去艺术助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希堂退休手续一办,就先后两次(2016年、2018年)专程赶往延安桌里村。这个地区很贫穷,老百姓却很朴实,第二次去时适逢春节前夕,希堂与几位同道一起,自费购了春联纸,为各家各户送春联送福字。记得当时刚完成对口村的书写任务,另外邻村又邀请前去满足村民心愿,希堂等人忍着寒冷与劳累,又一鼓气写了逾百副春联和福字,当时手都写麻了,当他看到老百姓春节都在家门口、村庄、窑洞、村委会和党员活动室都贴上了红红火火的劳动成果时,却心花怒放,因为希堂清楚,文化强国是包括书法家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历史责任,更何况延安作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艺术助农、惠农,为他们送去文化的“红火”与精神的“春色”。

 

其实,在此之前,希堂还曾多次向驻地和老区的学校、养老院、干休所捐赠自己出版的书法书籍。

 

吾以吾血荐轩辕。希堂同众多的艺术家一道,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用饱含深情的书写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正如他在这次出版的书法新著中所写到的:我要“用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形式歌唱祖国,赞颂军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写的这些作品将来也许会被子孙后代传阅观赏,也可能若干年后烟消雲散,但无论结果如何,书法永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继承圣贤文化,用心耕耘,紧跟时代,为党和军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是希堂的心声,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作者简介:王德兴,山东人,现居北京,专职研究员,空军大校,曾出版《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多部文集。


1

本文作者军旅作家王德兴大校在首发式上

2

军旅书法家李希堂

3

李希堂(中)与书法家邹德忠(右一)和唐云来(左一)

4

首发式现场

5

书法家唐云来

6

书法家邹德忠

7

书画家霍春阳

8

书画家王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