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浙南山行

禾页2024-08-16 15:45:54

浙南山行

 

作者:禾页


1 

竹山

 

前些天断断续续下了些雨,数不清有几场。因为空气总是湿润的,背后的山头上总是环绕着来来往往的雾气,雾气下是成片的竹林。

 

就在昨日清晨,雨丝渐歇了下来。我站在小楼的窗边,看那些稻田中的雾气随着太阳升起而逐渐升腾于空中,像一卷一卷的海浪,随着涨潮,一层一层消失在沙滩上。吃过午饭,一个人沿着村庄中间的溪流往高处走。溪流两边的稻田里还未插秧,春天刚好是草物疯长的季节,苜蓿几乎要遮住去年的稻茬了,它们的叶颈中间开出紫色花,在绵绸的雨季过去之前,它们的叶子和花瓣上都会是露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

 

就在苜蓿长的最好的那片田地旁边,有一条小路通向山脚下一户人家,我抱着去看看的心态走了上去,因为那间房屋不同于这座村庄里任何一个三层小楼。它很旧,甚至可以说有点破,显然是不属于21世纪的建筑物。但它的瓦片很有意思,一色的青灰,可能是时间和雨水侵蚀的缘故,那些瓦片现在有点发黑。整个屋子的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黄土,墙面坑坑洼洼的。门和窗也都是木制的,很多年前刷的黑漆早已褪色,风一吹它们就吱呀吱呀地响,有点像竹子被风吹的声音。

 

走进之后才发现,这条小路绕过那间破败的土屋子,伸向竹山的更深处。当然,山上也不全是竹林。随着路走上来,拐个弯,再向上走一段,有间民宿,起了一个很符合这座山意境的名字——蓬门听竺。也对,在这长满了草和藤蔓的半山腰,听风是听竹叶和竹叶之间的动与静,听雨是听竹林与雨水的碰撞之音,到最后其实就是在听竹子本身,听它们在山中的呼与吸。



2 

吃食

 

来浙江之前是不曾吃过咸肉的。去年冬天,坐着火车从衢州出发,一路上弯弯绕绕着穿过许多山和溪流,到了遂昌县一处略为平坦的村子里住下。大部分本地人以种植茶叶和竹子为生,村庄两边的小山上都种满了竹子。听当地人说,冬有冬笋,春有春笋,我到的那个季节,恰好赶上了吃冬笋。

一日雨夜,想寻一点冬笋吃,于是便到县城一处溪流淌过的二层小楼,白漆刷过的墙,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一进门,一楼是一个小庭院,庭院里是绿草坪、假山、假泉和撑开的油纸伞,中间的小戏台上搁着皮影,有曲子从后面传出来,“咿呀一咿呀”的。

遂昌人吃饭喜欢用锅,在桌上支一个小炉,炉子下面大多放着固体酒精,上面是各式各样的锅。锅里有冬笋炖咸肉,鲫鱼烧角瓜,蒸螃蟹,煮狗肉,冬瓜炖番鸭,这些都是我在北方不曾吃过的东西。其中数冬笋最为鲜美,在浙南湿冷的冬季,从山上挖出它们,去皮、清洗,看起来颇大的一块到最后就所剩无几,所以这样的鲜味在冬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配上入冬时腌制的咸肉,半肥半瘦,将它们放在锅里一起煮,不用放太多调味料,咸肉在煮的过程中吸收了笋的鲜味,笋又沾上了咸肉的油脂和咸味,在冬季的雨夜喝上一口,先前湿冷的感觉瞬间烟消云散了。


3


田埂

 

一个人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在村里的田埂上走一走。

在我住的三层小楼门前,有一条宽约五米的溪流,整片村庄就是沿着这条溪流分布,房屋建在离溪流远一点,挨着两边小山的地方。在溪流和房屋中间,是一片一片的稻田。去年我刚到这里时,田里只剩下干枯的稻茬,田埂上长着的野草虽然是绿色,但总觉得少了一些生气。

直到今年春天我再来的时候,路边和田埂里一下就变得热闹起来了。苜蓿抽出新的嫩叶,没过几日就长出细碎的蓝色小花,柳树的叶子也在风中若隐若现。我通常会沿着溪流旁边的小路,一个人在田埂上走,有时候会看到几只野鸭在田地中间的积水处戏水,它们时不时乱叫一通,然后排着队又去溪流中游泳了。有时候我会观察虫子,水草繁茂的地方,稍一暖和就会有各种昆虫飞来飞去,它们在草叶和水坑之间来回跳跃。

天气再暖和一些,三月份的几场雨过后,有许多片没种稻子的田里一下子窜出来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开始淡淡的,若隐若现,随着雨滴和阳光的交替接触,大约六七日左右,这金黄色便会铺满溪流两岸。雨季的间隙里,太阳是清澈的,阳光照在油菜花上,油菜花是亮闪闪的,空气中透着一股子阳光和花粉碰撞的味道,再远处的花隙中,有蜂群“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图文均为作者原创)


4

作者简介:禾页,2001年生于陕西永寿,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现居鄂尔多斯。

 

作者:禾页

来源:流浪木 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aaDLo-qijo244D-11sJVpw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