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红楼梦醒忆钗黛

郝江妍2024-10-20 11:05:57

红楼梦醒忆钗黛

 

作者:郝江妍

 

红楼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书,每每捧卷在手,仿佛又一次走进了那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读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竟有一种幻觉,总觉得那是个真实存在的世界,每个人物都那么灵动鲜活,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一喜一悲都正在某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时空里发生着。

 

在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众多女性人物群像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风露清愁”的林黛玉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芙蓉与牡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风姿和审美情趣。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林忆莲《夜太黑》里唱到“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不禁莞尔。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比较,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外貌比较

 

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薛宝钗的外貌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

 

林黛玉的描写没有太具象的东西,重在意态,是出世的。什么是罥烟眉,含情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象,不一而足。而薛宝钗的描写重在形色,是入世的。红与翠、银盆与水杏,都很具体,读后可以马上勾画出一个轮廓。整体区别的核心在于黛玉是仙,宝钗是人。《终身误》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句,已经明白表达出薛宝钗纵然是山中高士,但终究是人,而林黛玉则是世外仙姝,绛珠仙草,是天上神仙。这是两个美丽女性整体风格的核心差异。

 

如果一定要在外貌上分个高低,我以为林黛玉更胜一筹。薛蟠是红楼梦中第一花花公子,见过美女无数,但也惊诧于黛玉之美。第二十五回中薛蟠“忽一眼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可见一斑。袭为钗副,晴为黛影。袭人不过是中上人之资,而晴雯则是贾府最美的丫鬟。作者借王熙凤口中的“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论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王夫人口中的“病西施”,宝玉口中的“想是她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芙蓉女儿诔》中“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都说明了晴雯之美,而黛玉之美必在晴雯之上。

 

二、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比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黛玉与宝钗在性格上各有千秋,本文仅从一些角度反驳两个比较流行的观点。

 

1、林黛玉的小性

 

林黛玉的敏感小性是历来最受读者诟病的,但实际上我们看,林黛玉的小性主要是针对贾宝玉。恋爱中的女子大部分是情绪化的,心完全在对方身上,才会被对方左右情绪,内核稳定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情绪的波动就是爱得不够热烈。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子来说,如何做得到不情绪化呢?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宝黛闹别扭后在大观园偶遇,宝玉情急之下不顾礼教的约束,向黛玉表白。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最动听的三个字,可能不是“我爱你”,而是“你放心”,万语千言,抵不过这发自肺腑的“你放心”来得踏实、来得有安全感。林黛玉至此才完全确定了贾宝玉对她的爱。此回后,可以看到林黛玉就再也没有和宝玉因为别的姐姐妹妹闹过,之前的吵闹、生气全是试探,而不是真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两个人无法言说的心事都用假意互相试探,因此误会颇多,所谓两假相遇必有一真,最终宝玉表白,黛玉明了,宝黛终于心心相印。

 

诟病林黛玉对其他人的小性,主要是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一回中对周瑞的态度。实际上黛玉没有做错,黛玉是贵族小姐,小姐未出阁前地位很高,而且又是贾府的客人,理应受到尊重和优待。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把林黛玉放在最后,完全不符合豪门大家的礼数。试想一下,即便放到今天,家里来了客人,吃水果时,我们是请客人先挑还是让自己孩子先挑?如果自己家人挑剩的再给客人,是不是非常失礼?周瑞家的纵然把林黛玉放在其他贾府小姐之后,但最起码应该放在王熙凤之前,因为王熙凤是媳妇,地位低于未成家的小姐。而作为王夫人的配房和心腹,周瑞家的深知王夫人不喜林黛玉,此举不能不说是有意试探黛玉底线,黛玉必须给予回击,否则之后在贾府的日子就难过了。正如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咏:“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第五十五回中贾府正牌小姐探春理家,众人还要为难她,平儿对众管家婆子说“罢了,好奶奶们……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厉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就被你们这些奶奶们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她一难,好几次差点没有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她厉害,你们都怕她,唯我知道,她心里也不算不怕你们呢!”。林黛玉对此洞若观火,若不伶牙俐齿地对周瑞家的这样一个仆人给予反击和警告,以她一个没有亲人的寄居孤女身份,如何能在这暗流涌动的贾府生存?

 

2、薛宝钗的大方

 

如果说黛玉的小性是表象,同样,宝钗的大方也是表象。大方的背后是心机与算计。

 

薛家住在贾府日久,偌大一部红楼,竟从未写过薛家宴请贾府女眷。书中薛家唯一的一次请客,是薛宝钗出钱帮史湘云办的螃蟹宴,螃蟹是和薛家店铺伙计要的,花不了多少银子,又显示了大方体贴,可谓惠而不费。表面上为史湘云着想,实际上显示她的善解人意。史湘云太单纯,且是个直性子,想到哪里就是哪里,不会周详考虑。其实细想,纵然史湘云没有闲钱办酒席,以宝钗的聪明,完全可以提醒她和贾母要,方不失史大小姐身份。天真的史湘云顺着薛宝钗的人情操作,伤了史太君贾母的颜面。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回中,宝钗因扑蝶听到亭中有人在说话,作为大家闺秀,本应转身回避,而她是怎么做的呢?书中写道:“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刹住脚往里细听”,一直认认真真一字不落地听完。在小红和坠儿开窗时,无处躲避,灵机一动,竟大大方方地迎上前来。“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一面说一面故意往里赶”,把两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这一笑,是有多可怕!“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一笑,更可怕,金蝉脱壳的同时成功陷害了林黛玉。

 

所以宝钗的大方,很多时候都是表演,是心机。

 

三、宝玉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态度比较

 

《终身误》一曲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毫无疑问宝玉是博爱的,对年轻的女子,对美丽的景物、对美好的男子,他都爱。正如警幻仙姑所说的“意淫”,爱一切美好美丽的东西。所以在传说中的情榜中,贾宝玉在榜首,叫做“情不情”,即对一切有情无情之物都有情。宝玉虽与宝钗成婚,但是他心中真正爱的女子,只有一个林黛玉。宝钗劝他读书上进,宝玉说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用现代语言表达,宝黛二人三观一致,爱好一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黛玉是宝玉的灵魂伴侣。宝玉前期对薛宝钗也有过爱慕之心,但那是爱慕薛宝钗的外在之美,肉体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林黛玉,因为灵魂的契合是这世间最难得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

 

四、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比较

 

债还了,恩报了,缘也就尽了。一切繁华美好与肮脏龌龊都终将消失,所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终将流逝,终究都是要回警幻仙姑处销案的,终究只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也许是黛玉与宝钗各自的归宿。林黛玉与史湘云中秋联句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诗,也是谶语。史湘云死于水中或船上,而林黛玉将在一个清冷的月圆之夜泪尽而亡,魂归离恨天。正如她在《葬花吟》中字字泣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林妹妹终究还是未能和她的宝哥哥成亲。而谣诼奚诟可能是黛玉的直接死因,也就是芙蓉女儿诔中晴雯的死因。晴雯的判词中“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便是黛玉和晴雯的写照。在红楼梦这个大悲剧中,林妹妹虽早亡,但她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她得到了她最想要的东西,那就是宝玉的心。一切戛然而止,只给人留下无尽的遗憾,亦是无尽的遐想。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不是也只写到“从此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薛宝钗在黛玉死后嫁给了宝玉。面对这金玉良缘的最终成功,面对宝玉的意难平,面对宝玉心中那个永远至高无上的林妹妹,她心中究竟是愿还是怨呢?她心中究竟是喜还是痛呢?我想她是怨的,她是痛的,如果没有得到宝玉的爱,只是守着一个皮囊,那这金玉良缘对她这样的女子又有何意义呢?不过是牢笼枷锁和日日的生计罢了。随着贾府的被抄没,二人生活潦倒落魄,缺医少药,薛宝钗死后最终被大雪掩埋,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在这部悲剧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太多太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感情。希望在人生这部大剧中,纵然哭过痛过,我们也依然能心怀美好,勇毅前行。

 1

作者:郝江妍

来源:Enjoy英卓读书会

https://mp.weixin.qq.com/s/ILKdS44T7719OYk8nHOBcA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