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学到的理财课
作者:白焰
“理财”是新出来的名词,但是从它本身意义上来讲,从古至今,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后来被明确提了出来。读到朱国凤的《红楼梦教你的10堂理财课》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因为对《红楼梦》情节还算熟悉,书本身也不长,这本书看得很快。虽然评分不高,但表达流畅,有些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因此拿来跟大家分享。通过从理财角度阅读本书,再印证《红楼梦》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借鉴的有: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勤俭持家,避免浪费;2.应该学习投资理财,达到资产保值增值;从现代人的角度,可以适度购买保险抵御风险,甚至可以达到财富传承。3.要了解人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好管理;要学习实践与人为善的处事方法,“多栽花少栽刺”,储备善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风险来临时得遇贵人,化险为夷。
一、居安思危,要有风险意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提醒人们一定要“反着想”,在春风得意时要有危机意识。盛极必衰,不仅是《红楼梦》的核心精神,也是世间万物都逃不了的宿命。宁府第四代媳妇秦可卿(贾珍的儿媳)与荣府第三代媳妇王熙凤年龄相仿,但是按辈分,秦可卿要叫王熙凤婶娘。秦可卿过世当晚,到王熙凤梦中道别,提示家族财富常保的原则就是“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用白话文解释就是繁荣时就要做好衰退的准备。曹雪芹还不只是提示原则,他通过秦可卿详细擘画了执行方案,第一个是针对祖坟,第二个是针对家塾,因为梦中秦可卿最担心的,就是未来家败之后,维系这两个地方的财源会出问题。秦可卿建议趁着目前富贵有余时,在祖坟附近多购置一些供人住的房舍,以及供耕种用的田地,这些资产都会产生钱粮孳息,以后不管是祭祀或家塾,就会有专款专用的财源了。秦可卿还对这些祖坟边的房舍、田地,进一步提出了管理办法,“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
原来秦可卿让王熙凤在祖坟边购田地、房舍,第一个目的是,“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祭祀产业是以祭祖为目的而设立的独立财产,财产产生的租金或收益,专供祭祖所用,这些财产是由族裔共同拥有的。即使抄家大祸,官府也无法将祭祀产业没收。
明清抄家制度大同小异,根据《枣林杂俎》的记载,“犯人家产,田地外,内有坟茔,不在抄剳之限”,不在抄剳之限,就是不会被官府没收。看到这段提示时,我忍不住赞叹,秦可卿的财务安排,应该说是曹雪芹的财务安排,既专业又高瞻远瞩,因为他已设想到最坏局面,并且针对最坏局面做好财务安排、风险管理,如果这不是理财智慧,那什么才是理财智慧?
某些“红学”的研究者猜测曹雪芹最后的落脚处,是北京香山附近的茅屋(我曾经探访过,在北京植物园北区的“黄叶村”,地图上专门标记了“曹雪芹故居”),可能就是曹家的坟园、祭田,或是未被查抄到老屋。这也可能是曹雪芹为何会借秦可卿的谆谆告诫,提醒要为子孙准备好最后的退路。维持家风,家长有责,因为孩子祸福,全在家长一念之间。抄家之后,贾母曾感慨,“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呢”(第一〇八回)。但是尝过富贵滋味,再去忍耐贫贱,贾母办得到,大多数人是办不到的。
金钱最重要的价值是使人独立,但前提是钱是自己赚来的。如果是继承来的财富,反而有可能不利于子孙独立。据说令人敬重的清末禁烟大臣林则徐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表明了他对于子孙继承财产的态度。
我们不是央行的掌舵者,也不是企业家,但即使只是管理一个家庭,是否也应该在安稳的时期,先花点儿时间想一想,拟一张“家庭危机管理检查表”?
如果平日没有预演可能的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就只能靠直觉反应,而直觉往往最误事。如果拟过“家庭危机管理检查表”,即使这张核对表不详尽,但全家一起想各种危机的可能与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对策,都会让危机意识内化成一种家庭文化。居安思危,是曹雪芹教的,也是我在《红楼梦》中学到的人生智慧。
二、多做善事就是为自己积德,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理财
刘姥姥进荣国府,前两趟是受赠,后两趟是报恩,通过刘姥姥,我们不仅看到了贾府由极盛到落败,还学到很多的人生智慧和理财智慧。
贾母一生富贵,但是晚年抱憾而终。这也让我们深思,什么是富贵?国学大师南怀瑾曾为“富贵”二字下过这样的定义:“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
刘姥姥原本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饭的村庄人家儿”,后来进荣国府帮女婿挣得有孳息的资产,一年下来的田地收成,“尽够他们嚼吃了……在我们村里也算是过得了”,显然此时的刘姥姥,真正是心中无缺的“富”了。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成了王熙凤的大贵人。凤姐被邪魔缠身,贾琏、巧姐、平儿等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刘姥姥正在身边,“刘姥姥也急忙走到炕前,嘴里念佛,捣了些鬼,果然凤姐好些”。王熙凤请刘姥姥回乡帮她在菩萨面前祷告,甚至请刘姥姥帮她在乡下为巧姐找个好人家。过去如此意气风发的凤姐,竟然向刘姥姥求救了,“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刘姥姥被凤姐托命且托孤,虽然最后救不了命数该绝的王熙凤,但是救了她的独生女巧姐,刘姥姥显然是被人需要的“贵”了,刘姥姥才是贾府的大贵人。贾母一生富贵如云烟,但是刘姥姥的晚年富贵令人羡,我在这两位老人家的身上,看出曹雪芹要传达的富贵含义。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跟一屋子听众胡诌了一个小姑娘雪中抽柴的故事。等到贾府落败,刘姥姥的表现,就像雪中送炭。从雪中抽柴到雪中送炭,也隐喻了王熙凤幸好为女儿留余庆、积阴功。
贾府虽然因为骄奢淫逸惹祸,但是从贾母到王夫人,都有怜贫恤老的好名声,而且相当善待下人。理财的境界,不只是谈省钱、存钱、用钱、借钱、赚钱、护钱,还包括捐钱行善。就算累积了万贯家财,可“寿衣是没有口袋的”。有一位哲人说过:“能够带进天堂的,只有你在这人世间捐出去的钱。”
三、懂得人性、善用人性理财事半功倍。好处大家都有才能长久
宝钗懂管理、懂经济,第五十六回的标题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曹雪芹已经清楚点出。
这一回讲的是宝钗受王夫人托付,协助探春、李纨管理大观园,探春虽然想出兴利除弊的方法,但是宝钗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利益心与荣誉心,让管理园子的婆子们心服口服。宝钗建议,这些“承包商”可以从大观园获得很多进账,但是她们不能只享权利,不尽义务,除了上缴一定的钱粮外,还必须负责大观园里各房的杂项开销,如此账房每年将省下四百多两银子。
而且承包的老妈妈们,每年要拨一笔经费,让没有承包到的老妈妈们也能得到一些好处(这一点尤为关键,人最容易嫉妒身边的人,有好处雨露均沾,使下人们一团和气,主人也少操心)。宝钗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外头账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银子,也不觉的很艰啬了;他们里头却也得些小补;这些没营生的妈妈们也宽裕了;园子里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长繁盛;就是你们也得了可使之物:这庶几不失大体”(第五十六回)。
更关键的是,宝钗还建议,若能将这些省下来的银子转去置产,“一年四百两,二年八百两。打租的房子也能多买几间,薄沙地也可以添几亩了”。这些房子、田地都可以收租、收粮,起源都是大观园。
宝钗原本就是皇商后代,更胜王熙凤的是,她识字,懂得从文章中寻找可以用的学问,经济头脑果然不错。她懂得把钱看成资本,用资本购置资产,如果把资产孳息再拿去投资置产,如此循环,大观园就变成了一个创造财富的自动复利机器了。
天生就有生意头脑的宝钗,也懂得管理的精要,对下人诱之以利,喻之以义,目的是让她们自动自发地管好大观园,“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的是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得谨谨慎慎的,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服?也不枉替你们筹画些进益了。你们去细细想想这话”(第五十六回)。如果我们不想学理财本领,不想承担风险,只图那种不动脑筋的无风险报酬,那我们就要小心竹篮打水两手空空。未来无风险报酬恐怕会越来越低,光靠老本利息或是退休金过日子,恐怕会越来越艰难。
《红楼梦》这本奇书,令人敬畏的地方是,两百多年前的寓意,可以对照现今。曹雪芹有意穿插的这段新人新政,其实是提醒现代人,要学探春与宝钗,懂得打理财富,懂得把呆资产活化。我们多多少少都拥有一些不同的资产,而且也不是只靠种种作物这种老方法,才能赚到收益。探春能够找到贾府没注意到的活化法子,靠的是她素日的有心与观察,在打理家事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眼力和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资产活化方法,可贵的是,目前的网络时代,提供了以往我们无法想象的多种可能。譬如闲置的房间,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爱比迎(Airbnb)这种网络平台,将其变成迎接世界各地游人的日租房,如果管理得当,还可能赚取比月租更高的收益。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亏光一切更能教会你不该做什么”。贾府子孙也是等到失去一切后,才彻底领悟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
家道复初,不只是靠“兰桂齐芳”,还是靠善者修缘、恶者悔祸,曹雪芹不只是写兴衰无常,他更想传达的是天理正道的恒常,以及先理好心,之后才能理好财的道理,这也是我在“假语村言”中解到的真况味。
借钱碰壁、雨天收伞、墙倒众人推,不会只出现在《红楼梦》里,从富贵公子到跟亲友周转处处碰壁,看尽人情世故的曹雪芹,其实也是用《红楼梦》的故事提醒世人,要看得懂灯火辉煌与灯灭茶凉。我们不仅要懂得找出“刘姥姥”与“包勇”,自己也应该是别人的“刘姥姥”或“包勇”。一场抄家大祸,可以看出人情冷暖,也让我们思考,人脉与钱脉能禁得起多少人性的考验呢?
曹雪芹的十堂理财课,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意识”,从“理账理债”到“理财理心”,从“继承财产”到“私房财产”,从“投资生利”到“济贫捐献”,从“俭束家风”到“人脉钱脉”,每一堂,都是取材真实的人生。投资工具、投资环境、投资知识都会更迭,但是人性不会变。开元、天宝年间,子孙对家产继承的心态,不会因为到了民国时代而有太大的不同。理解人性,才能理好财富,很多世事的本质,都需要更高明的理财智慧去应对。
苏轼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也是曹雪芹的人生写照,他留下的“假语村言”,其实尽是真智慧,大观园里的财富讲堂虽然结束,但是余音仍然缭绕。
作者:白焰
来源:Enjoy英卓读书会
https://mp.weixin.qq.com/s/Xen_LWzBV4G8biVkUsqLRQ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