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赋八篇(九)

池征遥2024-10-11 11:31:05

赋八篇(九)

 

作者/池征遥

 

1.《寒露赋》

 

寒风凛冽,露气凝重。时序辗转,岁月如梦。不觉已至寒露,此时节,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之景。清晨,推开窗扉,但见篱笆上、树叶间,露珠晶莹,宛如泪珠,似诉离愁。

 

露水的形成,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夜幕降临,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化作无数细小的水珠,附着在地面、草木、树叶之上。这些露珠,晶莹剔透,宛如珍珠,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它们在晨曦中闪烁,在阳光中消散,如同生命的轮回,短暂而又美丽。

 

寒露,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临近。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增多,故名寒露。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寓意着滋补养生,润肺止咳。寒露时节,菊花盛开,赏菊饮酒,成为文人墨客的一大雅趣。此时,也是采摘秋茶的好时光,茶叶经过秋露的滋润,香气更加浓郁。

 

遥想寒露之初,夏日的炎热已然消退,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而今,寒露已至,秋意渐深,万物凋零。漫步于林间小道,落叶满地,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无情。

 

登高远望,群山苍茫,层林尽染。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寒露时节,万物萧瑟,生机不再。不禁感慨万千,人生如梦,岁月如流水,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寒露之夜,月华如水,洒满大地。仰望星空,但见繁星点点,闪烁不定。此时此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遥想古人,寒露时节,亦是感慨万分。诗仙李白曾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刻的我,亦能体会其中之意。

 

寒露之际,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人们需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此时,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收获着一年的辛勤付出。寒露时节,亦是品尝美食的好时光。梨、苹果、柿子等水果纷纷上市,甘甜可口,令人陶醉。

 

寒露至,诉不尽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人生感慨。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愿我们都能在这此时节,把握住生活的美好,珍惜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共度这美好的时光。

 

2.《节气赋》

 

夫天地之间,四时交替,日月轮回,自然之节气,犹如生命之脉络,承载着大千世界的生生不息。自春分至冬至,每一节气皆有其独特之韵味,共同编织了一幅五彩斑斓的自然画卷。

 

立春之初,万物复苏,嫩芽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雨水滋润,溪流潺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绿装。惊蛰来临,春雷乍响,蛰伏之物苏醒,万物竞相生长。春分昼夜均分,阴阳平衡,桃红柳绿,燕子归来。

 

清明时节,芳草青青,缅怀先人寄深情;谷雨滋润,百谷茁壮,田野间一片繁忙景象。立夏之初,炎暑将至,万物茂盛,生命蓬勃;小满则寓意着丰收在望,籽粒饱满。芒种时节,麦浪滚滚,播撒希望,期盼金秋硕果。

 

夏至日长,阳光炽热,万物生长达到极致;小暑大暑,酷暑难耐,却是生命最为旺盛之时。立秋伊始,凉风习习,一叶知秋意;处暑渐凉,暑气消退,大地开始收获。

 

白露凝霜,秋意渐浓,露珠如珍珠挂满枝头;秋分之际,昼夜再次均分,丹桂飘香,蟹肥菊黄。寒露至,露重霜浓,枫叶如火,层林尽染;霜降降临,银装素裹,万物蛰伏,静待来年。

 

冬日里的立冬、小雪、大雪,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大地一片寂静;冬至日短,阴极阳生,希望之火悄然萌发。小寒大寒,严寒考验着生命的坚韧与毅力。

 

自然节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它们见证了万物的兴衰荣枯,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这四季轮回中,我们感悟生命的真谛,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10月10日赋》

 

金秋之季,双十良辰。天清气朗,云淡风轻。

 

霜枫渐染,似火如霞,绘就山川锦绣画卷。银杏飘黄,若金似扇,洒落大地璀璨华光。丹桂余香袅袅,萦绕心间,如诗如画。田野之上,稻谷金黄,麦浪涌动,丰收之喜溢于言表。

 

岁月悠悠,历史如河,双十之日,意义非凡。

 

遥想辛亥之年,十月十日,武昌城中,烽火连天。义士揭竿而起,热血铸就新篇。推翻封建帝制,结束千年旧制。国号更易,中华民国立,开启时代新篇。此乃历史之转折,民族之觉醒,如璀璨之星,照亮华夏大地。

 

又忆抗战胜利之际,国共谈判,重庆城里,风云际会。毛公亲赴,为求和平建国之计。艰难曲折,终成《双十协定》。虽其后风云变幻,协定被撕,内战骤起,然此一历程,见证民族对和平之渴望,对未来之期许。

 

看今朝盛世繁华,新中国百业兴旺,万象更新。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尽显现代气息。乡村宁静祥和,屋舍俨然,充满田园之美。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之花处处绽放;文化繁荣昌盛,艺术之果累累满枝。

  

今逢双十,祥瑞满盈,乃时光之馈赠,岁月之洗礼。

 

回首往昔,感慨万千。然,今日世界,风云变幻,历史之车轮滚滚向前,挑战与机遇并存,任重而道远。

 

吾辈应珍惜和平,铭记先辈之功绩,以史为鉴,承先辈之志,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人生壮丽篇章;为国家之繁荣,民族之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凤阳赋》

 

钟离故地,凤阳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淮水之滨,灵秀所钟,岁月沉淀,古韵悠扬。

 

忆往昔,明中都辉煌壮丽。城墙巍峨,宫殿宏伟,彰显帝王之气。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凝聚工匠之智。风云变幻,虽岁月侵蚀,然遗址犹存,诉说着昔日荣光。朱元璋起于斯地,自幼贫寒却胸怀大志,历经磨难终成霸业。他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开创大明盛世。其故事如璀璨之星,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又有徐达,凤阳之豪杰,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其智勇双全,用兵如神,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东荡西平,克敌无数。战鄱阳,破陈友谅之水军;攻大都,逐元顺帝于漠北。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为大明江山之奠定立下汗马功劳,其英名传颂千古。

 

汤和亦为凤阳之翘楚,明朝之名将。幼年父母双亡,然志存高远。随郭子兴起义,后附朱元璋,屡立战功。攻常州,守城池,御敌有方;征福建,讨思州,平定叛乱。晚年告老还乡,得以善终,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为后人所敬仰。

 

还有崔白,乃凤阳杰出之花鸟画家。其画笔精妙,墨色灵动,所绘花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作既有细腻之笔触,描绘花鸟之姿态神韵;又有奔放之画风,展现自然之生机活力。其画作,开创新风,影响深远,为中国绘画史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花鼓之乡,节奏明快,旋律动人,声传千里。昔时,百姓流离,以花鼓诉苦难,一鼓一舞,演绎百姓生活之酸甜苦辣;一词一曲,承载历史变迁之波澜起伏。民间艺术之瑰宝,传承千年而不衰。民间艺人邓之华,手持花鼓走四方,将凤阳花鼓之魅力播撒至天涯海角。

 

文化厚重,名人辈出。古之贤达,才高八斗,品德高尚,为后世敬仰。李善长智谋过人,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其谋略与忠诚令人赞叹。今之俊彦,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展时代风采。崇文尚学之风,源远流长,培育无数英才。

 

龙兴寺,香烟袅袅,传递着宁静与祥和。濠梁古桥历经风雨,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临淮关老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昔日繁华。

 

凤凰山下起阿房,皇陵御碑映沧桑。凤阳古韵如画卷,历史沉淀绽光芒。昔日辉煌筑传奇,文化瑰宝韵悠长。魅力引得众人往,曾经华彩永飘香。

 

其间凤阳豆腐,细腻爽滑,营养丰富,堪称佳肴。相传朱元璋御赐其名,使其声名远扬。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口味独特,满足味蕾之享受。美食文化,亦是凤阳历史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今之凤阳,全国农业改革示范县,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保护古迹,弘扬文化,让历史之魂永驻。发展旅游,繁荣经济,使文化之花绽放。新时代,新征程,凤阳人民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

 

美哉凤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壮哉凤阳,时代新风蓬勃向上。愿凤阳之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永载史册,永世流芳。

 

5.《姑苏史赋》

 

姑苏,古称吴,江南之明珠,历史之渊薮。千载而下,风云变幻,而其文化底蕴,犹如太湖之水,浩渺无垠,流传不息。

 

遥想春秋战国,吴王阖闾在此建都,金戈铁马,烽火连天。剑池之旁,曾铸吴钩,锋利无比,象征着吴国的英勇与坚韧。而今,剑池依旧,波澜不惊,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秦汉以降,姑苏逐渐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张继的《枫桥夜泊》,传诵千古,寒山寺的钟声,悠扬至今。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更是将姑苏的水乡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姑苏的地位愈发显赫。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唐代诗人王之涣曾赞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见姑苏在当时之繁华景象。

 

宋元明清,姑苏更是成为了文化的重镇。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名园,争奇斗艳,各具特色。昆曲、评弹等曲艺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昆曲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近代以来,姑苏经历了沧桑巨变。然而,其文化底蕴却愈发深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姑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姑苏的文化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姑苏的历史文化,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见证了姑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吾辈生于斯,长于斯,当以传承和弘扬姑苏历史文化为己任,让姑苏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6.《姑苏风光赋》

 

姑苏,江南之瑰宝,山水之城,文化之都。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大自然与历史的鬼斧神工交织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绝美的画卷。

 

群山环抱,层峦叠翠。阳澄湖畔,碧波荡漾,鸥鹭翔集。相传,昔日吴王阖闾曾在此操练水军,湖畔的渔民们以歌声传递军情,故有“渔歌唱晚”之说。虎丘之上,云岩寺塔耸立天际,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传说中,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墓中藏有“专诸刺王僚”的鱼肠剑,神秘莫测。

 

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运河如带,蜿蜒而过,串联起古城与新城,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古镇周庄、同里,依水而建,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人家枕河,一幅幅水墨画卷,令人陶醉。想当年,张翰辞官归隐,泛舟太湖,吟咏“莼鲈之思”,留下了千古佳话。

 

园林之美,独步天下。拙政园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相传,园主王献臣因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筑此园以自娱。留园则以山水为主体,巧妙利用借景手法,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狮子林以奇石著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元代僧人天如禅师曾在此讲经,弟子们以石头为听众,故名“狮子林”。网师园则以其精致玲珑、布局精巧而著称于世,园中常有文人雅士聚会,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田野风光,别具韵味。稻香四溢的季节,金黄的稻田铺满大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脸上。春暖花开之时,桃花盛开,梨花如雪,菜花金黄,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田园画卷。相传,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写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佳句,赞美姑苏的田园风光。

 

这里四季景色绝美。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日绿树成荫,蝉鸣阵阵;秋天丹桂飘香,硕果累累;冬日则银装素裹,静谧祥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姑苏的山水风光,不仅以其自然之美令人陶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人入胜。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园林、每一处田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诉说着姑苏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愿姑苏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7.《莲赋》

 

夫莲者,生于泥淖,挺于浊水,亭亭净植,不蔓不枝。其形也,袅袅娜娜,似仙子凌波,翩然起舞;如娇娥照水,顾影自怜;若玉女临风,神韵非凡。其色也,粉白相间,如佳人玉颜,娇羞含情;似朝霞映日,绚丽多姿;若瑞雪飘空,纯净无瑕。

 

观莲之态,叶如翠盖,滚珠泻玉,承雨露而不溢,沐清风而愈碧,映明月而更幽。花若星辰,璀璨夺目,绽芳华而不染,映骄阳而愈灿,沐烟雨而愈娇。中通外直,不曲不挠,显君子之风范;香远益清,淡雅悠长,彰高士之情怀。

 

思莲之德,处污而自洁,遇诱而不移。在尘世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于繁华浮世里,秉持一种本真;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一方净土。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被世俗所染,坚守内心之纯净,绽放生命之光。

 

遥想当年,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喻君子,传为千古佳话。又有乐府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采莲画卷。莲之美,不仅在其貌,更在其魂。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莲,乃自然之精灵,艺术之瑰宝。画家挥毫,绘其神韵,墨色淋漓,尽显风姿绰约;诗人吟咏,歌其高洁,词句优美,传颂品德无双;乐者弹奏,谱其雅韵,旋律悠扬,演绎清新脱俗。

 

愿世人皆如莲,心怀纯净,志存高远。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艰难,坚守初心,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8.《扬州赋》

 

扬州,古称广陵,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地。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水陆交通要冲,商贸繁荣之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今以赋,述其风华,融其历史文化特点与景色之美。

 

扬州,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扬州始见记载。漫步于古城墙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汗水。汉代设广陵郡,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成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唐时期,扬州繁华一时,被誉为“扬一益二”。明清两代,扬州盐业兴盛,商贾云集,文化繁荣,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扬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观其城郭,古韵流转,琼楼玉宇间,尽显江南之精致。瘦西湖畔,垂柳依依,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春日里,桃花盛开,游人如织;夏日时,荷花争艳,清风徐来;秋日中,菊花簇簇,金黄满地;冬日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园林之中,匠心独运,各具特色,宛如诗画。个园、何园、小盘谷等园林,尽显江南园林之韵味。

 

扬州,文化璀璨,人才辈出。扬州学派倡导经世致用,开一代学风;扬州八怪书画奇崛,独步天下;扬州戏曲韵味独特,影响深远;扬州工艺精美绝伦,享誉四海。走在扬州的古街巷弄,似乎能听见扬州八怪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立品格。他们的艺术成就,丰富了扬州的文化底蕴,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扬州,美食之都,令人陶醉。扬州炒饭、扬州干丝、扬州包子、扬州酱菜等,皆为中华美食之翘楚。清晨,一碗热腾腾的扬州早茶,唤醒了沉睡的味蕾;午后,一份精致的扬州点心,满足了舌尖上的享受;夜晚,一桌丰盛的扬州晚宴,让人陶醉在美食的世界里。

 

扬州,一座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以独特的韵味,吸引众生。愿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1

[作者简介] 池征遥,笔名水也,中管院终身研究员,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临池翰章》文刊总编,入编中国名人录和世界华人专家名典。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