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净土

李广彦2013-12-16 08:04:13
    印象中,能摘到星星的地方在梁山,能抚摸月亮的地方在渔洋河,能潜入海底的地方在沈家冲,能感受古风的地方在吕家坳……这些景观都出自潘家湾。
    潘家湾,湖北省宜都市的一个乡,也是全宜昌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行政概念之外,她还是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净土,张口呼吸新鲜空气,伸手可以采到云彩,被形象称为宜都的青藏高原。
    始知潘家湾,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高中毕业不久,几个同学通过招工进入农村供销社,被分配到潘家湾、毛湖淌等偏远山区。从小在城里长大,只身去山里工作,难免生怯,很不情愿,其中一位自动放弃这样的就业机会,宁肯继续留城等待接父亲的班。潘家湾最初在我心中就是一块不毛之地,甚至与蛮荒时代挂钩。
    初识潘家湾在1994年。当时我受聘《三峡晚报》,由于交通不大方便,每次采访,就地夜宿。潘家湾的夜色出奇的静,月光如银,山廓青黛,舍瓦深蓝。明月在渔洋河水映托下,如仙女沐浴,分外妩媚。徜徉河畔,伸手抚月,水润肌肤,虽似梦幻,掬捧的依然是柔美与希望。若遇星空满天夜晚,四周的山峦如酣睡的巨人,你尽可站在任何一个“巨人”身上,仰望银河,目游星系。星星眨眼,忽明忽暗,你感觉渺小的自己竟然可以与天外交流,与宇宙谈心,与自然相融。犹喜农家晚宴,庭前方桌,腊肉飘香,品将军玉美酒,听将军山传奇,这块土地给我留下神秘而亲切的记忆。然而,大自然的美好却不能遮掩落后的一面。当我年终盘算报社分给我的订报任务时,不免心灰意冷——潘家湾乡总共征订十几份,排名仍旧倒数第一。遗憾,无奈,但是偏乡僻壤,经济不发达,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又能怨谁呢?
    1997年,我走进潘家湾。此时我是一名水利工作者,周身热血开始融入这一山一水。特别是在随后几年实施人口饮水、旱地集雨灌溉等工程中,平均每个月要到潘家湾一趟,时常感受这里的一草一木,刻骨铭心的是吃水问题。一盆水在城里人眼里就是一盆水,洗把脸顺手就泼掉,但在山里农民的心中却是一汪泉。逢旱年景,农民每天就靠一盆水,先洗脸、后洗澡,再洗衣;先洗米、后洗菜,再洗碗,实在不能用了就拌猪食,喂牲口。严重缺水的原因是喀斯特地貌遍布,下雨溪河涨水,雨后很快断流,全乡只有一座蓄水十几万方的小水库,很多村庄甚至没有一口堰塘,农民家家户户在屋后挖坑蓄水,遇雨则满,天晴即干。人在山上住,世代为水愁,历史上曾出现多级泵站提水、骡子毛驴运水、汽车囊袋送水等现象。民谣:“大窝有水用瓢舀,小窝有水用汤瓢,石缝有水喝不着,就靠棕叶把水引”、“一滴水一滴汗,一担水用一瓢汗水换”。壮男下地忙耕种,妇老残幼去守水,守水排队一条龙,就是当年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即便是再凶的旱年,每逢客人到来,质朴的山民,仍会沏上一杯清茶,奢侈他们的情义!直面缺水的潘家湾人,谁的心灵不震憾?任何麻木都会颤动!
    水在山里是一种福祉,甚至是一种图腾,是大自然干裂的荒唇和人民群众心底的企盼与渴望。解决群众吃水难,是历届乡政府取信于民的一面镜子。近年国家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项目后,当地政府通过城乡统筹,互联共建,建起了集镇供水工程,人口饮水工程进农家,“天河水窖”遍田间,如今全乡一万多农民也跟城里人一样,吃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普遍用上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每次下乡入户,看到束之高阁的油木水桶,顿生沧桑巨变之感。听到群众唱出:“村村清泉叮咚响,户户吃上小康水,感谢伟大共产党,不忘光荣水利人……”歌谣时,不禁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水利工作者而自豪,为政府关注民生而喝彩。
    水乃万物之源,润物细无声,孕育无限生机。2000年,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成立,转间10年光阴,经济日趋繁荣。作为宜都的口子镇、西大门,潘家湾与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相邻,自然景观类同,生活习俗相似。土汉杂居,文化多样。梁山孤峰,高耸云霄,傲视千里,西望长江峡口,东眺荆天楚地,是全国滑翔飞行训练比赛基地之一。相传此山已有1500多年宗教史,终日香火不绝。山脚峡谷探母沟林木茂盛,溪流清澈,瀑布高挂,溶洞连遍。叹为观止者,当数国家AAA级风景区奥陶纪石林。这里远古一片海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让地球的山经水脉大起大落。漫游其间,如潜海底,石林错落,姿态各异,嵌入岩壁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记录着亿万年前海洋与陆地撞击的痕迹,被国内外学者称为“地球运动的天然博物馆”。明清以来潘家湾就是江汉平原进入鄂西山区的咽喉要道。立于将军山颠,青石板上的马蹄印、脚板印依稀可见,贺龙元帅当年骡马队负重前行的马蹄声仿佛就在耳边,让人痛惜的是土生土长的红军师长叶光吉,竟然冤死党内左派肃反中,倘若将军健在,必归故里寻根。乡里有座烈士陵园,绿树掩翳下安葬着何连长、王班副、小田、小伍四位革命先烈,他们是在全国将要解放前夕的战斗中倒下,虽然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为了新中国,前进!”那奋不顾身的冲锋情景,却凝固成永恒的雕塑,成为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符号!
    潘家湾生态植被完好,远山雄俊,近水碧绿。早年有虎熊出没,退耕还林十年来,恢复往日生机,野猪、野兔、锦鸡等珍惜动物重归自然。潘家湾集镇顺鸦来公路而建,若干个村庄“一线穿珠”,村寨依山临河,吊脚楼、天井屋、四合院、马头墙…..绵延数公里,形成“民族一条街”,沿途各村都有专职保洁员,维护绿化环境。全乡至今没有工业污染,茶叶、畜牧、蔬菜、旅游、水电是潘家湾的主要产业。田园经济如同一首优美的诗,没有废话与错字。全乡7万多亩富锌土壤带上,到处是茶田绿梯。盛产的天然富锌茶,是归元寺明正法师修身养性的提神物,倍受市场青睐。这里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贮量丰富,庆幸未被开采,但愿它沉睡长眠。对于潘家湾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无论怎样招商引资,不论政府官员多么踌躇满志为政绩大干一场,都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原则,把握好项目准入关,拒绝无烟工业、绿色农业之外的任何诱惑!
    今年春天,为拍水利电视专题片,我再次走进潘家湾。感觉这里的变化始终没有离开绿色原生态这一理念。听乡政府干部介绍,全乡十件惠民实事, 件件围绕生态做文章,没有一个污染环境的项目,这样的政绩令人欣慰、赞赏!尤让人兴奋的是,宜都市委市政府提出潘家湾要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特色村寨示范点”的新目标,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对富有特色民居老屋、烈士陵园抢修保护,发掘民俗文化遗产,一系列保护项目的实施,使之成为宜都市的“后花园”,民族特色的集镇雏形显现。
    如此美好的前景,让人如何不眷恋这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