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沃野牧歌

陈晓雷2024-05-27 13:41:40

沃野牧歌(报告文学)

 

作者:陈晓雷

 

那黑土一粒一粒、一堆一堆地在眼前伸展出去,

成了一片无垠的大草原,

沉默的,坚强的,连续不断的,孕育着一切的,

在那上面动着无数的黑影,沉默的,坚强的,劳苦的……

——巴金《黑土》

 

 

白城市曾史称“八百里瀚海”,其西部毗邻科尔沁草原,北面与呼伦贝尔大草原接壤,西北两翼被两大草原带状拥抱着。在数百年历史演进中,白城处于平原与草原过度带,是农耕、游牧文明融合区。早年,每逢春秋两季,从草原涌入的强劲朔风,挟裹着漫天狂舞的黄沙,如人穿毛衣般兜头而来,久而久之,大片大片的绿草原被淹没,变成茫茫瀚海。这段岁月,被作家洪峰写进小说《瀚海》。

 

自2013年起,白城市开启“河湖连通”伟业,经过七年拼搏,白城人把松花江、嫩江、洮儿河和查干湖等多个湖泡打通引水,解决了百年干旱问题,旷野、草场、农田、丘陵、森林、山冈,换发绿色生机,如今这里碧野连天,水源丰沛,云白风清,粮田万顷,成为吉林省西部发展规模化养殖业的广袤沃土。2020年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即将农作物秸秆加工为牛羊猪鹿畜饲料,经畜腹变粪还田,重在奉献社会更多丰沛肉奶制品)后,白城得天独厚,成为这项富民工程的主战场。

 

 

三月初,透过高铁车窗,眺望初春的吉林大地,残雪融尽,沃野上一片黄褐色,初春的土地,尚冬眠着未醒来。

 

到白城市采访“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情况,赶到镇赉县黑鱼泡镇岔台村和合牧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已临近中午。

 

那天,气温约零下六度,小西北风刺骨,尽管外衣里套着毛衣,还是被冷风打透了。迎着旷野上凛厉的风走进会议室,对面座着是和合牧业公司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尹晓东,他五十岁左右,面颜洁净、神态平和,他未拿本子,桌上未见提示材料,他介绍公司像聊家常。

 

镇赉县和合牧业是集团公司的首家牧场,始建于2017年8月,和合牧业是镇赉县特色养殖产业扶贫基地之一,现在公司饲养的海福特牛有8000余头。近年来,和合牧业在镇赉县政府支持帮助下正在做大做强,走的是“养、加、销”一体化经营路径,正在努力打造和合牧业的品牌“和合牛”注册主打产品。

 

当问到和合牧业在管理与经营上,与同类企业比有哪些优势时,尹晓东介绍道:公司首要把企业利益与百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双方积极性大大增强。所说的百姓是指两类人,一类是企业员工,企业得失与员工利益相关联,员工爱企业和工作奉献程度,直接关系企业未来发展;另一类是与企业合作的农民牧户,公司能否带动当地更多农民参与公司实施的“放母还犊”养牛工作中来,是关系双方切身利益的大事,小到关系到农民能否脱贫致富,大到关系镇赉地方经济的发展振兴。二是公司对自身未来布局与发展的规划非常清晰,牧业以养牛率先发展,跟进饲料生产和肉类加工两大主业,使公司集团化优势更为突显,经济作用力更加强大;三是公司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信任人才,重用人才;四是公司对员工管理科学、人性化,对外聘员工一视同仁,均实行“五险一金”制度。

 

听完公司情况介绍,随着尹晓东穿上防疫服,消毒后进入牧场牛舍。和合牧场建在一片平坦开阔的野地里,除办公区外,远处八大栋牛舍,气势宏大,牧场北侧西侧各有一处结着冰的蓄水湖,湖面开阔。目视北面蓄水湖长约150米,宽约60米,西面蓄水湖长约200多米,宽约50米以上。当时,感觉这两处蓄水湖对牧场而言,就像公园的湖泊,给牧场灵气。随着对和合牧场了解深入,才知道这两个人工蓄水湖,两翼宽阔的水域像两翼长臂,把牧场“合围”怀抱中,其重要作用是为牛舍构建防疫保护屏障。

 

在这里,能够看到两种养牛形式,在巨大牛舍里“圈养”的多是黑色牛,它们是新西兰血统的安格斯牛,成牛和犊牛是分养的,看上去全身油黑锃亮,眼睛圆睁平视,嘴巴不停嚅动,零态度目视着来人。另一类多是露天“圈养”的黄白花牛,它们是乌拉圭、澳大利亚血统的海福特优质进口肉牛,露天圈养,大小混杂,空间宽敞,自由度大,淘气的小牛们,不时把脖子伸出栏外,像在与来人打招呼似的。尹晓东介绍,这两种牛有相同特点,即属优质肉牛型,生长速度快。

 

在这里,能够看到和合牧业倡导的“善待人,善待牛,善待环境和社会”的经营理念;也看到了“因为专注,所以专业”的现代畜牧业企业的运营管理机制所发挥的巨大活力。在牛业兴旺、生机勃勃的牧场里,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能量,正在这里快速飙升。

 

三月下旬,在长春市繁荣路5299号和合牧业集团总部,见到年轻的副总经理张会臣,他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自2015年起一直致力与肉牛牧场的策划、经营、管理,他曾是镇赉县和合牧业有限公司创建人,他是省“秸秆变肉”工程委员会委员,被誉“理论+实践型”肉牛养殖专家,他现在虽然已是集团副总经理,可他对镇赉和合牧业的那份情感依然深厚,总部安排采访张会臣,是因为无人可及他对和合牧业的熟知,相信他一定能把和合牧业这本“经”,为我道透说清。

 

为此,与张会臣面对面交谈,说起和合牧业,他的话就像流水般涌出来,他的创业经、养牛经、管理经,滔滔不绝,他讲了很多“专业”和“内行”们想听的话,对外行而言,像在听了套“迷魂阵讲解词”,不知所云,懵懂不堪,而笔者想听的应是他心里流出的带温度的话、牵动情感的往事,这类有“故事”的素材,才是写这篇纪实性文字所需要的。

 

待他片刻间歇,问他在和合牧业工作那四五年,有何收获时,他这才调整下情绪,讲到了自己。

 

张会臣自幼在通榆县长大,父亲在乡广播站工作,很善于写文字材料,母亲没工作,家里姐弟五个,家庭极其普通,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的能说善写,对五姐弟都有积极影响,后来姐弟们全都考上大学,应该说这是父亲的乐观向上,母亲的善良勤劳,对子女们的积极上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会臣2002年大学毕业后,做过动物保健品、生物制品营销、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在上市企业整整干了十二年。2017年创建镇赉县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任总经理,当年他是全公司唯一每天早上六点前到岗的人,他说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每天不超前在场区转一圈,工作起来心里没底啊。

 

当年镇赉县政府为和合牧业总投资 1.2 亿元,帮助公司建成 8 栋牛舍主体工程,后又陆续建成21栋牛舍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和合牧业公司开始进入正常发展运行期。

 

近两年,公司发展乘上省里“秸秆变肉”实施工程的东风,公司发展势头很旺,产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随着和合牧业的发展,其与金融机构与农民联搞的“放母还犊”的运营模式做得风生水起,饱受当地农民牧户欢迎,本运营模式即:将公司母牛以寄养方式给农民养殖,公司对养牛农民牧户提供配种、定胎、繁育等全程技术服务,牛犊长到250公斤以上,公司以6000~10000元价格从牧户手里回收牛犊。这个养牛举措,让当地农民得实惠颇多,广大农民从中看到了养牛致富的希望。

 

镇赉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合牧业这样的龙头企业,将经营重点由肉牛育肥向引母扩繁转变,由重点支持和合牧业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农户”合作模式的发展转变,扩大“放母还犊”“母牛超市”等形式规模,带动广大农民牧户深发养殖、规模养殖、壮大肉牛养殖。现在,镇赉县农民与和合牧业的联动,已在当地形成一种势气正健的风潮,正在席卷那片流油的黑土地。据统计,和合牧业已为农民下放优质母牛2312头,母牛放租农家尚未过整年,公司就从农民牧户家里收回新生牛犊453头。

 

近五年来,和合牧业公司从集团领导到普通员工,都在夜以继日地拼搏着、奋斗着,他们靠产品靠诚信,赢得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同,其声誉和影响也在省内省外大起来,农业部和省领导多次来公司指导工作、助力发展。和合牧业赢得多项荣誉,被国家评为“非免疫无布鲁氏菌病小区”、“无牛结核病小区”,荣获“农业农村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吉林省扶贫龙头企业”“市级优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称号,成为中国肉牛协会理事单位,加入“中国--加拿大肉牛产业合作联盟”。

 

 与张会臣在办公室正聊着,有人进来向他汇报公事,交谈先暂停。在其办公桌上看到一堆书,发现他正读的书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

 

谈到公司未来,他微微笑着,信心十足地告诉我:和合牧业集团是在镇赉县牧场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公司饲养规模超过1.5万头。公司在东丰县新建的乡村振兴畜牧养殖基地今年落成后,集团业务将涵盖肉牛繁育、肉牛育肥、饲草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电商中心等肉牛行业全产业链。那时,和合牧业集团将发展成为集良种化繁育、标准化育肥、精细化屠宰、定制化加工、品牌化于一体的,成为更具现代化的肉牛产业集团。公司的未来任重道远,我坚信和合牧业集团必然走向辉煌。

 

 

3月9日,去白城南郊吉林省德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调研,不巧总经理李成侠在外地出差。

 

年轻的副总经理赵旭东在会议室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德信公司始建1974年,现有国级“配置”两个,一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一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公司以培育种牛、生产推广牛冷冻精液为主业,是集生产、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

 

赵旭东还讲了公司近两年来值得点赞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德信公司培育的种公牛,在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连续四年获得六个单项冠军、两项金牛奖。

 

第二件是德信公司引进了美国进口牛精子性控分离设备,这将对公司培育种牛,发挥“革命式”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韩俊省长来考察时,为公司特批了22公顷土地,今年就将建成11栋牛舍,1000余头种牛将入住新家。

 

介绍毕,赵旭东领笔者见识了那架“性控分离设备”。又穿好防疫服、靴子消毒后,引领着进入露天公牛配种场,场里挺立着许多声名显赫的西门塔尔、夏洛莱、安格斯种公牛,它们各个高大无比、健硕雄壮。工人们正忙碌着作业,不时传来几声公牛“哞哞”的欢吼声。

 

知道公司总经理李成侠家在长春,还在某大学任兼职授课。三月中旬,就省里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德信公司如何参与其中,就公司管理与发展的话题,以书面提问形式给李总发去采访提纲。

 

三天后,李总书面回答提问,部分要点摘录如下:

 

问:贵公司在省政府实施的“秸秆变肉”工程布局中占位比例有多大?贵公司是怎样结合省里的目标和布局,规划和实施本公司的产业布局及目标推进措施的?

 

答:吉林省先后出台《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和《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并明确从2021年起,全面推开“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品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给予全链条支持。2021年7月6日韩俊省长来我公司调研时对我公司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赞赏,并指示要把最好的牛遗传基因留在省内,依据国家遗传评估概要,2021年度吉林省4家种公牛站排名前三十的种公牛,我公司公牛占50%,2022年度我公司总计生产501.6万支冻精,占全省5家种公牛站总产量的47%。针对我省千万头肉牛工程目标,我们采取种公牛站+繁改站点+基础母牛场(户)“模式”,牵头注册成立了吉林省德运黄牛饲养专业合作社。通过一年的努力,2022年全国推广冻精453万支,其中在我省共推广优质冻精106.2万剂,在助推优质肉牛冻精推广,推进肉牛扩繁提质上展现出新的活力。

 

问:贵公司结合全省“秸秆变肉”工程目标,在种牛和牛业养殖、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有哪些超越传统养殖业的现代理念、创新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白城市经济发展有多大影响?最好用科学数据和实例做法加以说明。

 

答:我们规划建设了德信养牛溯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将采精生产、业务销售、农户养殖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根据角色划分为技术员、养殖户等多个用户种类,实现了PC、微信小程及生产客户端三端融合的建设方案,将牛场分散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一牛一码,实现了种牛冻精向下追溯和养殖户犊牛向上追溯的双向溯源机制,有效提升牛场的整体管理水平,目前已在白城市洮北区和通榆县开展使用,以点带面,对白城市肉牛发展70万头目标起到带动作用,推进了我市肉牛全产业链与数据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贵公司在实施“秸秆变肉”工程中遇哪些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负面作用有多大,公司领导、管理和科技人员采用哪些措施战胜困难、消除障碍?

 

答:最大的困难还是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所说的人才以前的感觉是有人无才,现在是无人无才,吉林省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因地域关系,白城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些,通过考学出去的孩子几乎很少有人再回来就业,针对引进人才困难,我们尽企业最大努力把公司现有人员专业水平提高,创造机会出去学习,同时把全国名师也请到公司来进行指导,从长远看全国各行各业都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招工更难,所以有必要且也是急需改善的就是提高自动化水平,我们公司今年新建牛舍和采精大厅要把自动化元素添加进去,尽量减少人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问: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有哪些超前思维、创新规划和可行性实施措施?

 

答:我公司一直致力于种公牛选育工作,多年来始终加强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安伯胚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德国克鲁博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基于分子标记、发情控制、胚胎移植、性控冻精生产等技术的制种供种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优良种质母牛的繁殖效率;开展后裔测定,每年测定牛2000多头,取得种公牛验证数据13000多条,建立科学选育种公牛评介体系,每年培育认证采精种公牛30头,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了种公牛站持续发展;优化饲养管理和精液冷冻工艺,建立了精液长效保存与优良冻精生产体系,提高种公牛冻精产量和品质。我们选育的种公牛在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获得6个单项冠军、两项金牛奖。

 

李成侠总经理还结合自己的创业工作经验,介绍了德信公司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及如何快速培养专业人才问题,这是关系这家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

 

李总认为,我国饲养肉牛还是粗放式的,从养到管理再到具体专业技术规范并没有成体系,自动化程度还不高,专业人才还局限于理论,就拿兽医来说,学生只有理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很难有兽医毕业生直接从事治疗工作的,这和人医有很大差别,人医的学生可以边理论学习,边跟随老师积累临床经验,但兽医却没有这个实践基础,我认为这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最该解决的问题,畜牧专业人才培养不光是高校的事,更该是政府的事,也是畜牧行业的事,专业技术人才像饲养管理和诊疗治疗是非常稀缺的,也是市场急需的。

 

那么,如何解决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李总认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这项工作就会快速见成效: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并给予人才培养一定的支持。其次,高校要切实拿出有效措施,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知,增强献身畜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和执着精神。教师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紧密跟踪畜牧业发展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畜禽圈舍里。高校要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教学计划上增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比例,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最后,企业要配合政府和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地,构建人才定向培养的模式。

 

 

在采访中,巧遇意外事件,常带给人一份难得的惊喜。

 

3月8日下午,在白城市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国长河科长的推荐下,到洮南县郊的中农吉牧洮南分公司采访。

 

年轻的总经理助理刁世勇介绍完情况后,已经午后三点多了,又提出看他们公司一个牧场,访一家放牛还犊的农民牧户,提这要求之前,没与他“沟通”,是即兴想到的,担心这会让小刁为难,弄不好他还得向领导请示一番,这一来一往就得半小时。

 

未出公司大院,就已看着到太阳西沉了。

 

问刁世勇:到七牧场有多远?他答:二十多公里。又对他说:你路况熟悉,开你的车吧,天不早了,能来回快些。

 

干练利落的小刁,没走“请示”路线,一边点头应对着,一边手机联系远处的牧场和农民牧户。听说话语气,他和这些人熟得不得了。很快坐上小刁亲驾的红色SUV上路了,路两侧牧野茫茫,时见牛羊散放,时见村庄闪过。

 

在旷野上穿行,透过车窗看到偏坠的太阳,阳光透过路边的杨树林射进车里,太阳快骑上西山头了。

 

趁此时间,梳理下刚才刁世勇介绍的中农吉牧洮南分公司的情况。中农吉牧是吉林省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企业,以肉牛养殖业为主业,是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平台,自2021年公司参与全省“秸秆变肉”工程,即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以来,在牧光互补,粪污转化有机肥等低碳环保模式、赋能肉牛产业发展上有许多创新举措。

 

还有用产业思维做企业,用工业思维做农业的理念已取得成效,现在公司已经陆续建成了20余座现代化的规模型牧场。近年来,公司联合当地农民开展牛只租赁、放母收犊的业务,得到了洮南广大农民养牛户的认同,这项工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铸成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路,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红色SUV行进约半小时,就到了中农吉牧第七牧场。一看牧场的现状就知道,这是一座很老旧的院落,因初春原故,院里满是东北的老原色,满院灰黄,牧草垛、秸秆垛、饲料堆,还有农具、车辆,无序散放着,刁助理在东侧的牛舍,指着一架立在那里的铁设备说,它是现代牛饲料搅拌机,早已不用人工为牛切饲料了。栏杆里许多仰头注视来人的黑牛黄牛圆鼓鼓的眼睛,没有惊恐,一片平静。

 

随后,又到东北侧牛舍看,牛群被赶到院子里,里面工人驾驶拖拉机正在清理牛粪便。不远处,一位脸色微黑、中等身材,看上去四十七八岁的中年汉子,正手持板锹清理牛舍边角处的牛粪,他就是七牧场场长范余琨。

 

刁世勇做了介绍。

 

问范:厂长也直接到牛舍的干活啊?范答:我们这里条件不是很好,工人又少,忙不过来,不管是谁都得伸手干啊!

 

又问:这里的牛成活率挺高的吧?答:成活率还行,只是养牛得非常用心,这是又细又累的活啊,稍有疏忽防疫不到位,有一头牛有病,就会牵连几头牛,有时一倒就是几头、甚至十几头,一点马虎不得啊!

 

再问:你家是洮南的吗?答:我家也是长春的。接着问:多久没回家啦?答:忙起来就顾不得家了,也回不得家了,我过了春节就回来了,到现在一趟还没回家呢,两个多月了……

 

走出牛舍后,刁世勇介绍说,七牧场条件不好,牛舍都很老旧,在这里工作的确不轻松,老范来到这儿还不到半年,他的前任是位很能干的老场长,去年冬天的一天,老场长干着干着活儿,突然倒地站起不来了,工人们忙把他被送到医院抢救,可老场长还是半身不遂了,他是劳累过度、休息不好造成的……

 

公司决定派老范来七牧场接替前任,老范没什么经验,却很用心很务实,尽管七牧场条件差些,老范不甘于落后,把牧场的所有活儿都干遍了,外行变成了内行。

 

老范说:场里的活儿一点不能减少,工作一刻不能停啊,几百头牛就是几百张嘴啊!除给牛备料喂料外,牛舍保暖、给牛饲水、清理粪便,样样活儿哪项都不能缺少,更不能有半点耽搁,养牛是科学加体力的活儿,辛苦着呢,这点我们这些养牛人都知道。 

 

 

太阳已落山了,因还要专访农民牧户,告别七牧场,还有要驱车二十多公里,忙往仁义村谢家围子的农民牧户边立新家赶去。

 

刁世勇介绍农民牧户的情况:老边家是我们公司的合作者,去年老边租放公司的六头母牛快一年了,其中有头母牛就是不怀牛犊,这下可急坏了老边夫妇,此刻这对老农民正为此事上火呢!他们心急火燎地等着吉牧公司派人来查看实情,因为公司和牧户有包保协议,公司必须为他们这头不怀孕的母牛负责,如果农民租赁的这头牛是不能生育的病牛,经过治疗仍不能怀上牛犊,依照公司和农民签订的协议,农民有权力要求公司给更换母牛。

 

这是一件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巧遇了母牛“不孕事件”,就有了跟随探访、深入养牛农民牧户家的难得的机会。跟着小刁来老边家查看这头母牛的情况,想知道公司怎么处理这件事,这是事关公司与农民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也事关广大农民能否走上富裕之路的关键问题。

 

在赶往谢家围子的路上,小刁说,为这件事公司已经先后派过三波人了,先是派人来了解情况,老边家租公司的这六头母牛,五头母牛都怀牛犊了,的确有一头母牛迟迟不怀犊,调查的人回来后,公司对症施策,又派去专业人员协助那头母牛,对其实施“人工受精”,几个月过后,母牛仍不见动静,公司还派去兽医来治疗这头“不孕不育”的母牛,这样几经折腾下来,现在这头母牛是否有新动向,公司也急需知道真实结果。

 

这也许就是刁世勇来老边家的真正目的。

 

红色SUV又跑了二十多分钟,小刁不停地与那面的老边通电话,从那边传来很响亮的说话声,听得出的这位农民,对来访充满渴望、期待,口气中满含兴奋和喜悦。老边高声道:快到了,不远啦!你们看到路右边有个高高的白塔子,就到我家了,我家就在白塔子西面路边!

 

天色暗了,小刁再踩油门,车速明显加快。路两边都是粗粗密密的杨树林,和灰色田野融合一体,几乎分不出土地和村庄了。

 

十五分钟后,老边来电话问:你们到哪啦?小刁说:没看到路右侧的白塔子啊,看到一块写着“谢家围子”的牌匾……电话那面老变喊:过了过了,你们走过了,你们往回返,看没看到白塔子!

 

车掉头往回开了二百多米,车里三人隔着车窗,眼睛直瞪瞪寻找着老边说的路边“白塔子”,天呐,哪有什么白塔子?原来是一架刷了白油漆的高压线粗电杆!

 

一个头戴深蓝毛线帽,身穿灰蓝旧上衣,躬腰端肩的黑脸老汉等在路边,他就是养牛的农民边立新,看上去像七十岁的样子,其实他才五十八岁。

 

走进这座农家大杂院,老汉边立新和老伴刘淑娟满脸悦色,马上告诉来访者一个好消息:他们家的一头海福特母牛,几天前刚刚下了小牛犊!

 

这座农家大院充满生机,东侧一座四四方方、高过两人的秸秆饲料垛,西面散放着一堆堆草料,还有几麻袋苞米饲料,中间停放着一架农用大车。

 

笔者站在院里正看着,穿迷彩服、裹着花头巾的边立新老伴刘淑娟走过来,大声问:看看新下的小牛犊吗?它长得可快啦!前几天天道冷,我和老伴把它弄到我们住的屋子养着,除了让它吃点母牛的奶外,我们特别给它加饲料,黄豆、苞米碴子、胡萝卜,为让它快些长壮,有天老头子煮了几个鸡蛋,自己舍不得吃,都给它吃了……

 

所有的人都被刘淑娟“给牛犊吃鸡蛋”的话逗乐了!

 

刘淑娟见众人皆笑,自己也很高兴,滔滔不绝说得更有劲啦:我们老头对这六头牛可太精心啦!大地里的庄稼收拾完后,他就赶着牛们在地里吃秸秆,一出去就是一天,晚上回来牛们个个都吃得肚子溜圆,夜里还要给它们加一两顿饲料,把毛碴子、黄豆炒熟了喂,看它们嚼着吃,都能闻到香味!它们还真争气,六个母牛五个怀了孕!走,我领你们看看已长大的牛犊啊……

 

看着喜悦溢于言表的刘淑娟,来访者不能拒绝她的善意,也乐于分享其快乐,于是跟着她走进牛圈,她特意把“开单间”的黄白花小牛犊赶出来让众人看,小牛不愿出来,她就用手推小家伙的屁股,小牛哞哞叫几声,一副很不愿见的样子。

 

看完小牛犊,又围着牛栏圈看那几头黄白花大牛,它们各个状态良好,小刁夸老两口牛养得好。这下刘淑娟逮到机会了,她手指着一个正扬着头看客人大母牛说:你看它长得多健壮,看上去啥毛病没有,可它就是不揣犊哇,别的母牛都怀牛犊了,为让它能揣上犊,我们费了很多心思,找了不少方子,也找了好兽医,可它的肚子就是不争气呀!

 

刘淑娟直接问刁世勇:按合同它不怀孕,公司能给换头母牛吧?

 

小刁说:我这次来也是看看它的情况,如果对它医治后,它仍不能怀孕……你放心,公司一定会给你们换头能怀孕的母牛的!

 

刁世勇是甲方代表,是能代表公司决策的。听了他的话,这老两口像吃了定心丸,脸上立刻灿烂起来。

 

所有人被这对朴实勤劳的老农民夫妇的生活热情感染着。

 

刘淑娟告诉笔者,老伴边立新的前几年得了脑血栓,现在他的一条腿还不好使,她自己也五十七岁了,有一只眼睛已经半失明,但为了养好这六头牛,让它们早下犊,吃苦受累他们不怕。他们坚信,与中农吉牧公司合作,靠租牛养牛售犊这条路,一定能走上致富的阳光路。

 

看到临近晚饭时间,老边很真诚、很热情地要留来访者们在他家吃饭,婉言谢绝主人的好意后,小刁一脚油门,红色SUV就开出了这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大院。很快就驶上了返程的主路。

 

这时,太阳已经完全落山了,西天边还挂着一抹殷红的晚霞,暖意融融。

 

在回途中,刁世勇介绍了中农吉牧洮南公司放牛还犊情况。

 

近两年来,公司为农民牧户贷款资金3000万元,已有90余户农民与公司合作,已放出的母牛2500头,每头母牛租给农民月租金为0.7%。牛犊体重达250公斤后,公司就可以回收了,公司回收牛犊也超过200头了,每头牛犊回收价大致在5000~6000元之间,公牛犊母牛犊的回收价是有较大区别的。如果牛犊是用本公司的冻精繁育的,回收价每头可达到1万元左右。刁世勇告诉我,周边农民对公司放牛还犊举措很认可,很多农民把大量存钱用于养牛,心甘情愿与公司长期合作,农民们认准了这是一条致富之路。

 

刚才听老边就说到过,他家每年都种40多垧粮田,今年只种20垧地,把另一半地租出去,把种粮租地的钱儿集中起来,用在扩大规模养牛上。当时看这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很担心五十八岁的老边和五十七岁的刘淑娟,现在养六头牛已忙得焦头烂额了,再扩大规模,他们能干得动吗?

 

当把这个担忧向他提出时。老边眼睛一瞪:行!我家有20垧地的秸秆做饲料,五到十月份我们喂它们,这是不用花钱的,其他时间,我就可以把它们赶到大地里去放了嘛!

 

说完此话,老边笑着看刘淑娟,他老伴正用信任的眼光给他点赞呢!我从老边的神情中,看得出他对自家的养牛业不但信心满满,而且雄心勃勃。这对乐观的老两口真有点感人的力量。

 

天已黄昏,光线偏暗,车速放慢许多,跑完这三十多公里路回到公司,天就全黑下来了,加小刁微信后话别,这位三十八岁的年轻人,其干练、务实的劲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本文写作过程中,微信问刁世勇:老边的那头不怀孕的母牛最后咋办啦?小刁说:咱说话算数,陈老师你走后半个月,我们公司就给老边家换新母牛了。

 

五月中旬,又给边立新打电话询问,老边反应很快,马上说:公司给我家换了母牛。还高兴地说到两个好消息:陈老师,你走后的两个多月,我家的母牛又下了两个牛犊!还有,那个新换的母牛,也揣上小牛犊啦!

 

这的确是值得高兴事!在电话里,祝福边立新说:祝你家的养牛业兴旺发达啊!

 

 

那天,在白城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见到了生产科长国长河,他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防疫专业。

 

在谈到全市的“秸秆变肉”,即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情况,他的专家“功能”立刻被激活了,作为土生土长的白城人,他把自己的青春、把最好年华,都献给白城这片黑土地,都献给白城的畜牧事业了。

 

1999年他大学毕业后,到大连一家公司做业务主管三年,月工资一万元左右,到2002年他毅然决然辞去那家公司的高管,回到家乡的畜牧部门,当年他的月工资才400多元,这个落差很大,可他没半点迟疑,也没后悔,这一干就是二十一年。

 

问国科长:你现在工资也没那时的工资高吧,后悔没有?

 

他说:当时父母年龄大了,需要我照顾,是个原因,但主观上我确实想回家,咱得把咱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回报家乡啊,不然就没机会了。

 

下面,就是国长河“念”的白城市“秸秆变肉”的发展“经”。

 

在“规模化”养殖方面。洮南市肉牛养殖续建项目,总投资 7000 万元,由洮南东北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牛舍及配套设施等,2023 年年底建设完成。

 

通榆县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续建项目,总投资 4.7 亿元,由通榆县政府新建10个1000头规模的养殖小区及配套设施等,已完成主体工程 80%。 

 

大安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万头肉牛养殖新建项目,总投资1.71亿元,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舍34栋,2023年年底建设完成。

 

在“精深化”加工方面。通榆吉牛食品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续建项目,总投资7.9亿元,建设年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2022年8月建设完成。

 

大安皓月肉牛产销一体化新建项目,总投资76亿元,新建育肥牛20万头基地,年30万头肉牛屠宰厂和年产30万吨反刍饲料厂,2025年底建设完成。

 

在“良种化”繁育方面。德信公司育种场扩建新建项目,洮北区政府和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力服务企业争取国家总投资3000万元的德信公司育种场扩建项目,2023 年年底建设完成。

 

还有,在“品牌化”打造方面……

 

这个老国可了不得!其对业务熟练程度令人咋舌,无提示稿,不用平板电脑,却能口若悬河,说个滔滔不绝,两个小时调研,几乎成了他的“独角戏”。真让人从心里佩服他,吃惊已四十八岁的他怎么还有这么好的记忆力!

 

在吉林省委明确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后,白城市设定的“十四五”养殖业发展目标是建设“5212”工程,实现“1518”目标。即建设5个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基地、20个万头养殖大乡镇、100 个千头专业村、两个精深加工基地,力争肉牛饲养总量发展到150万头,增速翻两番,站在全省前三位。

 

结合白城市上述目标,转而一想,这几天笔者就白城市“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时,遇上的全是老国这样年富力强的专业干部:

 

五十二岁的镇赉县和合牧业公司副总尹晓东,1987年毕业长春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曾供职长春市示范奶牛场等多家企业,任技术员、场长、经理、副总经理等,有扎实的工作实践,有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

 

和合牧业集团四十二岁的副总经理张会臣,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来和合牧业供职前,已在上市企业干过营销、策划、科研等多项业务高管、总经理,早在2018年就已成为中国肉牛协会委员会委员,是最具实力的青年畜牧业养殖专家。

 

三十八岁的中农吉牧洮南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刁世勇,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来中农吉牧前曾在山东鲁虹农科等公司三家以上企业工作过十三年,是资源环境,融资银贷方面的行家里手。

 

三十九岁的德信公司副总经理赵旭东,2007年毕业于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曾在石家庄先锋动物药业等多家公司做业务主管十多年,2017年到德信供职,其不仅有专业特长,还是个十分敬业的管理者。

 

依此可见,白城市畜牧行业有这么多优秀的专业干部,即能呈现出干事业的强大优势。这样说来,在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遇上国长河这类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超凡记忆的人才应该算作正常。如果没有人才资源的优势,白城市的“秸秆变肉”工程,是干不到全省同行业排名前三位的。

 

写到这里,想起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后那几天,在白城的城乡大地间,在寒风刺骨、广袤无垠的旷野上,风驰电掣地行走采访,很奇怪,忙忙碌碌了好几天,几乎每天从早干到晚,六十多岁的笔者居然没感到疲劳,却常常被眼前那大片大片的丰饶黑土沃野深深陶醉……

 

于是,就想起法国大文豪福楼拜的这句名言:“如果我们在草地上打滚,大地的芬芳也会渗透我们的精神”。

 图片2

作家简介:陈晓雷(图特戈),蒙古族,呼伦贝尔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中央戏剧学院,当矿工五年,做记者、编辑二十余载。曾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北京文学》《美文》等报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获省部级奖20余次。出版著作《大地童谣》《缺失苹果的高原》等8部。散文专著《生活的位置》《我的兴安 我的草原》分获第四届中国煤矿优秀图书奖、第十一届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长篇儿童小说《黑眼睛 蓝眼睛》获第五届吉林(公木)文学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