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新加坡淘瓷记

方竟成2024-05-18 09:57:30

新加坡淘瓷记

 

作者:方竟成(浙江金华)

 

新加坡牛车水,即唐人街区域的老街两侧大多是廊楼式建筑,外面阳光灿烂,而在保持着原有尺度和高低的廊道上步行,别有一种清新的历史韵味。

这里散落着不少古玩店,大多店小、经营品种比较杂。这是一爿似不起眼,入门两边置放着很普通瓷器、杂项的古玩小店,似乎都是普品,不值得细品,但贴墙置放着一个古玩玻璃柜里,却有几十个各式鼻烟壶,有一个直口盘底的鼻烟壶,青花亮丽,造型灵秀,看上去有点像康熙。这迅速改变了我对此店的总体评价。我仔细品赏后,虽不能确定是“紧皮亮釉”的到代康熙,但决不是近年的新货。

我发现此店虽门面不宽,但进深却深,里面还有一间,且贴墙几个古玩柜里,远看就有不同凡响的“东西”。我抬脚就要进入,却被老板娘阻止:“里面是私人区域,请脱脚进入”,我遵命穿袜子走进,一位年青人已热情示意欢迎,显然他就是老板,我们交谈起来,他给我沏了茶,我问茶几旁灵巧的一对清式红木座椅“可以一坐吗”,他说:“当然可以”。

原来他们家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三代古玩商,他是第三代。他说,现在新加坡古玩资源有点枯竭,随着大陆出关管理规范,文物级的字画和古玩都来不了了。我们去征集看到不少好东西,很想来了,但出关太不容易,只好放弃了。现在只有从台湾可以来一点。过去,五六七年代,从大陆来的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任伯年等名家的字画,清三代的瓷器等很多,价格低得难以相信!可惜现在都在大藏家手里,不会轻易出手,所以在新加坡一般市场几乎绝迹了。不远处,福海大厦地下层,周日有个古玩集市,也就几十家柜台摊,展示的都是各种普品为多,与潘家园、上海灵石路、杭州二百大的盛况不可比拟。

此处真正打动我的是金边釉上粉彩花卉的一碗一盘,小巧玲珑,极为精致,碗直径11.7公分,盘直径10公分,胎薄透光如玉,散落几个极细的缩釉点,是老瓷的鲜明特征。冲击我视线的是碗的釉面上,淡褐长枝上栖身从容恬静的黑鸟和大气灵动的红花绿叶,一切十分和谐。底款依稀可见江西出品等红字。而且碗和盘几乎未经使用,品像极好。我发现碗和盘都有已褪色的老标签,显然是他爷爷或他父亲早年所贴。

是民国的精品,早年一家收的”。我对他的表述表示肯定,接着他也未开天价,也在相互微笑中成交。几天后回到国内,急忙连线微拍堂先生,请他看看这远道而归的一组民国精品瓷,幸运的是,我的一切评价均得到他的肯定,成为了我2024年四月末新加坡行的最好纪念。不过,最大的遗憾在于另一处新加坡著名淘宝处新加坡河与克拉码头之间的古玩店群,虽步行去了那片区域却均未找到。

 

转自《收藏快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