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金阁寺

茹洁2024-07-10 10:52:27

 11


金阁寺

 

作者:茹洁

 

“每次看见阳光在远处的水田里闪耀的时候,我都会疑是肉眼看不见的金阁的投影。它与现实的京都是正相反的方向,然而我透过山谷的晨曦却看见了金阁高耸云天。”就这样,金阁无处不在,在幼小的沟口心中,直到他将其烧毁。

金阁寺本是京都临济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为建筑里外镶以金箔,俗称金阁寺。它初建于1397年,是一位将军义满的别墅,之后改为菩提寺。1950年,这座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国宝就这么毁于一旦。原来是寺内僧人、大谷大学学生林养贤蓄意纵火,他坦承自己的动机是“对美的嫉妒”,轰动日本全国。31岁的作家三岛由纪夫极具敏感度,他前往京都实地考察、调查僧人背景,重塑了口吃小僧“沟口”为主角的经典之作:《金阁寺》,发表于1956年。

唐月梅女士是日本文学专家,撰写和翻译过多部日本文学著作。其中就有她和爱人叶渭渠先生共同翻译的大部头《源氏物语》,还有唐女士翻译的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和《金阁寺》。二十多年前,这是《金阁寺》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版本,也是我读到的第一个版本。当时记得,边读边谩骂主角,无法理喻如此变态的审美异形,加之大篇幅的旁白,不明白它的文学价值,完全是一本黑暗料理,真是年少轻狂。这些年,越来越喜欢日本作家出品的文学书籍,阅读最多的体裁是日本小说。今年读到的《金阁寺》是陈德文先生翻译的版本,结合日本美学三部曲中的《物哀》,试图从个人视角去厘清三岛和这本书。

1

小说共十章内容。故事以“我”为主角,即沟口。父亲是一个小寺院的住持,沟口天生有一个生理缺陷——口吃。这使得他从小就受到同龄人欺负,慢慢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内心感到自己很丑陋,看待问题偏激,逐步倾向于偏执,这样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父亲常常向小沟口讲金阁的故事,以及它的美。金阁渐渐植于他的心中,以至于成了沟口心中美和精神的依托。父亲去世后,将小沟口托付给鹿苑寺的住持,从此,他和心中的金阁没有了物理上的距离,每天都可以从不视角观察和欣赏它。沟口感到:“金阁不光从我眼中,而且透过头颅渗入体内来了。”

当金阁近在眼前时,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道:“你说人世间最美的东西是金阁寺,这是真的。”父亲去世后,他重新回到鹿苑寺,再次看到金阁,他描述道:“金阁在晚夏强烈的阳光下,看起来已经失去了纤细之趣,内部包藏着阴冷的黑暗,仅以神秘的轮廓,拒绝着周围光闪闪的世界。”一如沟口内心的偏执和暗黑,他拒绝有光照进心里。面对如此矛盾的情绪,他这样辩解:“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作者借小和尚之口,完全在表达的是一种暴力美学。

在小沟口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曾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过影响。他憎恨母亲,不愿意见到她。因为一个深夜,母亲在他和父亲的同一居室下,和其他男人偷情。另外母亲用一种他认为的贪嗔心,想要沟口成为今后的住持,他认为:“母亲虽然和美丽的金阁同在,但她是和金阁无缘的人。”原生态家庭给沟口造成的阴影是他形成原罪和孤僻性格的诱因。

上中学时,沟口暗恋一位妙龄少女有为子,但这位女子明确拒绝了他,有为子成为他一生中爱而不得的美好。有为子和一位逃兵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后怀孕,最后事情败露后,两位年轻人在一座高阁上恂情。在他心中,有为子就是美的化身,沟口亲眼目睹了一场美的幻灭,以至于,此后都无法与其他女子谈恋爱。他内心的丑和有为子的美,也为沟口今后烧毁金阁寺埋下了伏笔。这就是三岛由纪夫写作的精妙之点,就像一架长焦距相机,逐步在向结局推进。在刚进入鹿苑寺时,另有一位弟子,名鹤川。这个男孩子家庭条件优渥,一如他的白衬衫,性格明朗、单纯,没有烦恼,这是沟口从来不曾体验过的生活。沟口坦言,鹤川就是另一个完美的自己,是他的实像。在得知鹤川真实的死因并不是因为意外,而是为情而自杀,沟口内心产生了震荡。他自言:“由于他的死,连接我和白昼光明世界的一根丝线也随之断绝了。我丧失了白昼,丧失了光明,丧失了夏天,我为此而哭泣。”这一笔美的幻灭,同样加注在了火烧金阁的伏笔中。


战争刚结束不久,在寺庙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醉酒的美国兵和着一身猩红外套的妓女来参观金阁,由会说一点英语的沟口接待、讲解。不一会儿,两个人发生争执,美国兵命令沟口用脚踩倒在地上妓女的肚子,沟口就依照做了。当时他的内心尽是一种丑恶的快感,但事后他诡辩,因为害怕被美国兵用枪威胁,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十七的少年,为自己的恶行,得出一个结论和理由,他说:“假如世界上的人用生活和行动来品味罪恶,那么我将尽量深深沉潜于内心的罪恶之中。”

在大谷大学里,进入青春期的沟口认识了一位同学——柏木,柏木同样是身体有残疾缺陷-内翻腿。但他利用这一点和人性的弱点,勾引女孩,达到自己的恶劣行为。他用反面教材给沟口打开一条通往人生的黑暗捷径,引导他向肉体世界探索。望着金阁,柏木说:“美丽的景色就是地狱。”他用阴郁和暗黑的行为和语言,不断给沟口洗脑,用现代一个网红词就是-PUA,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行恶的病态哲学理论。在柏木的引导下,沟口也逐渐认为,美是怨敌,他对美的崇拜与坚定的追随渐渐显化为仇恨。

战争的失败笼罩着整个日本,沟口无心研读大学学业,21岁时勉强毕业,生生混成了学渣的样子。他一步步的行径,惹得住持对他彻底失望,并严正宣告,将来也不会被推荐为下一代住持。沟口一气之下,从金阁出走,向西北方向旅行。在旅行的路途中,他下决心要烧毁金阁。他笃定:“有生命的东西不具有金阁那般严密的一次性;金阁的美丽,飘荡着灭亡的可能性;如果烧毁了金阁,确实可以减少人类创造的美的总量。”错误的认知滋生罪恶的想法。

在这本书中,还有两条重要的引线。一条是贯穿于始终的战争的阴霾,另一条是鹿苑寺的道诠住持的举止行为和对待沟口的态度。住持讲课的内容是《南泉斩猫儿》和《赵州头戴草鞋》二则,以此来教化弟子们要斩断妄念、执拗,常怀有一颗菩提心。书中以上的情节描述,都是为结局而铺垫。

沟口被送回寺院后,终于在昭和二十五年的七月一日这天夜里,用三捆稻草和可燃的物品,点燃了心中罪恶的欲火,也点着了金阁寺。金阁寺在熊熊大火中毁于一旦。其美无俦,施虐性的力量征服了他一直渴望而不可及的美,最终与之同归于尽。

2

合上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此大胆的作家。这本《金阁寺》,把三岛由纪夫本人“追求美,又毁灭美”的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他拥有怎样的人生呢? 

三岛由纪夫出生于1925年,本名平冈公威,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他的作品既有日本文学一贯的细腻柔情,也有其他日本作家身上少见的暴力、鲜血与黑暗。他曾说:“我心之所向是死亡、黑夜和鲜血。”他是天才也是狂人,过度受保护的童年,造就压抑怪诞的性格。曾三度提名诺贝尔奖,都擦身而过。他不但写小说,还能写舞台剧、演电影,热衷健身,追求完美体态;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结束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政治讲座,头上围着写有“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剖腹自尽。这一年,三岛由纪夫45岁,选择在自己的人生顶峰,离开这个世界。他用结束生命践行了和小说一样的结局,用“毁灭之美”划上人生的句号。

日本现代美学大师大西克礼,从日本古典文化中挖掘出“幽玄、物哀、侘寂”三大美学概念。其中《金阁寺》中,就运用和演绎了“物哀”之美。“人们对‘物哀’的直观和感动的认知,是蕴藏在类似于‘世界苦’这种特殊的审美哀感之中的体验。现世中的诸多事象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就会将我们内心的‘物哀’唤起,而‘物哀’就隐藏在我们幽暗的内心深处。”这就是所谓悲哀的快感,是非常接近于审美特征的快感,可以将其看作是深刻度的一种变形。存在即合理,就像我们再读三岛,再读“沟口”时,不是一昧的批判,而是更多的理解吧。正如有首歌的歌词内容,如果那时候有个人对小沟口说:“知道吗?我总是惦记,十五岁不快乐的你,我多想把哭泣的你搂进我怀里。不确定自己的形状,动不动就和世界碰撞。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愿我们每一个人,心地无伤世间无恙,心若不动风雨无来。

 

来源:秋池的自留地

作者:茹洁

https://mp.weixin.qq.com/s/a6C68Aj3rVP9On91pB6vSA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